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社会学论文

地域文化改革发展与那些因素

发布时间:2018-06-26 10:50:37更新时间:2018-06-26 10:50:37 1

  文化的发展与环境的管理建设有重要的影响。以下是对于大运河与文化发展上的一些措施介绍。对于在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上地域的发展和地域中的建设发展都有哪些影响等等。

人文杂志征收文学类论文

  摘要:我国大运河在春秋时期开始修建,隋唐时期进一步形成与发展,明清时期达到兴盛与繁荣,是我国水利工程史上的一座不朽的丰碑,为我国政治的统一、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郑州古荥大运河是我国大运河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公元前4世纪,魏国就在郑州境内开挖鸿沟用以漕运,开始在中国北方建造运河。“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长相思》中所描绘的运河,这里所说的汴水,就是运河流经郑州的通济渠,而它的前身正是大名鼎鼎的“鸿沟”。

  关键词:古荥大运河,郑州,地域文化,影响,文化类论文

  引言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血脉,一座城市的灵魂,是一座城市的品质和魅力所在。没有文化的城市是肤浅的,空洞的。城市因文化而传承,而发展延续。郑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在人类社会长久的历史积淀中,孕育了悠长厚重、独具魅力的中原文化特质。古荥大运河的开发,必将为郑州锦上添花,彰显郑州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

  推荐期刊:《人文杂志》已成为我国学术刊物方阵中有较强的学术性、较高的学术品位和较大的学术影响的刊物。多年来,它曾先后被评为全国哲学类核心期刊,中文类核心期刊及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跻身于全国省级优秀期刊的前列,学术影响遍及海内外,订户囊括五大洲的数十个国家和地区。

  1古荥大运河的前世今生 运河是沟通地区或水域间水上运输的人工水道,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凝聚着人类改造自然、造福社会的卓越智慧。

  今天,在郑州西北30多公里的黄河南岸有座广武山,山上有一条直入黄河的巨大口子,名为广武涧,涧深200m,宽100m,口宽约800m,这就是当年贯通黄河与淮河的鸿沟起点,即我国运河的起点。鸿沟是我国古代沟通黄河、济水和淮河的人工运河,东周末期战国魏惠王十年(公元前360年)开始兴建,后来经过秦代、汉代、魏、晋、南北朝的不断修缮,一直是黄淮间的主要水运交通线路。

  在隋炀帝大业元年的时候,开始凿建通济渠。唐朝中期以后,人们称它为汴渠或汴河。唐朝后期,通济渠水运逐渐式微,南宋与金政权对峙时期,黄河人为决堤,几次改道,汴河断航。元末至正十一年,总治河防使贾鲁疏浚北宋漕运故道,引京、索、须、郑四水向东流入淮河,使淤废的古运河换发出勃勃生机,人们为铭记贾鲁治河的功德,将新河命名为“贾鲁河”。中国大运河通济渠郑州段位于郑州北部惠济区,前身就是著名的“鸿沟”的一部分,现存包括索须河运河故道和一段汴河遗址。索须河段是隋唐大运河通济渠现存最完整的遗存,它西起丰硕街,向东汇入贾鲁河,全长约16km,目前主要是城市泄洪排涝景观河道。因此,可以说,郑州是中国大运河的重要发祥地,是当时漕运的中心,从作为隋唐大运河通济渠的角度看,郑州是引黄河水与淮河水贯通的起始点,显然,大运河郑州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点,正因为有了这个节点,才有了通向江南的大运河。

  2古荥大运河与郑州地域文化的繁荣 “漕船往来,千里不绝”“公家运漕,私行商旅”,古荥大运河的开凿,带来了郑州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据历史学家考证,当时郑州既是运河的码头,又是陆路的驿站,号称全国八大雄州之一,南来北往的物资贸易,不同地域的文化在此交流汇聚,驿站灯火通明,城门彻夜敞开,商旅、信使往来不断,一派繁华景象。正如唐代诗人白居易《隋堤柳》中描述的那样:“大业年中炀天子,种柳成行夹流水。西自黄河东接淮,绿影一千三百里。大业末年春暮月,柳色如烟絮如雪。”在郑州古荥大运河的开凿和利用过程中,劳动人民创造了丰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形成了以古荥阳城遗址、古荥汉代冶铁遗址、纪公庙为代表的文化古迹及人文景观,造就了独具特色的运河文化,成为中原乃至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1形成了以“楚河汉界”为表征的象棋文化 象棋是一种具有竞技、健身、益智功能的游戏,老少皆宜,在我国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都有很多的象棋爱好者,具有很高的普及率。同时,象棋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蕴含着深邃的哲理意义。人们在对羿中,斗智斗巧,于攻守进退中体现战机稍纵即逝,体现战术变幻莫测,它寓战争于娱乐活动,寓运筹帷幄于游戏,它是一种实力的角逐,更是一种智慧的博弈。提起象棋,不能不提“楚河汉界”,提起“楚河汉界”就不能不说荥阳,不能不说“鸿沟”。

  象棋棋盘中的“楚河汉界”的名称,就来自于今天荥阳广武山上鸿沟的遗址。据史料记载,2200多年前,正是在这里燃起了楚汉战争的硝烟。公元前205年,刘邦带着兵马向东进发,通过函谷关,三月份在洛阳与诸侯会盟,调集50多万大军伐楚,当时楚霸王项羽正率兵攻打齐国,后方非常空虚,刘邦乘虚而入,一举攻下楚都彭城。项羽闻讯,立即回师,在安徽灵壁一带与汉军展开激战,汉军大败,丢盔弃甲,刘邦在数十骑护卫下,狼狈逃出重围,五月份来到荥阳,招兵买马,汇集残部,同时与萧何从关中带来的人马会合,重振军威。从此,楚、汉在荥阳展开了长达4年之久的拉锯战——你进我退,你退我进,楚军占据广武城东,汉军占据广武城西,中间隔着鸿沟胶着相持。在势均力敌、空前残酷的激烈争战中,谁都无法逾越鸿沟一步。

  形势的逼迫,促使双方妥协相约:“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史记》记载“鸿沟而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鸿沟从此变为“楚河汉界”,而“中分天下”,就是现在象棋棋盘上“楚河汉界”中间的界限。历史上这场举世闻名波澜壮阔的战争,就这样以黑红两军隔河界相持立营,严阵对垒的布局,定格在棋盘上“相持未定各为君,秦政山河此地分。力尽乌江千载后,古沟芳草起寒云。”唐代大文学家韩愈曾登临广武山,感慨万分,挥毫写下了《鸿沟有感》。

  2016年10月16日,首届楚河汉界世界棋王赛在荥阳市举办。2017年10月11日,楚河汉界世界棋王赛赛址在荥阳鸿沟遗址奠基。据中原网-郑州晚报2017年10月12日报道,此次奠基的世界棋王赛赛址用地面积约4.87hm2,预计总投资约10亿元,总建筑规模约35000m2。项目包含棋王赛赛址场馆、象棋文化博物馆、象棋礼仪广场等。其中楚河汉界世界棋王赛赛址场馆就位于鸿沟之畔,它必将对郑州市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为河南华夏历史文明的传承创新,增加浓墨重彩的一笔。

  2.2形成了民间浓郁的城隍文化 “城”是指城墙,“隍”是指城壕,“城隍”一词本是指城池,后被视为城市的守护神。在中国古代,城隍被奉为冥界神灵。城隍信仰寄托了人们对惩恶扬善、公平正义、幸福平安的祈盼,而城隍文化的发源地就在荥阳古城。当年楚汉争霸时,项羽率重兵将刘邦围困在荥阳古城,危难之际,刘邦下属纪信挺身而出,假扮汉王,使刘邦脱险而逃,满城百姓免遭涂炭,而纪信却被项羽火焚而死,成为“兴汉第一人”。

  为感念其舍身忘死救驾之功,刘邦称帝后在荥阳西门外修衣冠冢,追封纪信,并在上林苑(今王曲镇)建庙祭祀。到文景二帝时,纪信被加封为城隍神,纪信由此成为我国最早的城市保护神和中国城隍的始祖。纪信庙全称“汉忠烈侯纪信庙”,位于古荥镇南纪公庙村,占地面积约1.67hm2,是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通济渠郑州段相关文化遗产、河南省文物。在漫长的岁月中,纪信用自己的惨死换来了汉代的江山,其忠其义,感天动地,彪炳史册,被称为“汉代孤忠”。

  城隍在民间具有广泛的信仰基础,全国许多地方都建有城隍庙,如:河南、安徽、江苏、湖北、上海、广东、四川、陕西、甘肃等,城隍庙也成为各地最繁华、最具有文化标志性的地方之一,每年正月初一、十五,是城隍庙香火最旺盛的时候,人们虔诚跪拜,祈求纪信这位城隍之神护城佑民,平安祥瑞。可以说荥阳故城是城隍文化的重要源头,古荥大运河孕育了民间浓郁的城隍文化。

  2.3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冶铁文化 国际考古学家C•J•汤姆森通过大量研究得出一个结论:2000多年前,世界经济之所以迅速发展,可归因一个字:铁。冶铁在古代是科技含量很高的一门技术,在长达200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在这个领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在汉代,河南是中国冶铁的中心,郑州古荥冶铁遗址,则是当时河南郡的一号冶铁基地。它位于荥阳故城城墙西侧约150m处,古荥运河旁,总面积约12hm2,是汉代河南郡铁官管辖的第一冶铁作坊,如今已成为古荥汉代冶铁遗址博物馆。

  古荥冶铁遗址建在运河旁,有利于水上运输。据考证,这座遗址是迄今为止发掘出土的现存最大的冶铁炉遗迹,面积约12万m2,其中发现两座规模较大的冶铁高炉残迹,炉前发现大小不等11块积铁,其中最大一块重约23t,炉前有宽敞的工作面,显然,以炼炉为中心,已经形成了完善的冶炼系统。遗址上还出土了大批陶模,部分陶模和铁器上有“河一”铭记,说明这里是汉代官营河南郡第一冶铁工场。当时,这个冶铁工场的冶炼技术处于世界一流水平,掌握球墨铸铁技术比西方早1000多年,这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人工冶铁遗址。

  作为冶铁文化的一部分,古荥汉代冶铁遗址博物馆养生铁壶铸造技艺传承人王守继,经过三十多年的苦心钻研,继承和发展了这一技术,采取濒临失传的“失蜡法”传统工艺,铸造出精美的煮水器具铁壶;秦汉炉火铸剑技艺传承人贾怀进是郑州古荥镇人,是我国古代九大名剑之一宛冯宝剑的第七代传承人。《史记》中曾有记载:“天下之剑韩为众,一曰棠溪,二曰墨阳,三曰合伯,四曰邓师,五曰宛冯,六曰龙泉,七曰太阿,八曰莫邪,九曰干将。”据记载,宛冯宝剑因宛人于冯池铸剑而得名,距今已有2700余年历史,后因战乱技艺失传。冯池,位于今古荥镇冯庄以北、小李庄以南,其遗址和溪床遗迹尚存,与古荥大运河毗邻。

  2.4使郑州成为当时文化交流的枢纽 郑州是中国大运河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历史上通济渠、永济渠的渠首都在郑州,从洛阳出来以后,在郑州这个位置,向北是永济渠经过河北到北京,向南是通济渠,郑州是当之无愧的隋唐大运河的渠首。如果在中国地图上将隋唐大运河按照历史记载标注出来,会形成一个巨大的“人”字,而郑州就是它的中心所在。在今天的惠济区,现存惠济桥是一座三孔石桥,原长40m,惠济石桥之下的河道就是中国大运河通济渠郑州段汴河遗址。在惠济石桥上,古代车辙的痕迹清晰可见,“车辚辚,马萧萧”,繁华热闹的场景恍然如昨。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文化的繁荣,不同风俗不同口音的人们聚集在这里,南北不同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歌舞、曲艺、皮影、剪纸、绘画、雕刻、民俗礼仪等交流互通,民族、民间、民俗文化积淀深厚、丰富多彩。

  同时古通济渠与黄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古通济渠在隋、唐和北宋时期被称为“帝国的生命线”,可以说古通济渠好比一条流动的“丝带”,串起了我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的粒粒“珍珠”;纪信是大汉开国皇帝刘邦的大将,为救刘邦而舍身成仁,正是纪信的诳楚救驾,才有了大汉江山,才有了传承数千年的大汉文化。汉代是汉民族、汉文字、汉语言、汉文化形成的时代,同时也是中原文化与各民族文化交织融合的时代。因此惠济区古荥大运河历史文化区,是黄河文化、古汉文化、运河文化的汇聚之地,是中原文化的瑰宝。文化是城市的根,是城市的魂。古荥大运河的兴衰实际上蕴含着郑州文明的发展变迁,郑州地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和古荥大运河休戚相关,大运河郑州段申遗成功,惠济区“古荥大运河历史文化区”的建设,必将使郑州的历史文脉、地域文化,得到更好地传承与弘扬,具有丰厚城市底蕴的郑州,未来一定更加美好!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shehuixuelw/668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