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农业环境科学论文

金沙县实施“长治”工程二十年成果回望

发布时间:2011-02-26 11:24:54更新时间:2021-03-31 14:01:25 1

  金沙县实施“长治”工程二十年成果回望

  张杰,程行

  (贵州省金沙县水土保持办公室551800)

  [摘要]在“长治”工程实施过程中,金沙县水土保持办公室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理念,让水保工程与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文明家园建设相结合,注重与群众的根本利益需求相结合,不断总结经验,积极开拓创新,对促进山区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长治”工程;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金沙县

  [作者简介]张杰(1983.4.-),男,大学本科学历,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水土保持技术工作。

  1基本情况

  金沙县是贵州省毕节地区东部的边远山区多民族杂居县,地处乌蒙山脉和娄山山脉交汇处,属长江上游的乌江流域和赤水河流域。总面积2524km2,境内平均海拔800-1100米,气候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具有冬暖春早、无霜期长、四季较分明、雨热同期的特点,年平均气温14.5℃。全县多年平均降雨量998毫米。全县农作物主要有水稻、烤烟、辣椒、花生、茶叶等;矿产资源主要有煤、石灰石、铁、磷和硅矿,其中煤矿储量达44.97亿吨,是全国200个重点产煤县之一,也是贵州省首批建设的20个经济强县之一。

  全县共辖26个乡(镇),247个村(社区),2008年末总人口62.70万人。2008年实现生产总值53.15亿元,完成财政总收入12亿元,成为全地区第一个财政收入突破10亿元的县。

  2水土保持工作开展情况

  金沙县水土保持工作开展较早。1953年金沙县遭受特大洪灾后,县政府就成立了金沙县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研究我县西洛河流域成灾的原因,进行坡耕地水土流失观测,以取得农业、林业、水利等方面的水土保持效益和防治经验。从1963年起,开展了岩溶地区黄壤坡耕地15°、25°、35°三级坡度的水土流失与产量对比试验、坡耕地与水平梯土的流失量与粮食产量对比试验、林地与裸露地流失观测试验、育苗品种试验等一系列水土保持科学试验。试验数据对南方九省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起到了一定的参考作用。

  1985年至1989年,我县连续4年粮食歉收,1989年人均产粮不足300公斤,农业人均纯收入不足500元,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水土流失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导致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是主要原因。据1989年全省卫星遥感统计,我县水土流失面积达1211.27km2,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47.9%。

  1989年,我县被列为国家的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县委县政府随即抽调有关单位的技术干部,组建金沙县水土保持办公室,开展水土保持总体规划,制定详细的水土保持实施方案。1990年,经长江上游水土保持委员会办公室批准,我县成为“长治”工程重点治理县,县水保办结合以前的试验成果,制定了从1990年至2000年的水土保持总体规划,明确了治理目标。

  1990年起,我县开展了“长治”二、三期西洛、岩孔、干田玉屏、禹谟、源村等小流域的面上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据1999年全省卫星遥感统计,全县水土流失面积降至1109.42km2,占土地总面积的43.9%。

  有了小流域治理的经验后,2000年,县水保办再次修订了水土保持总体规划方案,为我县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的水土流失治理指明了方向。整个规划分三个时期进行:2000年至2010年为近期目标,使已经治理水土流失的区域初见成效,遏制新的人为水土流失;2011年至2030年为中期目标,全面建立水土保持预防监督体系;2031年至2050年为远期目标,使适宜治理的水土流失地区基本得以整治。

  2000年以后,我县继续开展“长治”五期、七期的治理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治理成效

  水土流失是生态恶化的反映,水土流失不遏制又会进一步引起一系列的生态恶化的问题,要解决水土流失问题,就要抓好水土保持,水土保持工作是扭转生态恶化和解决贫困的关键[1]。

  20年来,我县按照“长治”工程“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因地制宜,综合治理,重点突破,积极推进”的方针,以小流域为单元,以坡耕地改造为重点,以坡面水系建设为骨干,工程、生物、农耕措施互补,形成层层设防、节节拦蓄的山、水、林、田、路、沟、池综合防治体系。

  截至“长治”七期工程结束,全县共治理小流域34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28.53km2,取得如下成效:

  (1)坡耕地改造4063hm2,配套修建蓄水池(窖)814口,排灌沟渠72.42km,田间道路39.36km,综合防治格局使得农田保水、保土、保肥能力增强。据2006年抽样调查结果,实施坡改梯的农田玉米单产平均增加14%以上,人地矛盾得到缓解,人口环境容量明显提高。

  (2)造林(水保林、经果林)172.39km2,封禁治理176.94km2,对荒山荒坡进行开发利用,对陡坡耕地实行退耕还林,提高了治理区域内的林草覆盖率。经济林、果木林等的种植,既调整了产业结构,也使农民人均纯收入有了大幅度提高。

  (3)累计投入资金6514.58万元,其中中央资金2062.91万元,地方配套588.10万元,群众投劳3863.57万元。每年拦蓄泥沙179.38万吨,减少径流量620.53万吨,累计改善耕地灌溉2740公顷,林草覆盖率从38.8%提高到50.7%。通过水土保持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的实施,使流域内水土流失基本得到治理,大大提高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4)小流域治理多次荣获全区水土保持工作一等奖,其中老鸦岩、打坝、林口、新水等小流域更是先后被水利部、财政部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小流域”。

  各乡镇也在依托水保措施带来的便利,大力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安洛、禹谟、箐门等乡镇的烤烟基地、龙坝杨梅园、大水惠馨果园、源村茶叶基地……既解决了劳动力就业,也推进了产业开发,带动了当地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水土保持已经成为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基础和可持续发展的载体,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2]。

  4治理技术

  4.1治理思路

  在长期的实践中我们意识到,水土流失治理,必须尊重地带性规律,因地制宜。治理的目的不仅是要减少或杜绝原有水土流失,同时还要防止人为产生新的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生产力,增加小流域环境容量。

  在开展小流域治理工作之前,我们会仔细思考,治理措施应该怎样布设,如何突出发展当地主导产业,如何改变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如何提高工程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由于长期以来,我县都存在陡坡开垦、种植结构单一的问题,不仅经济效益很差,也使得生态环境迅速恶化。对此,我们提出了如下的治理思路:

  (1)在逐步减少坡耕地,增加基本农田,提高亩产,增加农业总产的前提下,将25度以上的陡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

  (2)增加林、草植被,大力营造水土保持林、草,同时增加经济果木林的比重。

  (3)全面改造荒山荒坡,充分利用水、土、光热资源,改善环境、增加产出。

  (4)控制非生产用地的过快增长。

  “长治”五期、七期的实践证明,这种治理思路符合我县的具体情况,对我县的农村产业规划、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有很大的帮助。

  4.2几点经验

  由于“长治”工程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均属民办公助性质,投资相对较少、任务重,大部分项目都需要受益农户投工投劳协助完成,即使是坡改梯之类的工程项目,单位投资也比较低,导致多数大型施工单位都不愿意参与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因此,我县“长治”工程一直以来,项目施工和物资采购,都是以竞争性谈判方式进行。专业施工队负责实施坡改梯、水系工程和小型水利水保工程;植物措施主要依靠乡、村干部组织群众,按投工投劳承诺保质保量完成。

  工程措施的施工必须尽量减少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所以工期安排在当年烟叶收获完毕的10月底至次年春耕前的3月完成。由于我县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雨水较多,冬季还有凝冻,这些都会严重影响施工,所以工程队进驻工地后首先备料,以便在气候好转之后有足够石料确保施工进度,次年3月以前完成水系配套等工程。冬季由当地村民进行植树造林、经果林栽种、封育管护等。通过培训使农户掌握保土耕作的实施方法并自行在耕作时采用。

  另外,我们还总结出如下经验:

  一是在治理思路上,注重与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文明家园建设相结合,注重与群众的根本利益需求相结合,以治理水土流失、改善人居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的,提高了环境容量,缓解了人地矛盾,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使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二是在治理方式上,由单项治理转为综合治理,由分散治理转为协同治理,由单靠劳力治理转为配合适用机械治理。

  三是在治理投入上,坚持全民投入,社会参与,鼓励多渠道投入,大户治理,共同参与。

  四是在管护模式上,除了以往的和项目所在乡镇签订管护合同以外,大胆推行扶持大户、公司加农户管理等模式,既提高了工程质量,又增加了项目的经济效益。

  实践证明,没有规模治理不可能产生规模效益。我县的小流域治理长期以来都是按照自然条件和区域经济发展目标,统一规划,统一领导,统一质量标准,实行集中连片开发,坚持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与发展经济相结合,使得项目能够达到治理一条小流域,保一方水土,发展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群众的目标。

  5主要做法

  5.1强化组织领导

  近年来,伴随环境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步伐,水土保持工作越发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县委县政府建立了水土保持政府目标责任制,层层签订工作责任书,实行县乡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各部门共同协调、水利部门包片包点具体实施,明确目标,落实责任,严格考核,为“长治”工程的顺利开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使得水土保持工作由单一的部门行为向统一的政府行为转化,形成全县各级部门各方配合、各尽其力的大好局面。

  5.2加强宣传力度

  每年,县水利部门都会出动宣传车若干次,深入各乡镇、厂矿企业宣传水土保持法律法规;通过标语、新闻媒体、宣传栏、传单等方式向群众宣传水土保持,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水土保持工作的氛围,使群众树立水土保持的责任感和治理穷山恶水的紧迫感。在流域开展治理工作之前,水保技术人员还会联合小流域所在乡镇的领导一起进村入户,向村干部及农户宣传水土流失的危害和“长治”工程的意义。大多数群众对于这种治山治水、治穷致富的项目都表示欢迎和支持,也为“长治”工程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5.3技术保证措施

  由小流域所在乡镇领导、水保技术人员、村干部组成工程指挥部,担负整个工程的施工安排、管理、质量监督、纠纷协调等事务。水保技术人员负责规划、设计,镇、村负责全局协调、组织实施,并保证有一至两名水保技术人员全天驻守工地,负责工程的有关技术问题。

  5.3严格监管措施

  随着县财政收入的不断增长,地方财政用于水土保持工作的投入也在增加。为了严格管理资金,工程实行先施工,后报账的办法。资金账户设在县财政核算中心,中央资金以及省、地、县匹配资金全部存入专户。资金管理实行“两单一书一票”(验收单、结价清单、监理报告、正式发票),增加了透明度,杜绝了资金的截留挪用、挤占、虚列开支等现象。

  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建设监理单位对工程进行全程监理,使各个工程项目的资金、工程完成情况及质量进行得到综合监督,以保证项目资金专款专用,各项措施保质保量完成。

  施工过程中大力推进项目主体责任制、项目公示制、工程建设监理制、群众投劳承诺制,让工程的实施情况、施工进度、各项开支、各方责任一目了然。

  有了政府部门的重视、足够的资金支持、严格的管理制度、群众的欢迎,不但保证了工程的顺利实施,也保证了对工程质量和投资的有效控制。

  6结语

  水土保持是人类共同的崇高事业,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金沙县的水土流失治理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依然任重道远,我们将继续坚持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以创建生态文明家园为目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大支撑和保障,促进全县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水土保持小流域可持续发展研讨会中外官员、专家讲话摘要

  [2]黄志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水土保持大有可为[J].亚热带水土保持,2008,20(2):38-39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nongyehuanjingkexuelw/35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