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人文教育论文

教学与研究期刊论文发表范文

发布时间:2014-01-08 16:38:29更新时间:2014-01-08 16:40:09 1

  舆论是指“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其中混杂着理智和非理智的成分。网络舆论,是指“公众(指网民)以网络为平台,通过网络语言或其他方式,对某些公共事务或焦点问题所表现出的意见的总和”。网络的发展从时空上深刻改变了传统社会的信息交流方式和互动方式,其丰富、快速、方便、独特的传播方式深受向往新奇、富于幻想、追求独立的当代大学生的喜爱。据CNNIC发布的《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0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已达到4.57亿人,其中大学生网民占23.2%。高校网络舆论则是指借助高校校园网络资源对社会现象、高校热点所发表的感受、情绪、态度、观点的总和,是影响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一种新兴力量。

  [论文摘要]网络化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一种新的生存和生活方式。高校网络舆情呈现主体多元化、内容复杂化、价值取向多元化、发展传播迅速化的特点。文章认为思政课教学必须遵照开放、平等、互动的原则,采取以下策略进行舆情引导:恰当设置网络议程,掌握舆情引导的主动权;讲好两面理,增强舆情引导说服力;发掘培养意见领袖,引领网络舆情导向;利用网络平台,占领舆论引导新阵地;加强网络法制与伦理教育,培养大学生网络自律意识。

  [论文关键词]思政教学,网络舆情,引导策略

  一、高校网络舆情概况

  高校网络舆论与高校校园内外的热点事件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网络具有强大的舆论发酵、放大和组织动员功能,日益成为信息集散地、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和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其汇聚而成的舆论力量日益影响甚至干预现实社会生活。2010年的“腾讯与360互相攻击”“李刚之子撞人”“江西宜黄拆迁自焚”以及2011年的“郭美美”“小悦悦被撞”等一系列事件,都是由网上热点问题汇集发酵和演变形成的,在大学生中都引起了较大的反响。正确认识和对待高校网络舆论,提升高校网络舆论引导水平,已经成为科学民主决策、维护高校和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

  二、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

  1.舆论主体多样化。相比传统媒介,网络最大的贡献在于话语权的解放,网络打破了传统媒介的舆论控制和信息垄断,使普通民众的信息发布和传播能力大大提高。大学生由于年龄特征和网络技术上的优势,视野开阔、思维和情感都十分活跃,高校网络舆论的主体呈现多样化趋势。彰显自我个性的当代大学生,在网络舆论中往往表现出强烈的批判意识、更为开放的言论和更为张扬的独立主体意识,往往故意或不自觉地发表一些非理性、过激和情绪化的言论。再加上网络的虚拟性,许多青年学生无视道德规范的约束,忘却社会责任,肆意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宣扬、煽动负面情绪,造成网络舆情的恶化,严重影响和制约着高校网络的健康发展。高校网络舆论主体的多样化、舆论主体强烈的主体意识无形中给网络舆论的引导带来许多不可控因素。

  2.舆论内容复杂化。海量的网络信息在开拓大学生视野,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同时,不同类型的价值观、道德规范在网络上也找到了立足之地,色情、暴力、诈骗等不良信息屡见不鲜,情绪化言论较为普遍,谣言、低俗、反动的信息污染和信息垃圾充斥网络。美国学者约翰·奈比特指出:“失去控制和无组织的信息在信息社会里并不构成资源,相反,它成为信息工作者的敌人。”大学生群体充满青春活力,富有朝气,对新事物接受能力较强,但个体的内心世界观仍显稚嫩,情绪传导性强,易受外界影响。在形形色色的海量信息面前引导学生如何选择和接受信息至关重要。

  3.价值取向多元化。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经济和社会转型期,多元文化、多种价值观念并存,一些反传统、非主流、非理性的思想和言论在网络舆论中不断蔓延。涉世未深,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的大学生,长期接触开放、丰富、多样化的网络资源,容易受到西方自由化思想和种种腐朽落后信息的冲击和影响,加剧各种价值观念、思想文化的交融和碰撞,其价值观念与价值选择在多元化中容易出现偏差,大学生迫切需要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的指引。

  4.发展传播迅速化。在网络化时代,网络舆情来得快,变得也快。网络舆情热点可以说得上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件看似不大的突发事件如果涉及官员、警察、城管、富人、下岗工人、农民等敏感因素,往往很快就会引爆全国舆论,吸引众多学子围观。在网络化时代,一些信息敏感、思维活跃的学生通过QQ、BBS、MicroBlog等方式将社会热点事件、校园管理、后勤服务等方面的问题发布在网络上,由于网络传播的快捷性和互动性,几分钟后就会有网络跟帖或回应,一二十分钟后就可能会有网站转载,一个小时后就有可能成为大家普遍关注的焦点,网络舆论就有可能达到高潮,一些有代表性的帖子会引起学生的强烈共鸣,形成强大的网络舆论感染力和影响力。如果矛盾得不到及时化解,事件本身就可能发酵、蔓延、放大。网络的传播和发展速度明显快于传统媒体,相应地要求网络舆论引导的提速。

  三、思政课教学对网络舆情的引导原则

  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说:“谁掌握了信息,谁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整个世界。”网络舆论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舆论控制不可能靠强制力来实现,必须通过潜移默化的舆论引导来实现。高效的舆论引导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开放性原则。网络舆情的引导必须有一个开放的舆论内容。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大多数学生敢于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非理性、偏激的观点难免充斥其中。简单地动用各种力量进行删除或封杀,都是治标不治本的策略,违背了思政课教学的基本原则。只有科学认识网络舆论的发展规律,认识到网络既是虚拟的又是现实世界的延续与再现,不回避热点问题与敏感话题,开放网络舆论内容,变围堵为引导,让受众愿听爱听,入耳入脑,舆论引导才成为可能。网络舆情的引导必须在开放的舆论氛围下进行。大学生是有自己的独立人格、尊严、兴趣和爱好的个体,有理性的思考和独立分析的能力,具备独立的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在这样一个开放、自由的环境舆论氛围中,才能引导网络舆论朝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

  2.平等性原则。传统的思政课教学中,教师是信息的生产者、提供者,学生则是信息的接受者。网络化时代改变了传统信息生产方式,每一个网络信息的接受者都可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青春洋溢富有朝气的大学生群体不仅有强烈的话语冲动,还对训斥、压制的教育模式有强烈的反感,以往教师作为知识的垄断者对学生单向灌输的方式难以为大学生所接受,尊重其思想、情感、态度的行为和意见才会得到认同、接纳。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学在进行网络舆论引导时,必须摈弃说教、灌输式的传统,放低姿态,在尊重和理解的前提下以平等、真诚的态度与大学生交流和沟通,在平等对话中对大学生群体的话语能量有目的地引导并加以释放。

  3.互动性原则。高校网络平台不仅是一个发布信息的窗口,也是学生了解校园动态、发表意见与观点的网络平台。从校园网络热点帖子可以折射出学生所关心的热点问题、意见建议,捕捉学生最新的思想动态,思政课教师等教育工作者及时通过网络公开报道热点事件的处理结果,可以迅速消除不良影响;对于网络虚假信息,及时通报事实真相,帮助学生分清是非,形成思政课教学与大学生网民的良性互动。如果忽视了高校网络舆论的监督作用和传播主体的理解承受能力,没有及时与学生互动,流言和谣言就会充斥网络,甚至会引发更大规模的校园群体性事件。

  四、思政课教学对网络舆情的引导策略

  1.恰当设置网络议程,掌握舆情引导的主动权。议程设置是媒介传播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高校网络舆论引导中的议程设置,就是要有目的地形成多个网络舆论兴奋点,在议程设置过程中慢慢引导网络舆论朝着预期的方向发展。议程设置合理,将会成功吸引受众参与网络讨论,各种意见、见解在相互交流、碰撞中走向预期;反之,则会招致受众的反感。议程设置必须主动捕捉有意义、有价值的社会热点,重视大学生的诉求,主动设置网络议程,掌握信息传播方向的制高点,先声夺人。然后通过互动式的师生对话,引导学生对此话题发表意见、看法,引导大学生全面、深刻地了解热点事件的来龙去脉、是非曲直,用正确的观点和责任意识疏导和提升大学生的情绪,推动高校网络舆论向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通过为大学生的网络舆论设置合适的议程来引导舆论传播的方向,增强网络舆情引导的针对性。

  2.讲好两面理,增强舆情引导说服力。思政教学在进行舆论引导时还要注意要讲两面理。传播学奠基人之一、心理学家霍夫曼的试验表明,只说“一面理”(希望用以影响受传者接受的论点)只能对那些本来就倾向于同意此一面理信息的人或者教育水平低的人有效,“两面理”(包括正、反两方面的道理)都说则对本来倾向于反对此信息的论证或教育水平较高的人奏效。对于具有强烈批判意识、教育水平较高的大学生群体,“一面理“的宣传策略难以奏效,其宣传效果远远比不上“两面理”。但传统高校舆论引导模式往往回避一些有争议、有矛盾的反面话题,只是片面的正面宣传,使得大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因而,思政课教学在引导网络话题时,必须允许不同声音的存在,不回避负面信息,客观承认问题和不足。只有这样,才会赢得大学生对思政课的信任,增强舆情引导的说服力。在网络舆情引导的时机选择上,思政课教学要关注和监控网络信息,并进行整理、分析,及时发现网上出现的具有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及时引导大学生辨别真伪、正视现实,从而因势利导,发挥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巨大作用和影响力。

  3.发掘培养意见领袖,引领网络舆情导向。网络舆论可以轻易突破传统地域的限制,网络的匿名性又使传播行为超脱了现实的束缚,难以形成较为稳固的群体和理性持久的对话。在高校舆情引导中,意见领袖的作用便显得颇为重要。大学生群体大多属于草根网民,他们重情绪、有主张、喜联想、少证据,从众服众心理明显。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思想成熟、思辨力强的专家型学者往往在大学生心目中享有极高的声望和影响力,可以担当意见领袖的角色。专家型学者参与在线讨论,对高校网络舆论关注的话题进行客观公正的回应,以权威性话语整合学生讨论,梳理网络杂乱无章的信息,让主流、权威、可靠的声音占领公众意见市场。其次,网络热点话题往往能够引起大学生群体的强烈共鸣,仅仅依靠思政课教师很难达到对网络舆论的有效引导。因而,有意识地鼓励甚至培育一批与社会主流观点持一致态度的论坛意见领袖,用意见领袖有见地、有代表性的发言来强化主流言论,孤立非主流言论。再次,舆情引导还可以发动大学生中优秀人物上线以壮大引导的声势,用他们的评论话语来引导网络舆论,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网络信息环境。

  4.利用网络平台,占领舆论引导新阵地。网络是信息传播的新载体,要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作用,实现思政课教学思想载体的创新。网络化时代的思政课教学,必须成为一门能随时和善于从网上了解信息和学生思想动态的现代“网络课程”,还要善于运用QQ、SNS、MicroBlog、个人主页等网络平台,使之成为沟通学校与个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通过网络,相互间交流思想,表达意见和观点。网络对个人身份的隐匿营造了“面对面”“零距离”地交谈的轻松氛围,使大家都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给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网络平台的平等性和信息的可选择性,有助于加强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和人情味,使其取得好的效果。思政课教学在把握网上主流舆论的同时,还要正确理解网络舆论作为社会生活的“减压阀”的作用。理解、同情大学生对不良情绪的适度宣泄,利用QQ、SNS、MicroBlog等网络平台,倾听、疏导学生的心声,用自己的知识、品德和人格魅力来感染和引导学生。目前,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不少高校将思想政治课搬上了网络论坛,设立思政教育主题网站,牢牢把握网络思政教育和舆论引导的主动权。需要强调的是,网络论坛、主题教育网站的设立必须贴近现实,关注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调动其主动性和参与性。

  5.加强网络法制与伦理教育,培养大学生网络自律意识。网络化时代的大学生接受信息、思考问题的能力已远远超过以往,对事物的认识、理解和接受更趋于相信自己独立的判断。健康的高校网络需要每一个网民的自律,因此,思政课教学必须顺应时代要求,将网络法制教育和网络伦理教育与思政课教学相结合。例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增设“网络行为网络法规与校园规章”“网络文化素质培养与网络人格塑造”等专题讲座;在“伦理学”教学中,增设“网络伦理与道德”等专题讲座。通过网络法制和伦理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网络政治意识、网络责任意识、网络信息鉴别能力,提升大学生的网络自律意识,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全的网络人格和良好的网络道德品质,从而实现大学生群体网络自律,自觉不做损害网络安全与纯洁的不良行为,举报谴责不良信息和不良网民。网络舆论引导要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素质,最终达到构建和谐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的目的。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renwenjiaoyulw/287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