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社会学论文

语言学论文范文“向”字本义新笺

发布时间:2015-12-11 17:35:54更新时间:2015-12-11 17:38:29 1

  我国语言学研究的一些专家针对很多字词都有一定的深入研究,本文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一篇语言学论文范文,主要论述了“向”字本义新笺。更多语言学论文范文可以参考月期刊咨询网社会学论文栏目。
  【摘 要】考证“向”字原始义、本义,对质疑《诗经》中“塞向��户”中“向”作为北窗义的观点进行驳正,同时提出“词义协变”的词义推源理念与方法。

  【关键词】《诗经》,训诂,本义,同源词,词义协变

  《诗・豳风・七月》中“塞向��户”的“向”,《毛传》释为“北出牖也”,即向北开的窗户,对这个解释自古以来鲜有质疑。《说文解字》释义与《毛传》同,另外,《齐民要术・杂说》旧注、《经典释文》引《韩诗》、《玄应音义》卷十七“窗向”注引《三苍》,至清代朱骏声、段王等著述对此均无异议。今人则多有质疑,或谓“向”是山墙上开的窗口,或谓泛指窗户、不必是北开之窗,或谓半穴式住宅出入口。本文细绎诸说,略陈浅见,以为“北出牖也”(朝北的窗户)之释不必更改,新编辞书应保留此义项。

  一、诸家观点简评

  为避免枝蔓,不多辩说,拙见详后。侯延章从字形出发,觉得“向”应该是指开在山墙上的窗口,该说无文献和史实证据,把造字时代的房屋的形制想得过于简单了。从专家绘制、描述的上古房屋形状,参以现在房屋形制推测,“向”字与山墙视角的平面图都相去甚远。滕志贤从训诂义字义差别、甲骨文字形、早期字书用例等角度论述,认为“向”和“�ā笔峭�义词,都指窗户。该说没有充分措意故训的时代性、阶段性,完全剔除《诗经》时代“朝北”义素不仅不符合《诗经》正诂,也会影响古代文化信息解读与辞书释义。李丽华从字形、音义结合(同源字)、考古陶屋、古代居住环境等角度入手,认为《诗经》时期的房屋和殷商时期的房屋形制相似,是半穴居式房屋,而“向”是指半穴居住宅的出入口。此说颇有灵气,触及上古若干阐释信息,惜未申说“向”字作为入口与北向、窗户等意义元素的关系,且语料、史料应用上,多有可商榷之处。

  二、“向”字形来源

  甲骨文有向(),仅作为地名使用。外框为房屋轮廓,内口字形代表“户牖”(古注以为门窗)。把它认作后世“向”字,除据《说文》字形与释义,还因有?、宫等系列字形参考。《说文・?部》:“?,谷所振入。……从入,回象屋形,中有户牖。”以当中的口为户牖形。?是上古仿照住房造粮仓之类。宫字下面两口字形作为户牖之类已经是文字学界通识,不必赘述。

  考古材料证明,“向”字甲骨文字形大约是来自对造字时代房屋正面(主要为南向,参《西安半坡》第二章相关描述)的描摹。一般认为中国文字大约起源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时期,那么这个时期或大约同时期的房屋形制和朝向可以作为印证。至于其中涉及若干汉字起源到底单源还是多源、具体时段和文化区系等问题,不是本文要点,暂不一一申说。据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半坡》、杨鸿勋《建筑考古学论文集》(页6~15收录半坡遗址等古代房屋复原图)等考古资料,造字时代的房子大致有方形(组图一)和圆形(组图二)两种,另外,山西咸阳武功县游凤镇出土的仰韶文化的圆形陶屋(组图三左),江苏邳县大墩子出土的大汶口文化的有后窗的方形陶屋模型(组图三右)是珍贵的实物证据。根据这几组图,可以推测,“向”字形来自对圆形屋和尖顶方形屋正面描摹。若把出口上方的囱加进来,就是古文字宫字形(徐中舒《甲骨文字典》页833、杨鸿勋《建筑考古学论文集》页43中注25)。而带脊的方形屋产生稍晚(组图一中),不是“向”字字形摹写之源。

  图1

  图2

  图3

  以上三组图中,邳县陶屋对解读向字“朝北”意义来源至关重要。考古学家已经注意到后墙的孔可能就是文献所说的“向”。杨鸿勋(1975)“这件陶屋模型无檐,但表示了屋盖与墙体内木构件交接的一周有所强调,涂泥成棱,表明‘屋盖’与‘墙体’两个概念已经形成……又,此屋开有‘向’(后窗),也值得注意。”

  三、“向”字字义梳理

  根据上文介绍,弄清“向”字本义,需要厘清以下问题:一是“北出牖也”的朝北义是怎么来的,为什么最好不解释为统称的窗户。二是造字时代向字古义(或说原始义)是不是半穴居房屋出入口。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文献证据和非文献证据的关系、语义和语义场交叉演变关系、释义的语境以及语义历时层次等等,我们需要考虑各种因素,进行合理推测。

  合理的推测是最早的房子没有朝北的“向”,后来发展间或有之,则造“向”字。前人说法时及此义。《说文通训定声》:“按口象牖形,与仓同意,古宫室北墉无户牖,民间或有之曰向。”张舜徽《说文解字约注》(中州书画1983)引朱骏声口字说,按谓:“古者民居及宫室……户牖悉南,其有北出者,别造“向”字以名之,至冬则塞窒以避北风。”清代夏�缘摹堆Ю窆苁汀な痛半幌颉罚骸半挥胂虿煌�,南出者谓之牖,北出者谓之向。”依据是《淮南子・说山》:“受光于牖,照北壁”,《论语・雍也》“自牖执其手”皇侃疏:“牖,南窗也。”

  “向”造字理据是不是对圆形或方形房屋侧面(主要指东西)的观照呢?不大可能。远古房屋一般比较小(氏族大房子是后期的,且形制不同),墙体一般是草质或草泥混合,侧面或四面开窗一则有难度,二则不利墙体(篱笆体)稳定、不利遮风、避雨、防寒等功能发挥。

  如果本义是北开之窗,那么“向”是不能从房屋北面观照造的字?如果说是,也未必不可,这就不用证明《诗经》中“北出牖”的含义了。但我们暂时不采用这种假说。因为彼时房屋多为南向(也可能偏点东乃至西、东向也有),从南出入门经常行为,造字宜从南面主视角开始。诸多信息启示,造字时代房屋可能没开北窗(参囱、牖等关系论述)。

  “向”字本义是不是“半穴居住宅出入口”呢?我们认为造“向”字时房屋形制已多,不必强调是半穴居。“出入口”的假设是可以的,但在阐释“向”与后来文献意义关系时,还须考虑其他造字情景、语义场制约和语义元素。

  至此,一个最大的难题出现了,必须说明“出入口”和“朝北窗”之间的过渡关系。我们试用词义协变的观点来解释。即,要探讨一个字或词的无文献证据的原始义与后世文献意义的演化关系(也可专门探讨文献意义演变),必须考虑早期造字和造词阶段语义认知和义场制约,字义或词义是在这种制约关系中阶段性分和、协同而演变发展的。以“向”字为例,字形理据是从南视角的房子出入口,从认知角度分析,涉及朝向、朝南、相对等“朝向特征”,出口、入口、通道、贯通等“主要功能特征”,涉及通风、透光、通烟等“辅助功能特征”以及通畅等“引申属性特征”。这些特征,我们暂时用工作概念“元义特征”指称,它们是古字形音义所依存的发生学认知特征的概括,可以被文献材料证实或证伪。上述特征意义在“向”自身义场、同源词场内相互制约,又与早期的户、囱(后世的窗、牖)等内、外部的“元义特征”相互混合、制约。由于房屋形制随时间而变化,相应的认知体认也随之变化,而观察这种制约关系与演变,必然要涉及长短不等的时间参项。完全理清这种关系殊非易事,好在我们可以在不同程度上进行有限概括。局部关系的模糊和偏差,不至于影响整体的解决方案和判断。据观察,以上那些特征一直保留到后世文献中,正是我们推论的基础。我们认为,“出入口”,含由南贯通而达北之义,经由一段时间的词义协变而产生“朝北”的义素。   下面分项具体阐释:

  先说“出入口”义,这是古“向”字主要功能特征(元义特征之一)。除了从字形推测,也可以

  参照从“向”得声的同源字去寻绎。李丽华从向、户、家、宫同源入手,是颇有价值的大胆探索。我们试以从“尚”(从“向”得声)得声的同源义组分析“向”字相对、通道、通透、通气等“元义特征”的音义协变关系。尚,《说文》“曾也。从八,向声”,按段注,其实义有层累加高之义,虚义舒气扩散之义。这与“向”通气、通畅古义特征通。以视觉看,从尚声的敞(“平治高土,可以远望也”),高敞貌,四面畅通,义亦通。又:“堂,殿也,从土,尚声”,古屋中堂,门户当中的地方,入门即是,其北面正对“向”。“当(��,从尚声),田相值也”,取义相对、对等。“裳,下裙也”,裙子中通。“�,蛹虫”,声训,甬、蛹、涌、桶、通、捅为另一族词,皆有贯通义。因贯通则声可传远、可回传,故产生“声也”、“应声”的“响”。匣母邻纽有“巷”(�i、�{),邑中、里中通道,也是同源关系。可见,从向得声的同源字都有通口、通道、畅通等意义,“向”字本义和出入口有关具有可信性。

  那么“北窗”义是怎么来的呢?组图三之右图显示,早期房屋有入口直通、正对北窗的形制,“向”可兼具南面出入口、北面通风采光口(段注谓“北或有穴通明”)的含义,由于后来作为的门的“户”当南面出入口讲,“向”只作为北窗义而存在。可见,后来“向”的北窗义是非常古老而稳固的遗存。由“出入口”到“北窗”,其间肯定经历了一些交织的发展阶段。可以假设这样的阶段,“向”是原始房屋唯一的类似后来窗户,做通风采光口讲、做窗户讲、做北开的窗户讲都是一样的。而囱、户,及稍后窗、牖,都不具备“北”义产生的条件。“向”的北窗含义似乎没有经过什么的剧烈的竞争就固化了。我们再看看具体的义场制约情况。囱,其实是古窗字字形,本来功能是烟道(组图中“向”字形上方的气孔),辅助功能是气道、光道,兼具窗户义,后因房屋增大,专门开设窗子采光、换气,囱则只能用于烟囱。牖,原始义取自于囱中的木条(类似后世的窗棂,《说文》“牖,穿壁以木为交窗也。从片、户、甫声”),其功能特征与向、囱比不明显,所以语义变动较大。不过,仍能看出它在历时语义场中与向等字义协变的线索,可以作为“向”字北窗说之辅证。如:“在墙”(相对于在屋顶)说,“在墙曰牖,在屋曰囱”(《说文・�璨俊罚�;“导向”(诱导)说,“牖,道也”(《诗》“天之牖民”《毛传》);“南窗”说,“牖,南窗也。”(《仪礼・士虞礼》皇侃疏;《说文》段注谓“古者室必有户有牖,牖东户西,皆南向”);通渭窗户,如“祝启牖向(�l)如初”《注》“向(�l)牖一名也,以�l为之亦作�弧!庇捎谝宄≈圃迹�牖作为窗户通名在先秦文献中普遍运用,据滕志贤统计《史记》以前十三部典籍,牖字用45例,而向(�唬�5例,窗(含异体�R等)才3例。牖字之多义及其泛指窗户义一定程度上进一步固化了“向”字的北窗意义。

  再从“向”字元义特征“朝向”角度分析。由“朝向”分化出“相对”“面对(向)”“前方”“方向”“地方”义。例如:《尔雅注》“两阶间谓之乡(向)”、《楚辞・惜诵》“戒六神与向服”(王逸注“向,对也”)、《庄子・秋水》“河伯向若而叹”、《礼记・曲礼上》“请席何乡(向)”(按:乡,繁体字�l、�唬�与向古字通,《说文》段注谓“乡(�l),今人所用之向字也,汉人无作向者”,《论语》何晏集解、《诗经》陈奂疏、《荀子》杨��注等均有此议,不烦征引注明)、《国语・越语下》“四乡(向)地主正之”(韦昭注“向,方也”)。与今相对,又分化出“古时”义,郑玄《仪礼》注有“向(�冢�,曩也”。有“趋向”义,证以汉代刘向之字,向字子政。《说文・攴部》:“政,正也。”古人名字之间有语义关联(王引之《春秋名字解诂》已有说明),“正”的本义是步趋方向,有趋向(“趣也”)、直通、正对直、正面、前往的意义。根据《汉语大字典》《故训汇纂》等解释,这些意义与向的意义有密切关联。《礼记・ 明堂位》:“复庙, 重槽, 刮楹, 达乡。”郑玄注“乡,牖属,谓夹户窗也,每室八窗,为四达。”孔颖达疏:“达乡者,达,通也。乡谓窗牖也,每室四户八窗,窗户皆相对,以牖,户通达,故曰达乡也。”郑玄注谓“夹户窗”,即与户门相对之窗,因户在南,原始的窗“向”则必然朝北。又,孔颖达疏所谓“相对”、“通达”之意,与组图三之右图恰成互证,又与上述向字同源意义相应。户牖相对、通达是原始义残留,弥足珍贵。
语言学论文范文

  再以《说文解字》中序列字头来说明北窗之义。《说文・宀部》从“向”开始,连续四个字头分别是向、�h、?(穴部作?)、奥,意思分别为“北出牖也”、“室之东北隅”、“室之东南隅”、“室之西南隅”。唯有“向”的解释与其他三个不对称,按这个语义场,“向”与“西北隅”有关。《说文》释义采自《尔雅・释宫》“西南隅谓之奥,西北隅谓之屋漏,东北隅谓之�h,东南隅谓之�(即?)”,为何缺西北隅?可能因为北面开窗,无隅可据。郭璞注引《诗》“尚不愧于屋漏”谓“其义未详”,可见西北隅专称来历模糊,与北面开窗不无关涉。任启运《宫室考》卷上谓“屋漏之地与牖相向,受牖之光,光所漏入处,故谓之屋漏。”此谓屋漏在北,与南牖相向。古黄河下游、渭河流域房屋朝南居多,也可朝东。半坡氏族聚会大房子

  (上接第6页)朝东,一般小房子朝南。朝南也不一定非要正对南面不可,朝南偏东也应该是常见的。这样无论西北、正北均是开窗通透之处。北墙或经历无孔(承接南牖之光)、有孔(向)阶段,其名辗转变化而不能确解,导致“隅”“漏”“向”之间的所指纠缠。总之,按《说文》列字规律,“向”字大致处于“北隅”之位,北窗意义蕴含其中。

  四、小结

  “向”的古义大体经历“房屋出入口”、“北面通气采光口”、“北窗”、“窗户”等阶段,不同时间层次的意义可能共存和发生纠缠。《诗经》“塞向��户”之向古义明显,《毛传》释为“北出牖也”是适中的、可行的。《汉语大字典》释“向”为:“朝北的窗户。《说文・宀部》:‘向,北出牖也。’……又泛指窗户。《齐民要术・种紫草》:‘入五月,内著屋中,闭户塞向,密泥,勿使风入漏气。’”的处理方式是科学的。通过“向”字考释可以说明,对于无文献原始字义的推理探究,应依据后世文献中记载中训诂语境以及形音义关系,再结合原始意义得以衍生的认知制约条件去推寻,庶几达于正解。

  参考文献:

  [1]侯廷章.先秦文学教学札记[J].南都学坛, 1983,(2).

  [2]滕志贤.“向”本义考――辨“向”“牖”“窗”,兼论训诂与字义[J].辞书研究,2000,(2).

  [3]李丽华.“向”本义发微[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

  [4]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半坡[M].文物出版社,1963.

  [5]杨鸿勋.建筑考古学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7.

  [6]徐中舒.甲骨文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2006.
  语言学论文发表期刊推荐《语言文字应用》为汉语语言文字学学术性刊物,宣传国家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政策,研究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开展对语言文字信息处理的研究,为国家语言文字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面向汉语语言文字研究与教学工作者、高校学生、文秘工作者读者等。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shehuixuelw/557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