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社会学论文

社科论文发表“助学超市”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的作用

发布时间:2015-03-05 14:38:19更新时间:2015-03-05 14:40:45 1

  社科论文发表期刊推荐《瞭望》以“新闻性、权威性、思想性、可读性高度统一”为特色,在电视、互联网、报纸、杂志之间博采众长,“集一周于一日”,将主要精力放在深入、详尽地将有关事件和新闻背景与来龙去脉告诉读者,进行分析、解释和评论,进而对其发展趋势作出预测,并对这种趋势所体现的更深更广的意义和影响进行估计、判断。
  【摘 要】高校资助工作既要求解决贫困学生暂时的经济困难,顺利走上求学之路,又要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因此资助是手段,育人才是最终目标。“助学超市”能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解决学生困难问题,以其独特的优势被各高校重视。本文将从“助学超市”的定位、管理、运行等方面阐述如何发挥“助学超市”在资助育人工作中的作用。

  【关键词】助学超市,高校,资助育人

  高校“助学超市”最根本的目的是资助育人,保障困难学生群体的最低生活需求。建立高校资助育人一体的救助平台、实现社会剩余资源的转变是帮扶育人困难学生群体的核心内容。高校“助学超市”的建立无疑具有经济、助学和社会方面的意义,更具有文化价值观方面的深远意义,一方面能达到帮扶困难学生的目的,另一方面能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起到育人效果。

  1.建立高校“助学超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构筑高校“助学超市”救助体系,是解决转型期高校助困问题的迫切需要。这一体系应以贫困生救助为主体,以社会互助为辅助,以临时救济为补充,以高校资助中心为依托,以维护和保障困难学生的基本生活权益为根本任务,坚持改革创新和社会化方向,不断提高高校“助学超市”救助水平,帮扶育人目的。

  1.1从社会与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建立高校“助学超市”救助具有“双促”作用,即促进经济救助与社会救助协调发展,促进高校救助与社会救助协调发展。体系中一个鲜明特征就是高校社会一体,也就是高校和社会都必须建立统一的制度,只是高校的救助标准、救助方法有所不同,因而这一新型社会救助体系是无差别与有差别的统一体。高校“助学超市”救助的建立与健全,是社会发展、高校救助方式进步的重要标记,同时又是衡量社会救助与经济救助、高校救助与社会救助是否协调发展,能否相互促进的重要尺度。

  1.2从高校转变职能的角度分析。建立“助学超市”救助是高校职能的一次重要回归。高校“助学超市”的确立与发展,要求高校职能转变,从无限转到有限,从直接经济救助领域退出,把更多的职能转到社会救助和公共服务上来。这一转变表明,在现有的经济条件下,高校承担为贫困生减少学业负担,提供基本学习生活条件保障职能的强化,使真正的助学成为高校的重要职能。

  1.3从高校负有帮助贫困生的责任分析。建立高校“助学超市”救助是以人为本的具体实践。贫困生是高校在任何时期都存在的,因为来自不同地区的贫困生所处的区域发展不平衡和素质差异总是存在的。如何帮助这些非主观性落后的贫困群体,使他们也能和大部分同学一样,在完成学业的同时能够减轻生活上的压力,顺利渡过大学几年生活,是高校发展所要面对的。

  1.4从高校救助制度的现状分析。建立高校“助学超市”救助是对现存高校救助的一次重大变革。现存高校救助制度的弊端已日渐显现。1、救助主体多头,导致“助”出多门,标准各异。勤工助学、家教实践、助学贷款等等,都分头实施高校贫困救助。这种多头主体的状况,势必造成高校贫困救助总体无序,增大救助成本,降低救助效率,并且也是杯水车薪。2、救助时段过于集中,多在过年、过节及开学或期末期间。这种倾盆大雨和久旱无雨式的救助使受益群体难以解决日常和突发的贫困难题。3、救助对象过于集中,造成新的不公平。由于多头救助,缺乏统筹,使少数贫困生多头受助,而另一些贫困群体难得一次救助。4、救助的“造血功能”不强。新型高校“助学超市”的救助,从体制、机制上改进高校救助旧方式的弊端,实现一口上下,统一标准,形成了统筹安排,协调配合、有序的高校救助方式和运行机制。

  2.高校“助学超市”的运行及其产生的影响

  2.1高校“助学超市”的运行。一是通过募捐物资,由市场调查组通过调查为商品定立“爱心价位”,然后将所有捐赠品面向全校师生销售,将所得纳入“高校助学基金”,并分阶段、分层次发放给在校贫困生。二是将所有捐赠品回收分类后,根据一定的程序和规章制度,通过个人申报,经严格审核后,向贫困学生发放“助学救助卡”,贫困生可以凭卡按月到“助学超市”免费领取捐赠物品。三是利用捐助资金统一购置全新的生活、学习用品,再以“爱心价位”出售,换取利润,救助贫困生。四是高校“助学超市”的运营重点应体现在“助学超市”运营所得将全部捐赠给贫困学生群体。五是高校“助学超市”采用阳光作业的方式,详细核算经营成本及利润所得,明确资金流向,通过有关部门定期发放到位。六是“助学超市”以透明化的方式定期向学校公示,在超市门口设立公示栏,公布运营情况及利润流向等,并邀请社会各界和学校有关部门进行监督,以消除广大同学的顾虑,取信于民。

  2.2高校“助学超市”产生的育人效果。高校“助学超市”使捐受双方不再是“你助我受”的被动模式,而是向“按需择助”的主动模式转变,捐助物资在这里发挥了更大的效用。超市捐赠款物的方式正在向开放式转变,捐受的时间也由临时性的节日送温暖,转向了经常性的物质扶贫。高校“助学超市”实现了募捐救助工作模式的创新,使救助工作更加人性化、经常化。建立集募捐接收站、志愿工作者服务站、助学超市三位一体的高校“助学超市”新模式,既尊重了被救助者的尊严,也使被救助者“按需所取”,增强了救助工作的实效性,又为社会各界搭建了奉献爱心的平台,实现了社会资源的良性互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3.加强和完善高校“助学超市”工作对策

  3.1搭建平台,发挥高校“助学超市”在救助工作领域的育人作用。高校“助学超市”处于初期发展阶段,高校掌握的社会资源还很有限,组织体系还不健全,并且对于高校来说,从事“助学超市”的工作人员的专业化程度还不够高,还不能完全承担起有关的社会职能。因此,目前要重点搞好高校“助学超市”服务组织体系建设,重点突出救助的职能,设立“助学超市”的保障服务中心,为在校大学生提供社会保障事务服务。中心可以负责审核在校大学生享受社会救助的资格;组织高校的救助对象参加勤工俭学,消除其“等、靠、要”依赖思想;设立捐赠接收站,搞好“助学超市”经常性社会捐助活动,捐赠的物品优先在高校内的贫困群体中调剂,救助对象可以凭“助学救助卡”选用捐赠物品;积极支持志愿者组织参与“助学超市”服务。从而建立一个以人为本、讲礼仪、重情谊,相互关心爱护的和谐校园。

  3.2创新载体方法,改进工作手段,提高救助效率。1、要根据各个高校的实际情况,通过创新载体、方法,把“助学超市”中的原则要求、政策规定变得更为具体、更加便于实施、更具可操作性,使“助学超市”高校化。如针对贫困生比例较小的高校,在加大投入的基础上,可以尝试每年在部分专项资金中按一定比例提取发展基金,结合其他社会救助资源,制订政策和扶持对象,提高救助力度。又如目前高校的社会救助过于注重货币的给付,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尝试将资金救助与实物帮困、互助服务相结合,让贫困生缺什么,少什么,直接到“助学超市”免费领取。2、要不断改进工作手段,提高动态化管理水平。加大投入,提高救助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程度,建立救助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弱势群体档案,实现信息共享;建立对救助资金运作和管理的预警和监控机制,形成预算科学、使用规范、发放及时、监管有力的资金管理模式。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shehuixuelw/497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