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人文教育论文

寿光市推进城乡民生一体化的实践与思考

发布时间:2012-07-03 11:12:46更新时间:2012-07-03 11:13:37 1

民生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问题。近年来,寿光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结构合理、城乡统筹、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原则,提出“城乡一体,均衡寿光”的发展思路,努力推进城乡民生一体化,使全市人民充分享受改革的成果,全面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加快了幸福新寿光建设,走出了一条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全面发展之路。

一、寿光市推进民生一体化的实践

寿光市大力发展社会民生事业,推进民生一体发展,基本上实现了人民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经济社会呈现城乡和谐共荣、均衡发展局面。

(一)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统筹城乡一体发展,均衡城乡公共资源,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把基础设施建设和财政投入的重点向镇街道和农村倾斜,逐步实现城乡交通、供水、供气、污水和垃圾处理、信息网络等一体化。

健全完善城乡道路,构筑现代化道路交通体系。近五年,寿光市累计投入27亿元配套农村基础设施,加快城乡连接线建设,完善农村路网结构,建立城乡一体公共交通运输体系。目前寿光市通车总里程达3848公里,油路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155.2公里,通车里程、密度位居全国县(市)前列,极大改善广大群众的出行条件。目前已经形成市区内四通八达、宽阔平坦的现代化城市交通格局,构建起现代化城市框架。周边镇街的主要通道进行改造升级,基本建立起以城区为中心、覆盖周边900平方公里的“15分钟生活圈”。

完善水利设施建设,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寿光市本着“先急后缓,远近结合”的原则,加大农村水利设施建设。投资3亿元逐步建设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实行规模化发展、标准化建设、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专业化管理,逐步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2010年完成了营里、台头2处镇级加压站建设和6个镇缺水村管道铺设,解决了20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计划到2015年全部解决全市农村集中供水工程,解决全市人民的饮水安全问题。

实施“安康居住”工程,改善群众居住条件。按照“适度超前、布局合理、稳妥推进、分步实施”的原则,采取撤村并点,探索试行“大村庄”体制,建立大社区,实行集中供暖、供水,网络通向每家每户,生活垃圾实行村收、镇运、市处理,路面全部硬化,社区内卫生所、活动室、超市、幼儿园等一应俱全,改善了群众的居住条件,让农村社区居民过上城里人的生活,让农民真正享受到改革的成果。

(二)统筹社保资源,建立起城乡一体、惠及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的“稳定器”和“安全网”。寿光市积极探索建立了改革发展成果共享的长效机制,构筑起了养老、就业、保险、救助“四道保障”。开工建设了三期老年服务中心和市中心敬老院,实现了应保尽保;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解决零就业家庭就业问题,城镇失业登记率控制在了1.9%以内;实行了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五险合一”,社会保险扩面每年新增1万人,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8.9%,市财政拿出6000多万元,率先实现了基本药物制度,为参合农民报销医药费1亿多元;2010年份慈善总会募集资金1500多万元,使弱势群体得到了有效救助;实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改变了以前农民依靠土地和子女的家庭养老方式,转化为社会养老,农民实现养老不犯愁;从2009年10月份开始,对6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补助55元,2010年为全市60岁以上13.6万老人发放基础养老金达1.1亿元,提高了城乡低保和“五保”供应标准,“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率达到85%以上。目前,寿光市逐步建立起城乡一体化、组织网络化、管理信息化、筹资多元化、保障制度化,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城乡全覆盖新型社会保障制度。

(三)统筹教育卫生资源,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统筹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寿光市认真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大力实施“科教兴寿”战略,不断加大教育投入,积极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育事业实现了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城乡教育更加均衡,投资3.1亿元新建、改造学校58处,全部镇街道中心学校达到了省级规范化学校标准,基本实现了高中到城区就读、初中到镇区就读,所有城乡适龄孩子都能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外来工子女与本地子女享受同样的教育资源,教育均衡发展走在全国前列。

推进“均衡卫生·健康寿光”建设,努力实现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寿光市卫生系统健全了以市直医疗单位为龙头、镇(街道)卫生医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网底、厂企医院为补充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构建起了“15分钟就医服务圈”,基本实现城乡居民无差别就医;推进城乡医疗救助体系建设,构建起“覆盖城乡,统一指挥,合理分流,就近派车,快速反应,有效救治”的医疗急救体系;提高新农合的参合率和筹资额,提高新农合的医疗报销比例,基本上解决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为全市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做到有病及时治疗。

(四)统筹城乡社会安全资源,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社会稳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寿光市始终把稳定作为头等大事,统筹城乡社会安全资源,各镇街道都建立综治维稳中心,开展了“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处、大整治”活动,同时搭建“三大平台”,构建“四项机制”,建立起覆盖城乡的大稳定格局,为人民群众提供了安全、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搭建“三大平台”,解决矛盾纠纷。一是依托市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建设联合接访大厅,整合公安、卫生、司法、人社等调解力量,整合网上信访、市长热线、寿光民生等群众诉求反映渠道和矛盾纠纷化解信息资源,实行集中办公,统一领导,对矛盾纠纷“统一登记、分类接谈、现场处理”。对重大疑难纠纷联合“会诊”、联合调处,使矛盾纠纷调处中心成为矛盾纠纷的“终点站”。二是依托市法院诉调对接中心,加强诉讼与非诉讼矛盾解决手段的有效衔接,认真开展好诉调对接,指导全市人民调解、行政调解、行业调解规范运行,把矛盾纠纷尽量解决在调解阶段,不能调处解决的进入诉讼程序,避免形成上访积案。三是依托镇街道综治维稳中心,形成镇街矛盾纠纷调处平台,全面负责辖区矛盾纠纷的调处化解。通过建立“三大平台”,妥善解决所有矛盾纠纷,2010年全市矛盾纠纷调处率达100%,成功调处率达到98%以上,解决各类矛盾纠纷2万多件,信访总量同比下降28%。

构建“四项机制”,化解社会矛盾。一是定期分析研判机制。市委及维稳各专门领导小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对一定时期、一个阶段矛盾纠纷趋势进行分析,研究矛盾发生的规律特点,制定针对性预防化解对策,切实掌握化解矛盾的主动权。二是网格化信息搜集机制。进一步织密信息网格,充分发挥全市城乡4966名网格化信息员的作用,加强业务培训,落实“发现、上报、调处、稳控”责任,确保不稳定因素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上报、第一时间处置。三是常态化排查机制。严格落实“属地管理”、“系统管理”责任,各镇街、市直部门每半月一次,各村居、社区每周一次,对发生的矛盾纠纷和潜在的苗头进行彻底排查,建立管理台帐,落实解决部门、领导、时限。特殊时期实行日排查、日汇报、零报告制度,确保矛盾在最佳时机得到处置。四是动态化综合整治机制。对重点区域、重点部位,实行部门联动,综合治理,成立专门工作小组,查找问题,跟进整治,确保将矛盾消灭在萌芽和初始状态。“四项机制”的实施,有利的化解了社会矛盾,犯罪率明显降低,人民群众生活在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之中。

二、寿光市推进民生一体化的成效

寿光市推进城乡民生一体化,增强了寿光的综合竞争力,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缩小了城乡差距,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一)增强了综合实力

寿光市注重民生,加快民生建设步伐,推动城乡民生一体化,大大提升了寿光综合实力。寿光市连续9届跨入了全国百强县(市)行列, 200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纪念改革开放30年集中宣传的18个典型之一,2009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全国试点县市,在2009年第九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科学发展评价报告中,寿光市位列26位,2010年成为“中国最具创新力城市”,全国“十大生态休闲宜居城市”。曾获得 “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先进市”、 “全国民政工作先进市”“全国教育工作先进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化先进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二)缩小了城乡差距

推动民生一体化建设,改善了城乡居民的生活条件,提高了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进一步缩小了城乡差距。近年来,寿光市采取转方式、调结构,优化生产发展方式,提高了城乡居民收入。2010年寿光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495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860元,城乡居民收入比是2.4:1,大大低于全国3.3:1的水平,农民生活富足,城乡收入缩小。最近几年,寿光加大了小城镇建设力度,2010年,全市用于小城镇建设的资金达到15.3亿元,14个镇街道有70个村启动了公寓楼建设,建成了112处新型农村社区,目前寿光有1个镇通过国家级优美乡镇验收,其它镇通过省级优美乡镇验收。在农村居住的居民享受到与城市居民一样的环卫、社保、道路、教育、卫生、文化设施,农民做到了“种地不交税、上学不付费、看病不太贵、养老靠社会”,大大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缩小了城乡差距。

(三)推动了和谐社会建设

民生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寿光市加快民生发展力度,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加大民生投入, 2010年,寿光市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教育、医疗卫生、科技、环保、文化体育、公共安全等社会事业支出达到15.9亿元,成为财政的最大支出项目。财政投入重点向农村倾斜,向弱势群体倾斜。有利的解决了人民群众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住房、医疗、教育、卫生、社会治安方面的保障,实现了人民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人民生活安定、富裕,推动了和谐社会建设。

(四)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推动城乡民生一体化建设,集中解决了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提升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近年来,寿光市坚持把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幸福指数作为核心指标,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关键点来加以突破。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2010年提出了“城乡一体均衡寿光”,把经济发展同百姓的幸福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居民的幸福指数。据《寿光市“幸福指数”专题报告》调查统计,74.1%的人对寿光目前经济状况表示满意,77.7%的人认为目前城乡差距在进一步缩小,88.3%的人相信下一步的经济状况会更好,81.1%的人相信寿光未来几年内生活水平会继续提高。大大高于前几年的调查指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进一步增强,幸福指数进一步提升。

三、寿光市推进民生一体化的思考

(一)推进民生一体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以人为本是推进一体化的核心。推进民生一体化要因地制宜、区别对待,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落脚点和出发点,不能以发展民生为借口,搞形式主义,搞强迫命令,搞形象工程,搞“政绩工程”,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寿光市在工作中服务民生、改善民生的以人为本意识不断增强,在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制定时切实把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执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工作的最终目的,每个领导干部都把人民群众的幸福装在心里,落实到行动中,明确了反映人口、资源、环境和公共服务、人民生活、社会安定等方面的民生指标,并细化落实到现实工作中。成立民生建设领导小组,组织协调寿光民生建设工作,在考核中,进一步突出了社会保障、群众就业、文化事业、社会稳定等工作的权重,政府确立起了“改善民生是最大政绩”的价值取向,全面建立了为民办实事的长效机制。2010年初确立的与群众密切相关的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城乡道路等八大民生工程全面落实,有效解决了群众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切实保障了群众的合法权益,进一步巩固了和谐社会的建设基础。

(二)推进民生一体化必须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发展经济是推进民生一体化的基础。历史唯物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告诉我们,经济建设是民生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民生发展的重要保障;民生的建设是经济建设的重要目的,也为经济建设提供强大动力和支撑。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强地方经济实力,增加社会财富,从而为改善民生、加快社会建设奠定物质基础;否则,改善民生和社会建设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民生事业发展,使民生事业建设和经济建设相协调。如果民生事业建设滞后,各方面社会矛盾必然增多,经济建设的制约因素也就会增多;而且经济建设如果不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归宿,也就会失去动力和支撑。寿光市最近几年加快发展步伐,财政收入不断增加,2010年累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70亿元,实现财政总收入56.2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2.3亿元,经济的大发展加大财政对民生的支持力度,财政收入的增加为民生事业的大投入、大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而寿光民生事业的不断发展,又为寿光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

(三)推进民生一体化必须处理好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的关系

改善民生,加快社会建设,必须正确发挥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努力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各方联动”的工作格局。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具有明显的公益性质,直接关系社会公众利益和福祉,直接关系社会公平正义。推进这些事业,应从指导思想、制度建设和资金投入等方面,坚持体现公益性原则,切实强化政府职责,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特别要不断增强政府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减轻群众在教育、医疗卫生、养老、住房等方面的支出负担。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好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各类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的作用,要把那些适合或可以通过市场、社会提供的公共服务,以适当的方式交给社会组织、**机构、社区等基层组织承担,引进竞争激励机制,以扩大公共服务的供给,并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近年来,寿光市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积极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促进了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农民与市民共同进步。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renwenjiaoyulw/163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