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人文教育论文

毛泽东诗词的语言风格与特色

发布时间:2012-07-31 09:22:28更新时间:2012-07-31 09:23:20 1

【摘要】在毛泽东波澜壮阔的一生中,他以伟大的襟怀与高超的文学造诣创作了大量的诗词,给中华文学宝库增添了璀璨的瑰宝。本文论述了毛泽东诗词的风格与语言特色。

【关键词】毛泽东;诗词;风格;语言;特色

Abstract: the magnificent life of Mao Zedong, he created a great open-minded and high literary attainments, a large number of poems, and added a bright treasure to the treasure house of Chinese literatur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tyle and language features of Mao Zedong.

Key words: Mao Zedong; poetry; style; language; characteristics

中图分类号:A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毛泽东的诗词创作,紧密结合时代的风雨变幻,立意高远,气魄雄浑,主题鲜明,语言精湛,可以说是中国革命的伟大史诗,是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的光辉典范,成为中国古诗词发展一座美的高峰。本文仅从语言的角度谈谈毛泽东诗词的风格与艺术特色。

一、豪迈奔放、气势浩然、古今融汇是毛泽东语言的独特风格

毛泽东诗词语汇非常丰富,巧妙地将文言与时代词语进行了融合,具有强大穿透力。

1.有大量表示大的数词。毛泽东喜欢用大的数词, 如“万山”、“万千重”、“万水千山”、“万里长江”、“六亿神州”、“万里雪飘”、“百年魔怪”、“人民五亿”等, 在诗词中出现了二十六次。

2.有许多豪迈雄壮的词汇。如“大江”、“心潮”、“红旗”、“江山”、“烟雨”、“青天”、“大雕”、“旌旗”、“玉龙”、“九重霄”、“神州”、“长江”等, 这一类词数量就更多了。大的数词有铺张扬厉的意味,响亮、方重、雄伟的词语适于表现阔大的境界,实在是前无古人,后起来者。

3.有大量的文言词绘。以《沁园春》为例, 这里面就有“寒秋”、“万山”、“层林”、“白”、“争流”、“长空”、“浅底”、“万类”、“霜天”、“寥廓”、“苍茫”、“沉浮”、“百侣”、“指点”、“粪土”、“中流”、“击水”等几十个双音的词语( 其中单音、地名等未列入)。要是把毛泽东诗词中使用的这类词语都列举出来, 数量就更可观了。

4.具有词汇灵动的特点。如“心潮”、“炮声”、“环球”、“欧美”等。还有口语词语, 如“这边”、“好看”、“太平世界”、“不管”、“不受”等。以上各种不同来源的词语放在一起, 不但不觉得不相称, 而且非常调和, 显得既新鲜又精炼。

5.具有成语妙用的特点。如“森严壁垒”、“众志成城”、“快马加鞭”、“倒海翻江”、“一片汪洋”、“风吹浪打”、“闲庭信步”等, 有的概括有力, 有的形象鲜明, 都加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

6.注重运用叠字和连绵词的特点。据统计, 其中用叠字共十四处之多, 如“茫茫”、“沉沉”、“碌碌”、“滔滔”、“重重”、“个个”、“岁岁”、“滚滚”、“步步”、“阵阵”、“微微”、“莽莽”、“斑斑”“潺潺”等,用连绵词共十九处, 如“峥嵘”、“苍茫”、“寥廓”、“逶迤”、“磅礴”、“翩跹”、“汪洋”、“萧瑟”、“幽燕”、“徘徊”、“寂寞”、“依稀”、“萧疏”、“烂漫”、“葱茏”、“迷漫”等, 这些词用得多而且用得得宜、自然,音节和谐, 富于音乐性。

二、凝练质朴、精辟独到、通俗易懂是毛泽东语言的特色

毛泽东在词汇运用中有很多神来之笔,含蓄、凝练、精辟通俗,浑然天成,意味无穷。

1.运用白话。白话使毛泽东再次把诗词从高雅神圣之境推到世俗平凡之地, 使诗词不再为士大夫、知识分子所特有, 而让普通百姓也拥有。白话通俗流畅,明白如话, 既便于朗诵, 又便于理解。毛泽东诗词不再像《楚辞》那样深奥, 也不再像宋词那样难懂, 而像唐诗、《诗经》那样容易领会。他的诗词中没有一篇白话不是少于一半的, 有的几乎句句都是用白话写成。如《如梦令•元旦》一词中没有一句不是白话。“宁化,清流,归化”一句,是三个地名构成,表明进军路线。“路隘林深苔滑”,虽不是地地道道的白话,却也让人一眼就可以看出,只是对白话稍加变化,是为了适合词的形式的。“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一问一答, 全是白话,指出进军方向。“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 也是白话,表达了红军到达目的地的欢闹场面和愉快心情。

2.运用口语。如“分田分地真忙”、“十万工农下吉安”、“红军不怕远征难”, “不到长城非好汉”等都是和平时说话一样, 丝毫没有雕琢的痕迹。

3.运用民谣与谚语。如《水调歌头•长沙》中的“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就是从三国时吴国的民谣“宁饮建安水,不食武昌鱼”中化用而来的。在《十六字令》中的“离天三尺三”也是运用了谚语。口语、谚语入词,不仅通俗易懂, 流畅, 读来朗朗上口, 而且内容浅显, 易于理解。

4.爱憎分明。毛泽东的诗词也十分注意语言情感的鲜明性,一是意义上对比鲜明。从词句上说,如《七律•到韶山》中的“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王鞭”。“红旗”与“黑手”、“农奴”与“霸王”对比; 《七律•冬云》中的“高天滚滚寒流急, 大地微微暖气吹”,“滚滚寒流”与“微微暖气”对比,非常鲜明地将革命斗争中对立的两个方面表现出来。从篇章上说,如《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一词,上下阕分别用旧中国和新中国、“长夜难眠”与“雄鸡一唱”两相对比,语意鲜明;二是态度鲜明。在《沁园春•长沙》中,对倾向进步、立志革命的同志称为“百侣”,而对那些政客、军阀等反动派称为“粪土”。《七律•和郭沫若同志》中用白骨精、唐僧和孙悟空作比,把敌人、中间派和革命派这三种人分别用“鬼蜮”、“愚氓”和“大圣”表示了不同态度。而革命者则是天兵、好汉、英雄、共工、风流人物等,从这些词中可以看出诗人在情感上鲜明的态度;三是描写上色彩鲜明。毛泽东同志像一位高明的画师, 善于用彩笔描绘色彩鲜明的画幅。在他笔下所描绘出的景色,大都是灿烂鲜明的,很少黯淡的色调。诗人笔下的这种清新、绚丽的色彩,跟诗人的感情已高度地融合在一起了,达到景中有情,情随景生的至高境界。

三、结语

毛泽东诗词具有磅礴豪放、高华雄伟的气势与风格。我们不管读哪一首诗词,总会深刻地感到这是一个伟大人物所写下来的伟大作品,它像天风海雨一样具有逼人的力量,读了想振作奋发,想有所作为,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同时又可以受到美的感染,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灵魂,在不知不觉中把人带到一个崇高而又美妙的境界。这种语言风格与特色是政治和艺术高度统一的产物,是革命内容和完美形式相结合的结晶,是推陈出新,富有独创性的文学明珠,是中国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诗歌史上又一座高峰。从语言的角度来分析毛泽东的诗词, 只是我们欣赏、学习、借鉴的一个分支,其博大精深值得百代吸取与珍视。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renwenjiaoyulw/167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