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社会学论文

社科论文中国女性伦理视角下的土族盘绣

发布时间:2016-03-14 17:17:42更新时间:2016-03-14 17:20:54 1

  本篇社科论文分析中国女性伦理视角下的土族盘绣,随着社会的发展,新闻媒介的传播力度、外来文化的传播等都逐渐影响着这个古老的乡村,生活习俗改变的同时传统的民间伦理也发生了改变,许多人除重大节日之外不再穿传统的土族服饰,香烟的普及使得烟袋也无用武之地,传统的婚礼服饰也大多被西式婚纱或礼服所取代。而盘绣因工艺手法复杂、耗时较长,许多年轻的土族妇女已不愿意学习此项传统手艺,盘绣的传承出现老龄化的特征,面临着断层、失传的危险。

  推荐期刊:《妇女研究论丛》创刊于1992年,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学术刊物。是妇女研究领域最受关注的刊物,成为妇女学苑的一个不可多得至诚好友。在《论丛》创刊之际,陈慕华和雷洁琼同志为本刊欣然题词:“妇女事业的进步需要科学理论做指导”,“研究妇女理论,推进妇女运动”。本刊的办刊宗旨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为指导,立足中国国情,运用多科的知识和方法,多层次、多角度探讨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过程中,妇女解放和发展面临的重要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推进妇女事业的发展。它一贯奉行“双百方针”,提倡解放思想,鼓励不同学术观点的争鸣与探索。在林林总总的妇性刊物之中,它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学术底蕴吸引一大批关心妇女发展、热衷于性别平等的研究人员和实际工作者以及国外学者。

妇女研究论丛

  盘绣是土族妇女一生必修的功课,其技艺的高超与否直接决定着土族社会对妇女的评价。从我国女性伦理的视角出发对土族盘绣的发展进行解读,可以展现出我国土族妇女的伦理要求与道德规范,本文以此论点展开讨论,并提出在土族盘绣的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亟待解决的新问题。

  关键词:中国女性伦理;土族妇女;土族盘绣

  中国女性伦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随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同的历史时期体现出不同的妇女道德要求和伦理价值取向。中国女性伦理的发展可以说是中国女性地位发展历史的一部书籍,记录着中国妇女的伦理道德转变及伦理价值取向的巨大改变。土族盘绣是土族妇女一生中的必修功课,更是对土族妇女进行伦理道德评价的重要标准之一。本文拟从中国女性伦理的视角下浅析土族盘绣,以映射出土族妇女的女性伦理发展。

  一、中国女性伦理概述

  中国女性伦理产生于中国传统的男权主义伦理背景之下,最初被认为是一种非主流的文化,这一时期的伦理主题被确定为男权主义。有学者指出,"男尊女卑"是此阶段中国社会主流的伦理价值取向。她认为,这种主流的伦理价值取向主要体现为:"在男女关系上,强调男尊女卑、男主女从、男外女内、男强女弱、男刚女柔;在家庭关系上,提倡贤妻、贞妇、良母、孝媳;在价值关系上,提出女子无才便是德,妻以夫为荣、母以子为贵的价值道德衡量标准"[1],还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妇女伦理的模式主要体现在"从男、良母、贤妻、孝媳、贞妇、妇仪、女红"[2]等方面。这个时期的中国传统女性伦理是男权主义的附属品,毫无自我价值可言,虽有个别反抗的例子,但终究不敌强大的社会压力和道德束缚。

  在近代西方女权思想潮流的冲击下,中国女性伦理看到了新的希望,迅速发展的同时发生转型,并在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指导下,进行重大的改变与重生,形成了中国近现代女性伦理。随着封建经济的逐步瓦解,女性开始逐渐走出家门寻找工作,接触社会,男尊女卑的中国传统女性伦理逐步被消散,尤其在新中国建立之后,"彻底结束了中国妇女受封建压迫、奴役的历史。各个阶层的妇女逐渐走出家庭,活跃于各个领域,封建女性伦理的坚冰在这一时期开始打破,现代女性新的伦理思想开始确立,而现代女性新的理论观体现出与以往不同的伦理内涵"[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中国女性伦理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男女平等的思想开始大范围地扩散并取代传统的男尊女卑的思想,女性选择的权利也更加多样与多元,开始拥有更加自由且独立的发展空间。同时,多元化的新社会使得女性伦理在自由独立化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面对新的环境要求,我们要主张用扬弃地态度对待这种现象,弃其糟粕,取其精华。

  二、土族盘绣概述

  土族盘绣于2006年由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申请、经国务院批准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土族刺绣的一种,在青海省都兰县发觉的土族先祖吐谷浑墓葬中出现了类似盘绣的刺绣品,由此推断得知,盘绣工艺在公元四世纪左右遍已兴起,随后数千年,盘绣艺术随着土族社会的发展而代代相传,并日趋完美。

  土族盘绣随着土族服饰的发展而产生,后因土族特色婚俗推动发展,其针法相较于其他刺绣技艺来讲非常独特。首先,操针的同时要搭配两根色彩相同的线,一根作为盘线,一根作为缝线;另外,盘绣无需棚架,绣者直接运用双手操作:左手拿布,右手拿针,盘线挂于右胸,缝线穿于针眼,上针盘,下针缝,一针二线;再者,盘绣不能使用单层布料,需要一层打底布。在旧时代布料较为稀少之时,会利用胡麻草及浆糊进行打底布的制作;此外,盘绣的纹样并非随意绘制,而是根据所绣的之作品而定,通常技艺较高的绣者无需纹样,可直接绣制。

  盘绣随着土族社会的生产实践及文化传承而发展,土族人民爱美的天性使得他们利用各种图案装饰生活用品,这种做法在充实了盘绣的图案题材的同时,也体现出土族社会经济生活及文化心理状态的特点,彰显出土族人民独具特色的审美意蕴。盘绣具有各种象征意义,如富贵、辟邪、宗教、生命等等,应用于衣帽、腰带、钱包等生活各处,既具实用性,又具观赏性。可以说,土族盘绣色彩斑斓,图案多样,题材广泛,内容丰富。

  三、中国女性伦理视角下的土族盘绣

  因受多重宗教信仰的影响,土族的女性相信勤劳善良能得到下世的回报,认为佛祖要求妇女勤恳善良、辛勤努力。同时,贯穿于民间的伦理因素也对土族妇女道德要求与伦理价值取向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些伦理因素既具优点,如禁止妇女顶撞长辈、懒惰等;又具缺点,如男人可以安逸享福,而女人必须吃苦干活等。至今仍有许多土族家庭不允许妇女尤其是未婚者参加公众活动,非常注重对妇女的训练,使其掌握各项生活技能。茶饭的美味程度、干活速度的快慢、效率的高低等成为衡量土族妇女是否能干的重要标准。在这其中,盘绣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项。

  盘绣传统的传承方式以母女传承为主,姐妹、妯娌相传为辅,口传身教,世代相传。土族人民认为一个女人的手巧不巧、针线活计好不好,都可以从盘绣的功夫上看出来。每个土族妇女从小便跟随年长的妇女学习盘绣技艺,然后亲手绣制自己的嫁妆。在出嫁前,准新娘要在娘家开办一次个人盘绣展览,将自己所绣的衣帽、头饰、腰带、鞋袜等向娘家人展示,随后在结婚典礼上向婆家人及亲朋好友展示,亲朋好友会对新娘的绣品参观点评,若绣品绣制手法不够细密、针脚不够整齐、图案不够精美,便会丢了娘家人的颜面。与此同时,新娘还要赠予婆家人自己亲手所绣物件。若婚后生了女儿,又会将自己毕生的盘绣技艺竭力传给女儿。如此便形成了盘绣的传承过程,使得盘绣历经岁月并形成自身独有的气质。

  综上所述,盘绣的发展过程代表着土族妇女伦理发展的过程。首先,以盘绣手艺及烹饪技巧等来作为评价一个女人贤惠与否的重要标准,说明土族人民看重心灵手巧、具有勤奋能力的品质,促使土族妇女能够督促自己更加勤劳善良,这一点从伦理学的角度出发是值得被肯定的。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一定的负面效应 --从某种层面施于土族妇女们巨大的心理压力,害怕因为自己的绣制或其他技艺不如他人并遭到嘲笑,这不利于土族妇女心理的健康发展。其次,传统的土族盘绣主要是以母女或近亲同性相传,反对土族妇女尤其是未婚妇女参加公众活动,这样的伦理习俗既不利于盘绣的交流发展,又造成了土族妇女害羞、内向的品格特征。第三,传统的土族妇女被赋予了各种生活技能的要求,且认为"女孩子迟早是别人家的人"而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而却对男性鲜有约束与规定,并享有较多的自由,这方面显现出土族男女之间的不平等。第四,社会的发展给土族带来了改变,男女平等的思想开始在土族社会中扩散,土族妇女选择的权利具有了多样化与多元化,并开始拥有更加自由且独立的发展空间,但由于青海地处高原地区,这些改变仅限于县城或经济发展较好的村庄中,仍有较为偏僻的乡村中还存在着上述的几方面问题,如何在普及新的伦理思想的同时做好盘绣的传承保护开发工作,即如何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传统伦理与现代伦理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难题。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shehuixuelw/570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