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农业环境科学论文

如何切实提高环境监测质量

发布时间:2012-08-09 09:34:58更新时间:2012-08-09 09:35:42 1

摘 要:本文从事先控制、过程控制和事后控制三个方面,在监测样品采集、监测过程、测试仪器、人员素质、设施与环境和检验方法等质量控制方面,谈如何提高监测质量。

关键词:环境监测;质量控制;质量保证

1、前言

环境监测数据的代表性、完整性、可比性、精密性和准确性是衡量监测分析的重要尺度,是质量保证好坏的直接体现。监测数据良好与否势必直接影响环境保护决策的正确与否,为此必须加强环境监测质量保证工作。通过对实验室的事先控制,可有效避免可能会出现的错误或问题;通过过程控制,可保证实验室质量体系的正常运行;通过事后控制,可以及时发现和改正错误,从而不断完善质量保证体系,为以后的质量保证计划和预先控制的制定提供依据。只有确实做到这三个方面的控制,才能使实验室的质量控制工作得到充分保证,使环境监测数据准确可靠。

2、事先控制

事先控制是在环境监测工作开始之前所实施的控制。质量体系文件、质量保证计划、人员培训计划等都属于这种控制。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

2.1、实验室人员的业务水平是保证环境监测工作质量的首要条件。监测分析、质控及采样等人员操作技能的高低、责任心的强弱、工作态度的好坏将会直接决定监测结果的准确性。为了保证监测工作的质量,监测人员必须经专业理论、基本操作、计量知识、误差理论考核合格后,才能持证上岗。

2.2、测试仪器是保证环境监测工作质量的重要条件。在样品分析过程中,测试系统会直接给分析结果带来误差,这主要是仪器设备的灵敏度及精确度的影响。因此,必须有专人对仪器设备进行日常维护和保养,确保实验室的测试仪器、辅助设施、操作空间、工作环境、能源、照明、温湿度、通风等条件满足监测工作的需要,以便有效地保证设备的完好率和准确度,同时也需要分析人员充分了解、熟悉仪器的使用,做好调试工作,在操作过程中严格按照程序、要求进行,并定期进行仪器校准和计量认证。

2.3、检验方法是保证环境监测工作质量的重要依据。实验室必须编制作业指导书来规范监测工作,要尽可能的使用国家、行业发布的标准方法。监测工作所需的指导性文件、标准、手册等应随时更新,必须保证现场所采用的标准、方法和作业指导书等为现行有效版本。如果分析方法不完善或选取不当,都会直接影响监测结果的质量。

3、过程控制

过程控制分为实验室外控制和实验室内控制。实验室的检测过程是在下达采样和质控任务后,采样人员按要求采集样品并送往实验室分析,实验人员确认仪器设备和环境符合要求后开始进行检测。

3.1、现场采样质量控制

现场采样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工作可确保样品具有代表性、完整性,能全面准确地反映该物质所处环境质量及污染物的分布和变化规律。实验表明,采样误差往往是最大而且是最重要的误差。

3.1.1监测点位的布设。在确定和优化监测站点时应遵循尺度范围原则、信息量原则,并注意其经济性、代表性和可控性。监测站点的布设关系到监测数据是否具有代表性,各断面的具体位置应能真实地反映该区域质量现状及污染物分布和变化规律的特征;尽可能以最少的断面获取有足够代表性的环境信息;同时要考虑实际采样时的可行性和方便性,追求以最少(或尽可能少)的监测点位获取最有空间代表性的监测数据。

3.1.2样品的采集。监测样品的采集必须满足该物质代表性各项目的要求;特殊样品的采集要特殊对待,然后按要求填好采样地点、采样时间、采样人、记录人、核对人,出现异常要有附加说明记录。同时应认真记录样品序号、监测站点、监测项目、采样日期,并要求贴好标签。采样人员必须认真核对,记录其状态是否异常或与监测方法中所描述的标准状态有所偏离。

3.2、样品保存的质量控制

3.2.1样品保存与管理。样品采集后,应尽快送到实验室分析。为了保证从样品采集到实验室测定这段时间内,样品待测组分不产生任何变异或使发生的变化控制在最小程度,在样品保存、运输等各个环节都必须严格遵守有关规定并针对样品的不同情况和待测物特性实施保护措施,要力求缩短运输时间。

采样人员应考虑到生物因素、化学因素和物理因素对样品的影响,根据不同项目的不同要求进行有效处理和保存,指定专人运送样品并与实验室人员交接登记。

3.2.2样品确认。样品在运送到实验室后,交接人员在接收样品时,要仔细核对样品和采样记录,确认正确无误后方可签收。样品要按保存期、保存环境、保存条件和有效期等进行保存,符合要求的样品方可开展实验室检测分析。

3.2.3、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

实验室检测前,应尽量减少因电磁干扰、噪声、震动、室内温度、湿度、电源电压波动、空气中污染成分对分析测试的影响;分析仪器设备、玻璃器具应进行定期检定校正;分析人员应通过考核持证上岗。适当时,实验室应配备对环境条件进行有效监测、控制和记录的设施。

3.2.3.1空白试验。空白试验值的大小及重现性可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反映一个实验室及其分析人员的水平,如待测物质量、试剂纯度、试液配制质量、精密仪器的灵敏度和精确度、玻璃器皿的洁净度、仪器误差、滴定终点误差等对试验结果的影响。

3.2.3.2平行样、加标回收率、密码标样。随机抽取样品进行平行样和加标回收率的测定,使平行样的相对偏差和回收率范围达到质控要求。做回收率的测定时,加入标准物质的量与样品中待测物质的浓度水平相等或接近。

在分析时,要进行密码标样测定。测定结果按标样保证值的不确定度检查分析质量。

3.2.3.3标准曲线。标准曲线的斜率常随环境温度、试剂批号和储存时间等试验条件改变而改变。标准曲线随待测物每月测一次,以控制标准曲线的波动范围,其测点不得少于6个,相关系数必须达到0.999以上,截距、斜率取用位数为小数点后四位。使用标准曲线时,应选用曲线的直线部分和最佳测量范围,不得任意外延。不同项目标准曲线斜率要逐次进行比对,若相差较大,应分析原因,及时更正。

4、事后控制

实验室的事后控制主要是对监测数据与记录的控制、内审、管理评审来实现的。切实加强事后控制,可以及时的发现和修正错误,改善质量保证体系。

4.1、数据与记录的控制:监测数据要真实、完整、准确、可靠,在技术上要经得起推敲。记录指的是实验室操作的成文依据和测量过程所有成文记录,包括:计划、方法、校准、样品、环境、仪器和数据处理等。应准确地做好成文记录和数据报告。记录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是对实验室诚实的考验。对监测数据负有责任的人都应在记录和报告上签字,以表明技术内容的准确性。

4.2、内审:通过定期开展内部审核,纠正和预防不合格工作,确保质量体系持续有效的运行,并对质量体系的改进提供依据。

4.3、管理评审:通过管理评审对质量体系进行全面的、系统的检查和评价,确定体系改进内容,推动质量体系持续改进和向更高层次发展,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有效性和效率,以达到规定的质量目标。

5、结论

实验室质量控制是把监测分析误差控制在容许的最小限度内,保证监测结果的精密度和准确度,使分析数据在给定的置信水平内,有把握达到所要求的质量。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是实验室分析工作的内容之一,是环境监测工作的技术关键和科学管理实验室的有效方法,抓好质量管理工作,也就等于抓好了整个监测站的核心工作。因此,加强环境监测的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确保监测数据的有效性和精准性,应该是而且必须是监测站一项长抓不懈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李广超主编《环境监测》,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年1月;

2、张晓辉主编《环境监测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年1月。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nongyehuanjingkexuelw/168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