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社会学论文

论价值的涵义与个体价值的存在

发布时间:2021-06-08 11:03:52更新时间:2021-06-08 11:03:52 1

  “价值”一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内涵,该词语出现频率最高的三个语境领域是经济活动、社会活动和思维活动。价值观是在逻辑思维基础之上的认知、想象和思维,一般表现为重要性或者是非的认定,可以体现出人、事、物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人生价值观是人生观里面处于主体和主导地位的内容,是一个人对于人生的存在、目的或意义的基本看法和观念。

论价值的涵义与个体价值的存在

  1、 价值的基本涵义

  “价值”一词,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繁,其意思是作用、效果或者功能等。随着人类认知活动的拓展,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内涵。

  这个词语用得最多的场合是经济活动中,也是最早的基本语义。通俗地说,就是商品的标价是否与其通过劳动创造的作用或功能相匹配,用经济学术语描述则是体现在商品里的社会必要劳动。它是该物品作为商品的内在属性。某一商品价值量的大小取决于生产它所花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价值就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这是商品的最重要本质性特点。它标志着该商品在公平交换中等价商品的数量。在现实的市场交易中,价值一般是通过货币来体现,也就变身为我们所说的价格了。新古典主义经济学中物品的价值就是该物品在一个开放和竞争的交易市场中的价格。因此从直接的角度来看,物品的价值决定于消费者或使用者对于该物品的需求;从拥有者的角度来看,则是该物品中凝结的无差别劳动的分量;从市场的角度来看则是供求关系。

  这个词语的第二个重要场合是社会活动中,其含义是积极作用。譬如,孙悟空这个角色在《西游记》的整个剧情中发挥了核心人物的价值,因为每次遇到困难的时候,基本上都是靠他来解决问题;如果没有他的出现,整个剧情早就需要改写了。在主体人的意识中,对象人或事或物的价值往往就是主体人的一定预设性评价或期望,一般可以用某种实际等价物来衡量。这种描述基本上是精神意识层面上的描述,主观色彩比较突出。因为即使是同一个人或事或物,在不同的主体人的意识中所拥有的价值是不同的,而这种价值是主体人内心的自我投射。本研究探讨的价值为社会学意义上的描述。

  “价值”一词的第三个重要活动场合是思维活动领域。思维活动领域的价值是一种相互关系,即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关系,表示客体的属性和功能与主体需要间的一种匹配作用。因此,可以说思维意识层面上的价值有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个方面是事物本身的属性;第二个方面是人们主观赋予某种对象特别的作用或意义。从个体需要的角度而言,价值是人类个体自身对于自我发展的本质发现、创造与创新的要素本体,包括所有的物质与意识形态。

  由于各种不同的生活或存在状态,价值的表现形态多种多样,如物理价值、营养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政治价值,文化价值、个人价值等等。这些价值形态的存在和彰显是人及其群体在不同生命或生活领域中多样性和相关性的凸现。它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范畴。

  2、 价值观的基本涵义

  价值观是在逻辑思维基础之上的认知、想象和思维。一般表现为重要性或者是非的认定,可以体现出人、事、物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因此,价值观具有主观性、稳定性、历史性、选择性等特点。事实上,价值观对行为动机具有直接的导向作用,同时也侧面反映了人们的认知和需求状况。

  人生价值观是人生观里面一个非常重要且处于主体和主导地位的内容,是一个人对于人生的存在、目的或意义的基本看法和观念,其核心是从价值角度考虑人生,是主体人的人生历程和实践对于社会和个体自身所具有或发生的积极作用。个体人生观的形成是在个体生活经历和生命历程的基础上逐渐成形的,也与他人的人生观相博弈而生发。其基本内容主要是人生目标与人生境界,具体来说一般会涉及人性、生命、生理、心理、付出、收获、现实、理想、个人与社会等等方面。集中体现在个体人生过程中的取舍与好恶及其标准,在生活实际中,往往表现为赞成与反对、认同与抵制,及其实施标准。

  价值观是一个潜在性的存在。关于价值观的博弈与较量是一个人的思想或精神深处的活动,因此其稳定性比较高。价值观是一种持久性的信念,具体来讲,它指的是个体或社会所偏爱的某种行为模式或存在的终极状态。

  按照人生价值的主体来划分,人生价值有人生的自我价值和人生的社会价值。人生的自我价值的主体和客体都是自己;而主体人一生的社会价值是该个体对他人、集体、社会或人类的存在和发展做出或具有的积极作用的总和,因此,其主体是他人、集体或人类。那么,怎么样来衡量个体的(社会)价值呢?

  第一步,确定该个体作为主体人存在的所有活动;第二步,确定该主体人存在的活动中,产生或者具有哪些积极作用,可以叫作毛价值;第三步,确定该主体人满足自己生存发展需要,以及应当回报而未回报社会对自己的尊重和满足的积极作用,可以叫作消费价值;第四步,用该主体人的毛价值减去消费价值,这个差是对他人、社会或人类真实有效的积极作用或价值,可以叫作有效价值。这就是该主体人对他人或社会的真正贡献,才是其社会价值。

  3 、个体人的价值存在

  个体人价值的实质,就是个体对他人或社会的贡献,贡献越大价值越大。那么,为什么个体人一生要为社会做出贡献呢?

  3.1、 个体为社会做贡献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需要

  以是否具有创造能力为标准,世界上所有的人可以划分为两类:拥有创造力的人和没有创造力的人,前者主要是青壮年;而后者主要是婴幼儿和老年人。我们从价值生产与消费的区分角度可以把前者叫作价值创造者,而后者叫作价值消费者。如果没有价值创造者,那么价值消费者会因为没有可消费的价值而死亡或消失;而价值创造者在创造自身生存所需要的社会财富的同时,还创造了价值消费者生存所需要的那一部分价值以及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价值,这样子社会才可能发展。当然,换而言之,如果没有价值创造者之外的价值消费者来消费价值创造者生存所需的价值之外的价值,那么价值就无法累积与传递。另外一个方面,任何人的能力总是有限的,而需要却是多方面的,单靠自己个人是无法生存的;只有相互满足,才能生存;只有更多的贡献,人类社会才能发展。

  3.2 、个人为社会做贡献是个人存在的需要

  一个人在婴幼儿时期需要消费社会价值才能够成长为创造价值的人,并为社会贡献价值。当一个人进入青壮年时期,他(她)所创造的价值不但可以供自己消费,还需要给相关的人消费,譬如他的丧失创造力的父母以及还没有发生创造力的孩子,以及为他(她)提供积极价值的人。如果一个人的创造力旺盛,他(她)所创造的价值将会超过这些;如果一个人的创造力比较差的话,他(她)所创造的价值将不能超过这些。如果某个社会中后者所占比例过大,那么这个社会的人群将会减少以致消亡。

  3.3、 为社会做出贡献是每个人不可推脱的责任和义务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即个人依赖于社会,个人离不开社会,脱离了社会的个体无法生存。大部分人的一生都要经历如下几个阶段:无劳动能力的婴幼儿阶段、低级劳动能力的青少年阶段、高级劳动能力的青壮年阶段,以及低级劳动能力的老年阶段。在这四个阶段中就有三个阶段难以靠自身来维持个体的存在于发展,尤其是第一个阶段,显而易见无法靠自身来维持。事实上,即使是处于高级劳动能力的青壮年阶段,单一个体也难以实现自身生活需要所有积极作用,特别是时代进步的历史潮流与人性欲望的不断升级,导致个体对生存与生活的质量追求水涨船高。所以说,单一个体的一生都有赖于社会、集体或他人的积极作用或贡献,才能生存和发展。那么,单一个体生存与发展所需要的积极作用或贡献从哪里来呢?因为社会是由单一个体人组成的,所以就来源于单一个体。具体来说,来源于单一个体的高级劳动能力的青壮年阶段。最终,我们得出结论:单一个体必须给社会做出贡献。如果一个人不能为社会做出贡献,其人生就没有社会价值。不能创造社会价值的个体是一个脱离了社会的个体。

  4、 结束语

  对于价值和价值观的内涵思考有利于个体价值观的完善与升华,有利于人生观的构建和稳定,明确个体价值的存在。从而有效指导个体的生命活动,尤其是提升个体的生命档次。为社会、集体或他人多做贡献,从而有效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付康.五大发展理念的价值观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9(05):181-185.

  [2]吴向东.马克思对自由主义价值观的批判及当代意义[J].世界哲学,2018(01):17-25.

  [3]郭婷.价值观何以融入日常生活[J].人文杂志,2019(02):57-62.

  《论价值的涵义与个体价值的存在》来源:《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作者:谢建罗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shehuixuelw/725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