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北大中文核心期刊目录 电力工程师职称    教学

400-789-0619
您当前的位置: 月期刊咨询网>>青海大学学报>>青海大学学报德育教育论文范文>>正文

青海大学学报德育教育论文范文

发布时间:2014-08-29 16:14:55更新时间:2014-08-29 16:15:29所属分类:青海大学学报浏览:1

社区德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的主要环节,也是加强学校和社区联系的重要途径。将社区德育课程资源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摘要:社区德育课程资源开发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重

  社区德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的主要环节,也是加强学校和社区联系的重要途径。将社区德育课程资源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摘要:社区德育课程资源开发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重大影响。过去社区德育课程资源开发中,公民教育内容重视不够,科学系统的课程资源开发体系尚未建立,学校主体意识缺失,学校与社区缺乏有效的协作。将来将加强公民教育内容,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突出学校与社区协作,加大信息技术应用。

  关 键 词 青海大学学报编辑部投稿,社区德育,课程资源开发,公民教育

  一、社区德育课程资源的内涵

  “社区”源于拉丁语,意思是亲密伙伴的关系或共同的东西。1887年,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在《社区与社会》一书中,首次使用“社区”一词并用于社会学。 20世纪20年代,美国学者查尔斯罗・密斯将《社区与社会》中的“社区”译为“Community”,有共同性、社群性、联合或社会生活、地域性等意。 1933年,费孝通等人将Community译为“社区”,将社群性、地域性两个意义融入一词。

  社区德育课程资源是指社区内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规定、制约、影响青少年学生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的所有资源。[1]社区德育课程资源具有社会性、动态性、公益性、教育性等特点。

  二、改革开放后社区德育课程

  资源开发的历史进程

  (一)萌芽阶段(1977―1986年)

  我国社区德育课程资源开发起步较晚。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后,社区德育课程资源开发进入萌芽阶段。此时的社区德育课程资源开发主要是以校外社区宣传、活动等方式进行,还难以满足学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要求。

  (二)起步阶段(1986―1992年)

  1986年,上海市真如中学率先成立了连接学校与工厂的“社会教育委员会”。之后,这种学校与企业共建教育的模式开始兴起。1988年,《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出台,提出“逐步建立社区教育委员会一类的社会组织,以组织、协调社会各界支持、关心学校工作,优化社会教育环境”。这是国家在公开政策文本中第一次出现“社区教育”概念,标志着社区教育的兴起。同年,上海市闸北区的部分街道成立“社区教育委员会”,并很快在全区普及。

  在这一阶段,社区教育以学校为主导,以青少年为教育对象,以思想品德为主要教育内容,其目标是支援和强化学校德育。该阶段有代表性的著作有袁采的《上海社区教育的实践和认识》、叶立安的《社区教育新探》以及黄利群的《社区教育概论》等,其研究主要集中在探讨社区教育的概念、内涵、实质、组织管理及运行机制,社区教育的发展背景和理论依据,学校、街道、家庭德育的合作及一体化,以及教育改革与社区教育的关系等方面。[2]

  (三)发展阶段(1993―2000年)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支持和鼓励中小学同附近的企业事业单位、街道或村民委员会建立社区教育组织…… 探索出符合中小学特点的教育与社会结合的形式”。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提出“动员、组织、协调社会各方面力量支持学校做好德育工作”。社区教育进入以“全员、全程、全方位”为发展取向和特点的新型发展阶段。[3]社区德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也得到了蓬勃发展。

  在该阶段,社区教育对象不再仅限于青少年,而是扩展到社区的全体成员,教育目标也从提高青少年道德水平转向提高全体社区成员个人素养,呈现出全员化的特点,社区德育课程资源开发开始注重地域性、开放性、可持续性等基本原则。[4]该阶段研究成果主要有黄云龙的《社区教育基础》、叶立安的《社区教育简明教程》、北京市人民政府文教办公室主编的《北京社区教育》、鲁洁的《德育社会学》以及班华的《现代德育论》等。另外,厉以贤、黄云龙以及叶忠海等研究者对社区教育的本质、社区教育的推行、学校和社区的沟通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社区教育内容向人的精神领域拓展,出现了社区教育与德育一体化的趋势。

  (四)深化阶段(2001―现在)

  伴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启动,社区教育也进入深化发展的阶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学校应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广泛利用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极利用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这为社区教育的深化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也为社区德育课程资源进课堂创造了条件。

  在这一阶段,社区教育主要是学校通过服务社区去拓展学生“第二课堂”来进行。在利用社区资源、优化学校周边环境的同时,社区也在利用学校的资源积极拓宽社区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并以创建终身教育体系为目标,着力构建学习型社区。[5]社区教育认知、陶冶、调节、规范和保障等方面的功能等到了更好的发挥。[6]该阶段研究成果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其中有代表性的成果有桑宁霞的《社区教育概论》、厉以贤的《社区教育原理》、叶忠海的《21世纪初中国社区教育发展研究》、鲁洁的《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朱小蔓的《道德教育论丛》、檀传宝的《学校道德教育原理》等,凸显出社区德育资源相关研究的阈限更加明晰、开发途径更加广阔、与学校的关系更加密切等特点。

  三、社区德育课程资源开发中

  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社区德育课程资源开发正在深化,但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

  (一)公民教育内容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从社区德育课程资源开发的内容来看,社区德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主要包括社区文化资源和人力资源两方面的开发。[7]社区资源开发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作为未成年公民参与社区资源开发的需要、价值取向与实践体验,缺乏公民教育与学生所处生活、社会的衔接与融合,缺乏社区德育课程资源对公民生活的关注。 [8]

  (二)科学系统的社区德育课程资源开发体系尚未建立

  我国目前从事社区德育课程资源开发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多是工作在社区和学校教育的一线人员,他们囿于水平的限制,对社区德育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形成的比较有特色的新思想、新方法、新模式,只是因事就事简单地总结,缺乏整体性思考,无法上升到理论高度。这就妨碍了全面、系统、科学的社区德育课程资源开发体系的构建。

  (三)学校开发社区德育课程资源的主体意识缺失

  学校开发社区德育课程资源,学校应该充当组织者的角色。但是一些学校把社区德育课程资源开发当作其他人的事儿,不积极,不主动。而且,一些学校把社区德育课程资源开发过程当成了简单的堆积资料、编教材的过程,忽视了课程编制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忽视了信息技术手段在社区德育课程资源开发中的应用。

  (四)学校与社区缺乏有效的协作

  社区德育课程资源是非常丰富的。学校与社区在社区德育课程资源开发中,完全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在共享中互补。遗憾的是,现实中学校与社区的交往与协作非常不足,还存在很多脱节的地方。一方面,学校不能走近社区活化德育课程,使德育课程远离了学生的生活世界。另一方面,社区的德育资源也难以进入学校,导致社区德育课程资源基本处于闲置状态。

  四、社区德育课程资源开发的未来展望

  (一)公民教育内容将不断加强

  社会的转型与市场经济的逐步成熟在呼唤具有独立人格的公民。因此,公民教育已经成为我国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9]这就要求在社区德育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中,注重公民参与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构建公民教育社区实践模式,以学校和社区为活动范围,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和社区工作人员作为活动的引导者,通过参与体验社区服务工作,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帮助他们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成为有责任、有信心、有能力的公民。

  (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成为社区德育课程资源开发的主旋律

  长期以来,社区德育课程资源开发因为缺失统领性的价值观念使得系统性不强,科学性有待提高。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以“中国梦”为价值导向,以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为主旨,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社区德育课程资源开发提供了思想指南,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必将成为社区德育课程资源开发的主旋律。

  (三)社区“大德育”课程资源意识日渐形成

  德育内容的广泛性与德育形式的多样性使学校内部的德育课程资源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这就要求学校依托社区的各种力量与场所,充分挖掘社区的各种德育课程资源。社区的图书馆、博物馆、儿童乐园以及社区内的人文景观,社区内占主导地位的文化传统、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社区的名人、社区的榜样人员、离退休干部等,都是德育课程资源。所以,必须树立社区“大德育”课程资源意识,为学校文化培育贡献力量。

  (四)学校与社区和谐共生的德育课程资源开发机制逐步建立

  学校与社区的协作是学校德育未来发展的新走向。“学校不应是游离于社区文化的孤岛,它应主动与社区架设各种桥梁。”[10]学校与社区应该是和谐共生的关系。这就要求学校积极与社区人员沟通与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听取他们的意见,建立长期的互动机制,共同开发和利用社区资源。

  (五)信息技术的作用凸显

  当前,信息技术在人们的生活与交往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并影响着人们的认知与生活。学校在社区德育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不可避免要利用信息技术。学校可以通过组建一个内涵丰富、文化多元、结构严谨、关系协调、德育效果良好的德育网络,连接学校、家庭、社会(社区)等三方面德育资源和德育力量,在学校德育中日益形成一个相互作用、不断协调的网络体。[11]

  参考文献:

  [1]刘守旗.社区德育资源的价值及其开发[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4(3):9-11.

  [2]吴遵民.我国当代社区教育研究的历史回顾与展望[J].远程教育杂志,2011(6):9-13.

  [3]叶忠海,朱涛.社区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1.

  [4]唐亚豪.论社区德育工作中应把握的几个原则[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4(3):63-65.

  [5]檀传宝,班建武.实然与应然: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两个向度[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7(2):1-4.

  [6]卢波.社区德育的功能及其特征[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9(2):92-95.

  [7]李松林.我国社区教育研究的历史回顾及方法论思考[J].成人教育,2004(10):34-35.

  [8]蔡禾.社区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20.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qhdxxb/43763.html

上一篇:青海大学学报提升小组合作学习实效
下一篇:青海大学发表中小学家国情怀教育初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