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法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我们在学习语文,外语的时候都会用到语法。语法主要研究按确定用法来运用的词类、词的屈折变化或表示相互关系的其他手段以及词在句中的功能和关系。本文作者通过对《语法和复杂性》介评来进行了一些研究,是一篇社科论文范文。
摘 要:Culicover教授的《语法和复杂性》一书具有鲜明的跨学科特点和前沿性,把句法理论和认知句法理论结合起来,使两代认知语言学有机地融为一体,为语言研究提供了新视角。本文对该书予以介评,在此基础上指出该书之于我国语言研究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形式-意义对应,构式,语法复杂性,语法性和可接受性,介评
一、关于作者
Peter W. Culicover是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语言学人文特聘教授,还是俄亥俄州立大学认知科学研究中心的主任。Culicover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句法学。1999年以来,出版专著六部,论文集两部。专著包括Syntactic Nuts(OUP, 1999),Simpler Syntax(与Ray Jackendoff 合著)(OUP, 2005),Natural Language Syntax(OUP, 2009),Basics of Language for Language Learners(与Elizabeth Hume合著),(俄亥俄州立大学出版,2010)。同一时间,作者还在国际著名语言学期刊,如Language、Lingua、Journal of Linguistics等,发表论文30多篇。本书是他专著Explaining Syntax(OUP, 2013)的姊妹篇。
二、内容简介
本书共八章分为四部分,内容主要围绕五个关键词展开:形式-意义对应;构式;语法复杂性;语法性和可接受性。
第一部分两章是理论背景介绍。第一章“语法复杂性的类型”介绍了“形式复杂性”和“加工复杂性”两个概念。形式复杂性指一种语法中的特异现象在数量方面的度量。特异现象指的是游离于普遍现象之外,结构上不能用普遍性规则加以解释的语言形式。加工复杂性指计算特定的形式和意义之间对应所需资源的度量。加工复杂性是个认知概念,指的是语言表达式的语义计算消耗认知资源的程度。这两个概念对于句法学研究至关重要,关系到我们关于语言知识、语言能力、语言研究等方面的认识。简言之,就是在句法研究中,如何处理“特殊”和“一般”的问题。
第二章“构式的架构”提出并论证了“语法是构式的集合”的观点,并将该观点和学界耳熟能详的生成观点加以比较,说明“构式集合观”的不同之处。作者首先从六个方面界定了什么是构式,然后论述了构式之间的关系,从构式的视角重点分析了语法复杂性的成因。作者认为构式理论的基本主张,即形式和意义的对应关系,语法知识的总体结构原则就是消减构式的复杂性。
第二部分专门研究英语的构式问题,包括第三章和第四章。第三章是“分析构式的复杂性:两个个案”。作者选择定语从句和焦点倒装为个案阐释形式复杂性。通过定语从句以及其他关系结构的分析,作者发现这两种构式有一共同的语义解释,而且这一解释和特定的句法配置相对应。这种结构一致性一旦确立,就有可能精确分析那些所谓的特异现象在哪些方面具有特异性。传统语法理论中,语法是逻辑上可能的结构的任意组合。相较于该主张,作者认为他的分析方法从实质上支持“语法是更为简单的构式集合”的观点。焦点倒装结构中,作主语的名词居于VP的末端(例如Cindy runs much faster than does any of her brothers),这是特异现象。作者的分析表明,英语中动词短语后的位置是焦点位置,焦点倒装结构实际上就是利用了这一特点的特殊现象。
第四章是“构式和‘可能的人类语言’这一概念”。原则和参数理论力图用参数配置刻画“可能的语言”这一概念,但是收效甚微。作者认为原因是原则与参数理论对所谓的“外围现象”关注不够。文章的分析表明,在复杂多样的结构中存在显著的系统性,而且这种系统性总是与特异现象的特定方面相随。语言中的特异现象不是任意的。虽然自然语言中的反常现象以及复杂性必须在语法中解释,但是,从构式视角分析特异现象(如Wh后的删减现象、the X-er, the Y-er结构、no matter引导的让步结构等),可使我们深入认识特异现象与普遍现象之间的关系,特异现象是如何受普遍语法规则制约的。
第三部分是本书的第五章“加工复杂性的思考”,核心话题是加工复杂性。作者用加工复杂性对传统句法中所谓“不合语法”类句法结构重新阐释。传统语法中,语法制约(如“孤岛”)具有语言普遍性,违反此制约的句法结构不合语法。作者认为,从加工复杂性的观点看,这些约束规则不是语法理论的组成部分,而是对句法配置、形式-意义对应关系的描述。作者的观点是,类似不合乎语法的结构实际上和语法本身没有关系,而是在形式和意义的对应过程导致的加工复杂性的缘故。对于不合语法规则的现象,不必像传统句法研究中通过制定约束规则来解决。
第四部分包括六、七、八三章,集中回答为什么语言存在复杂性这一问题。第六章“解释复杂性:网络中的学习者”,解释了为什么在消减甚至去除语法的反常现象的压力之下,加工复杂性依然存在的问题。作者认为,加工复杂性来自语言习得过程,通过社会网络抵制消除复杂性的压力。构式理论看来,语言学习者具有习得构式、能够以有限的构式资源对未知的语言现象加以概括的禀赋。在社会网络甚至个体中存在各种竞争性结构,若非有足够的积极性条件,复杂的结构将被简单结构逐出。常见的积极条件有:构式的使用频率高、个体接触结构的机会有限、复杂程度高的构式处于相对孤立的地理位置等。同样,如果一种语言中,某个加工复杂性程度高的构式使用频率高、并且没有更为简单的构式与之竞争,那么即使该语言结构的加工复杂程度高也是可以接受的。
第七章“结构复杂性和结构演变”是对语言现象的历时研究。作者追溯了一些英语相关结构的演变历史,分析结构变化及其原因。作者认为,这些语言结构的变化是语言演变中,消减复杂性的压力所致。例如do虚化为助动词、助动词涌现为独立句法范畴等都是顺应降低复杂性要求的结果。从历时语言学看,消减复杂性导致的直接结果是形成新构式或者修正既有规则,使这些规则更具概括性和普遍性。
第八章“构式、复杂性和演变的有机整合”,作者尝试把构式、社会网络和复杂性三个概念整合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框架,解释语言变异和演变的某些细节,例如大陆西日耳曼语中的变异、动词组的分布等。作者认为,上述语言中这些变异可以看作是语言社团对不同的构式呈现不同的偏好程度所致,也是构式之间彼此竞争的结果。各构式变体的竞争发生在整个社会网络中,背后的原因不是语言内部要素,而是语言共同体对构式的不同偏好。
三、简评
本书旨在说明,语言结构的复杂性和意义识解的复杂性对于自然语言的语法形式具有决定作用,这种决定作用是消减复杂性的压力所致。语言演变的路径是消减复杂性的过程,但是某个构式复杂程度的消减必将导致新的复杂构式的出现。综观全文,可以发现以下特点。
首先,本书具有鲜明的跨学科特点。本书的理论和内容涉及传统的句法、认知语法、语言习得、语言加工以及对比语言学等领域。从语言表达的复杂性和语言加工的复杂性入手,辩证地阐释了语法理论研究中如何认识普遍性和特殊性之间的关系,具有丰富的哲学内涵。
其次,本书内容具有前沿性。复杂系统理论是解释力极强的自然科学理论,在生物学、大气科学、社会学以及人工智能科学领域有广泛应用。这一理论已经初步运用到语言习得(如Eiestama et al. 2008; Kortmann & Szmrecsanyi, 2012)和句法研究(如Givon & Shibatani, 2009),作者娴熟地把这一理论运用到句法研究中,极富说服力地分析了语言变异现象,体现出极强的理论整合能力,对于语言研究具有启发意义。
最后,本书把以原则和参数理论为代表的句法理论和以构式理论为代表的认知句法理论结合起来,使两代认知语言学有机地融为一体,为语言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同时,还把内在于心智的语言理论和外在于社会的语言理论结合起来,分析语言的演变机制。因此,本书不但适合句法研究的读者和认知语法研究的读者,也适合社会语言学的读者。
但是,由于本书理论来源多样,不免导致理论叙述宽泛,具有语言现象分析不够深入。因此,阅读本书的读者需要具有一定的形式语言学理论基础和复杂系统理论基础,否则,在阅读有关构式的形式和解释的形式描写、语言构式演变、竞争等章节时会略感吃力。建议读者结合Givon & Shibatani(2009)阅读本书。
总之,瑕不掩瑜,本书对于句法理论研究者和认知语言学研究者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值得推荐。
参考文献:
[1]Eiestama, M. K. Sinnemaki, F. Karlsson (eds). Language and Complexity [C].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008.
[2]Kortmann, B. & B. Szmrecsanyi (eds). Linguistic complexity: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indigenization, contact [C]. Berlin/Boston: De Gruyter, 2012.
[3]T. Givon, T. & M. Shibatani (eds). Syntactic Complexity: diachrony, acquisition, neuro-cognition, evolution[C].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009.
社科论文发表期刊推荐《重庆大学学报》是国家教育部主管、重庆大学主办的全面反映社会科学最新研究成果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其宗旨是紧紧依靠重庆大学文科办学传统的影响和现有社科研究实力及坚实雄厚的理工学科基础,加强科学与技术相结合,形成并巩固了社会科学应用性研究的鲜明办刊特色。重庆大学学报办刊严谨规范,特色鲜明,学术质量上乘,先后获得多种奖励,被全国多家有影响的数据库收录,并被《人大复印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新华文摘》、《全国报刊索引》等文摘性刊物转载、题录。
下一篇:文学评论论文浅析《秦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