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农业环境科学论文

江滨水生态景观设计探讨

发布时间:2011-02-26 11:24:54更新时间:2023-06-29 15:08:40 1

  [摘要]城市内河的滨水景观空间设计及改造,如何构思设计是营造城市生态景观环境和文化景观的关键。

  [关键词]城市滨水;生态;景观

  城市内河环境进行改造,生态型的河道景观是发展方向。

  1环境景观规划

  东江环境景观设计是由与防洪水利建设工程配套的河道生态恢复工程和作为城市公共绿地建设的环境景观工程两部分内容组成的综合性建设项目,规划将东江沿岸建设成为宜人的城市滨水公共空间,为市民的休闲生活提供一个好去处。

  2环境现状

  污染与生态破坏向来是城市内河的突出问题:东江两岸的人们毗水而居,生活依赖于河道,如河滩地被开垦为稻田、菜地。同时,随着城市的发展,已迁居城市腹地远离河道的人们又将大量的污水排水管伸入河道,导致内河受到严重污染,整个生态系统十分脆弱,缺乏抵御洪水的调节能力。对城市内河的改造正是基于挽救生态环境而展开的。城市内河的生态改造和更新面临景观目标的定位、场所、形态、风格、技术、绿化等多方面的问题。

  3东江环境景观规划策略与定位

  3.1目标策略

  正如麦克哈格(McHarg1969)所论述的“景观的规划过程就是帮助居住在自然系统中即利用系统中的资源的人们找到一条最适宜的途径”。它的总体目标策略应是通过规划,构建可持续性的景观和生态系统。根据现代景观生态规划原理,一个良好的生态景观目标应满足三个层次的需求:生态的需求、景观的需求、人的需求。东江的生态景观设计正是围绕提供可供活动的场所、造自然式的河道景观、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三个目标而展开的。

  3.2风格定位

  在风格定位中,规划将东江景观风格定位为生态型景观、文化型景观。

  (1)生态景观风格。东江地处的城市—惠州市,其植物景观风格具有亚热带雨林的特点。在东江景观设计构想中,在河岸的坡地上,上层种植雨林高大乔木,中层由中小乔木和灌木组成,下层则主要是荫生地被植物,由此高、中、低多层植物组成复合的绿化形态。河道中挺水植物和浮水植物构成独特的景观特色。总体而言,东江在景观的营建上选择了适合本土气候的亚热带雨林和湿地雨林。

  (2)文化景观风格。在东江环境景观规划中,考虑将民族文化中的图案元素、民歌文化理念亟用到总体布局中,将各民族的特色脸谱、工艺品制成雕塑,以体现广场的核心景观主题;将多种民族文化经过抽象、提炼、形成新的景观构筑元素,融入到文化性的景观空间塑造中,形砌东江特有的、具有民族文化氛围的地域文化景观格局。

  4要素思考

  4.1场颅|构建

  将对东江的河道改造与公共绿地的建设结合起来,提供一个满足人们精神生活与健康需求的场所是城市更新的必然。河岸的功能性场所是多样复合的,对东江的场所配置主要从文化、体育、休闲、观光四方面考虑。

  (1)文化活动场所。东江沿岸是以民族特色为主要创作源点的主题广场,是人们开展民歌集会活动、进行文化纪念和教育活动的场所。广场以不同的民族特色构筑物和雕塑为核心,以民歌为主题,因而特定的广场又可作为供人们进行观光纪念的主题文化场所。

  (2)体育活动场所。河道处于居民很集中的社区边缘,在这些交接区域设置公益性的体育健身场地,体现了对市民的人文关怀。

  (3)市民休闲场所。河岸边的广场为市民提供了一处进行日常休闲交际、舞蹈健身的场地,成为城市生活的活力之源。

  (4)观光游赏场所。水边的栈道、河岸的亲水平台为游客提供了亲水活动空间,河道的游船设施为游客提供了不同的欣赏角度和线路。

  4.2形态设计

  (1)柔性的河岸。在河岸形态的处理上,由河岸线逐渐放坡到主河道,由岸边的水植物形成的湿地由河岸一直延伸到河道中,模糊了水域与河岸的边界,达到了水岸交融的柔化效果。

  (2)起伏自然的整体河道立体形态。河岸设计尽量保持自然的河岸线,在河道中可构思设置各种形态的生态岛屿,使得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可看到不同层次的河水、岛屿、岸滩景观层次。

  (3)自然材质与生态型设施。建设由木石等自然材料铺设成的生态步道、生态停车场、绿化围合的各类广场,使得功能性的活动场所也呈现出一种融于自然环境的状态(图1)。

  

自然材质与生态型设施

 

  5东江改造的技术手段

  5.1技术措施

  生态技术手段主要体现在通过对河流生态采取技术性恢复措施,达到建设具有地貌多样性和生物群落多样性、动态稳定、自我调节的河流的目标,主要是将漫长的滩涂岸线改造为湿地,使之成为生态保育、生态恢复的重要基地。实际上,生态恢复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计划将其分三个步骤来进行(图2)。

  

生态保育措施

 

  第一步:在初期采取必要的人工辅助措施,恢复和构筑河流的自然形态和生物栖息地。

  采取植物绿化和工程的方法为生态恢复创造条件,为水禽、微生物等的回归和繁衍提供条件。植物选择以本土种群、适生性强又具有良好景观效果的水生植物为主。结合生态护岸的建设,在满足防洪排涝功能的基础上,增加生态和景观因素。采用植物护岸、木桩、卵石笼、大块石等通透的材料来防止水流的冲刷,并在这些材料之间和表面覆土,为植物种植提供必要的条件。

  第二步:采取维护措施对已有环境进行一些低强度的养护工作,使脆弱的生态系统得以运转,湿地及植物群落发育得更为成熟;同时,放养鱼苗、水禽等,完善生物链,实现整个生态系统自我运转、自调节、自我维护的目标。

  第三步:这一阶段,河流生态系统已本能够良性循环、自由运转,人类的维护工作已降到最低,此时应注意降低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干扰程度,提供一个生态系统自主运行的空间。此外,应协助其抵御一些突发性的事件,如外来物种的入侵、发性生态灾害等。

  通过以上生态技术的三部曲,实现生态系统总体框架的重新构建。

  5.2绿化应用

  以生态型植物环境作为生态系统构架的基础。根据河道深浅,依次种植湖岸乔木、湖岸灌木、挺水植物和浮叶植物,以成复合的植物群落。

  在植物配置上,尽量采用本土植物。东江的植物选择应符合亚热带季风气候湿热多雨的特点。例如,亚热带的气候特点决定了部分热带、温带、寒带植物在这个区域是不适生的,亚热带气候长期湿热如热带,但偶尔也会有回冷到零度左右的天气,平时生长茂盛的热带植物如凤凰木、印度紫檀、椰子树、青皮木棉等树种会大面积冻伤落叶甚至死亡。有些温带、寒带适生的植物引种到亚热带区域,也会因温度、湿度的变化而缺失植物的季相效果,如枫树、鸡爪槭、银杏等树木的叶片在这个区域秋冬时节不再变色,有的品种还会大量落叶,与周边常绿植物景观不协调。又如,在江南水岸大量使用柳树营造意境,而若将其引种到亚热带区域,其生长周期便会缩短,经过3年~5年的繁盛生长期就开始呈现老化状态。因此,亚热带地区河岸的植物选择应考虑植物物种的多样性,因地制宜,尽量采用适生的亲水植物、常绿植物和体现季节变化的开花植物,如扁桃、木棉、榕树、红花洋紫荆、落羽杉、水蒲桃、竹类、棕榈科植物等。在植物配置上应满足生态的要求,通过应用变叶灌木和变叶地被,展现常绿乔木格局中丰富的形态、叶色、花色变化。而各种附生植物如绿萝、合果芋、春羽、龟背竹等植物品种若结合高大乔木进行配置,将会呈现出雨林的景观效果。水生植物的选择既要符合景观的审美要求和适生特性,又要满足湿地水体净化的要求。考虑到气候及地理条件,水生植物可选择如花叶芦竹、芦苇、旱伞草、香蒲、力花、干屈菜等挺水植物和荷花、莲花等叶植物,以形成具有多种情境的水岸景观。结合植物的多样性配置,可形成河岸林地、驳岸植物群落与水生态湿地的复合型植物生态环境,创造出丰富的水岸立体竟观和空间景观构图效果,达到生态恢复景观构建的双重目的(图3)。

  

景观构建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nongyehuanjingkexuelw/35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