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农业环境科学论文

重庆市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研究

发布时间:2020-01-17 11:28:13更新时间:2020-01-17 11:28:13 1

  摘要 在石漠化区县调研、分析整理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了重庆岩溶地区分区石漠化治理的相应措施和阶段性目标。

  关键词 岩溶; 石漠化治理; 规划

重庆市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研究

  1 研究区概况

  重庆市面积 8. 24 万 km2 ,其中岩溶区县 8. 18 万 km2 。境内地质构造复杂,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属亚热带湿润气候类型。重庆岩溶地区有 37 个区县,辖 888 个乡镇 101 个街道办事处 1 787 个居委会 9 848 个村委会。截至 2006 年末,岩溶地区总人口 3 055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 2 328. 8 万人,人口密度 388 人/km2 ,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2 923. 1 亿元,粮食总产量 967. 7 万 t。重庆市的地质构造和地形特点形成了重庆市岩溶区独特的地貌形态[2 - 3],一是渝东北中山区,二是渝东南低中山区,三是渝中和渝西南部平行岭谷低山丘陵区,其中渝东北和渝东南岩溶地区属石漠化多发地区[4]。重庆喀斯特地貌分布情况见图 1。

  2 石漠化现状及危害

  石漠化是指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条件和岩溶及其发育的自然背景下,受人为活动干扰,地表植被遭受破坏,造成土壤侵蚀程度严重、生态恶化的表现形式,有“地球癌症”之称。

  2. 1 石漠化现状 重庆岩溶面积 327. 2 万 hm2 ,其中,石漠化面积 92. 6 万 hm2 ,占岩溶面积的 28. 3% ; 潜在石漠化面积 85. 8 万 hm2 ,占 26. 2% ; 非 石 漠 化 面 积 148. 8 万 hm2 ,占 45. 5% 。石漠化土地中轻度、中度、重度、极重度石漠化的面积和占比情况见表 1。石漠化土地中不同利用类型土地占比情况见表 2。

  2. 2 石漠化成因 石漠化土地的形成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人为因素起主导作用。自然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地质构造。重庆岩溶地区碳酸盐岩广泛出露,抗风蚀能力强,成土过程缓慢,土层瘠薄,这是重庆岩溶地区易石漠化的背景和基本原因之一。②地形地貌。重庆岩溶山区地表破碎,山高坡陡,独特的地貌结构加剧了岩溶地区的土壤侵蚀。③气候条件。温暖湿润的季风气候为岩溶地貌的发育提供了条件,为石漠化的形成提供了侵蚀动力。④自然灾害。重庆岩溶地区自然灾害频发,造成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加重了石漠化程度。

  3 石漠化综合治理现状与存在问题

  近几年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重庆市在岩溶地区先后实施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水土保持、库周绿化带、易地扶贫等重 点 工 程,完成公益林建设 41. 53 万 hm2 ,退 耕 还 林 98. 80 万 hm2 ,治理 514 条小流域,建设基本农田4. 15 万 hm2 ,易地扶贫搬迁 5. 3 万人。有效提高了林草植被覆盖度,减少了水土流失,岩溶地区石漠化恶化趋势得到了有效缓解,为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石漠化治理尚未被作为一项独立、系统的工程开展,尚存在一定的问题,突出表现在: ①投入不足,治理不成规模,难以发挥综合效益; ②缺乏整体规划,治理措施单一; ③行业部门缺乏沟通协调,难以形成合力,治理效果不明显。

  4 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目标

  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应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将石漠化综合治理与岩溶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脱贫致富统筹考虑,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促进岩溶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 1 总目标 通过实施林草植被保护和建设,调整草食畜牧业结构,完善蓄水保土工程设施,加强农村能源建设和生态移 民、合 理 开 发 利 用 资 源 等,新增林草植被面积 57. 8 万 hm2 ,植被覆盖度提高 7. 1 百分点,治理岩溶面积 249. 4 万 hm2 ,石漠化面积 65. 5 万 hm2 ,确保岩溶地区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持续提高,促进社会经济步入可持续发展轨道。

  4. 2 阶段目标 将整个治理过程分为 2 个阶段,试点阶段和全面治理阶段。前一阶段,通过实施封山育林育草、人工造林、改良草地、人工种草、发展草食畜牧业、加强基本农田建设和配套水利设施等项目,首先完成酉阳、巫溪、奉节、彭水、巫山 5 个试点县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作,治理岩溶面积 7. 5 万 hm2 ,石漠化面积 4. 4 万 hm2 。摸索出石漠化治理模式和不同条件中的治理方式,为后期全面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作积累经验; 后一阶段,通过实施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 理 工 程,治 理 岩 溶 面 积 241. 9 万 hm2 ,石 漠 化 面 积 61. 1 万 hm2 ,新增林草植被面积 53. 4 万 hm2 ,植被覆盖度提高 6. 5 百分点,使岩溶地区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持续提高,经济社会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5 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布局及分区治理措施

  为提高综合治理效果,根据重庆市岩溶地区的生态环境特征、自然条件、石漠化成因、社会经济状况、石漠化的可治理性及治理措施的差异性和生态功能定位,为科学确定工程布局,因地制宜安排治理模式和技术措施,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按照同一区岩溶地质、地貌、水文地质结构条件和岩溶生态环境问题具有相似性[5 - 6]; 区划界限与自然边界保持一致,兼顾行政区域的完整性和地域的连续性[7 - 8]; 同一区的石漠化成因大致相同,石漠化综合治理的技术措施基本相似的分区原则,将重庆市岩溶地区划分为渝东北中山石漠化综合治理区、渝东南低中山石漠化综合治理区及渝中平行岭谷石漠化综合治理区( 表 3) 。通过封山育林、人工造林和草地建设的形式,重庆市岩溶地区实施林草植被的保护和建设 577 700 万 hm2 ( 表 4) 。通过畜种改良、棚圈建设、饲草机械配置等调整畜种结构,改良品种,加快草食畜牧业发展( 表 5) 。

  6 结论

  重庆市以建设生态文明、构建和谐社会为指导,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因地制宜,综合治理,将石漠化综合治理与岩溶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脱贫致富统筹考虑,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技术措施有机结合,着力解决生态建设与农民当前利益的矛盾,农民传统习惯与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的矛盾,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与当地资源承载力有限的矛盾,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促进岩溶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龙健,李娟,黄昌勇. 我国西南地区的喀斯特环境与土壤退化及其恢复[J]. 水土保持学报,2002,16( 5) : 5 -9.

  [2]张润甲,谢世友,王峤. 重庆岩溶地区石漠化问题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 8) : 3316 -3318.

  《重庆市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研究》来源:《安徽农业科学》,作者:臧亚君。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nongyehuanjingkexuelw/694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