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生物医学工程论文

微生物学双语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分析及对策

发布时间:2011-02-26 13:33:52更新时间:2022-03-17 13:49:49 1

  摘要:心理因素对学生的学习及生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微生物学双语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性格、课程的特殊性、双语教学与大学英语教育衔接问题等原因,使大学生在双语课程的学习中产生心理问题。本文对大学生在微生物学双语课程学习过程中的部分消极心理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期对今后的大学双语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  1.前言

  长期以来,我国学校教育一直采用单一汉语教学的模式。随着我国加入WTO。国内各行各业与国际接轨的步伐逐步加快,对各种专业人才素质的要求也在相应提高。培养既懂英语又懂专业知识的人才已成为当务之急,为适应这一新形势的需要,开展专业课“双语教学”成为趋势。教育部高教司在2001年4号文件中制定了推动“双语教学”的相关文件。所谓双语教学,是指非英语课程利用英语讲授的一种教学方法,主要以英语讲授、英语板书、用英语布置作业、英语命题考试、使用英语教材和使用英语口授等形式来实现。双语教学改革的实施不仅有利于高素质、能力强的人才培养。也有利于教师英语水平的提高[1]。

  近几年来我们系生物工程专业先后开设了基因工程、微生物学双语教学,促使教学改革向着更高的层次发展。通过近些年来专业课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探索,取得了一些经验,也发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就学生来说,在普通高校中首先学生的英语水平良莠不齐,其次学生在学习双语课程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从而妨碍学习效果。除此之外,在学习过程中,还有部分因素会带给他们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因此,本文就微生物学双语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学习心理及相关对策等方面进行粗浅总结和分析。

  2.在微生物学双语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心理问题的成因

  学习心理主要是指大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等。由于在微生物学双语教学过程中,涉及到一定比例的专业性英语教学,它所涉及到的内容和公共课大学英语的教学有一定的差别,突出的表现为单词更为专业化,而且除了在专业领域,平时对这种单词的应用相当少,在课本中,某些句段的翻译也要求更为专业化和准确化,这些差别,都将是对学生学习心理的一种挑战,学生出于各种心理因素,可能对英语学习产生抵触、厌倦、畏惧、逃避、轻视等不利情绪。导致学生学习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教材、课程方面

  微生物学双语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我们系是在学生大二下期开设此门课程,微生物学双语教学选择了英文原版教材“Microbiology”(《微生物学》)。该教材自1999年出版以来,曾先后2次再版,是一本国内外学者公认的精品教材,也是国外的上榜教材。教材的知识体系完善,包含内容广泛,加强了学科之间的渗透与交叉,英文自然易懂,结构新颖,视角独特,重点明确,脉络分明,而且图表简明清晰,被国内多所重点院校选用作为双语教材。当初次接触到这样的全英文教材,不少学生开始产生畏惧心理,感觉无从下手。

  在教学方式上该门课程的教学是英文和汉语各占一定的比例,在上课的过程中采取了全英文课件,适当辅助汉语标释,当学生初次接触到专业性较强的双语课程的时候,大多数学生感到新鲜,不少学生还表现出较大的兴趣,时间一长,当学生已经了解了双语课程的教学方式之后,就开始感到力不从心,而且专业课的专业性及单词、句段的复杂性令不少的学生感到抵触、厌倦、畏惧、逃避。

  2.2学生的性格、英语水平及相互影响方面

  作为普通院校的学生来说,自身英语水平有一定的限制,在一个班级里,英语水平更是良莠不齐,有些学生性格内向,认为自己总是不如别人,总说自己英语基础很差、底子薄,学习上情绪低落,胆小,不敢读单词课文,不敢回答问题,很怕出错,被人家笑话。学习情绪不易激发,胆子不大,不善言谈,在公共场合不敢发言,怕丢面子。而由于心理及情绪的延伸性及延续性,个体学生的心理状态很容易影响其他学生从而对整体教学发生负面作用。

  2.3大学英语教学与专业性微生物学双语教学的衔接问题

  双语教学与大学英语教学尽管都是对学生进行英语教育,但是两者之间仍然存在着较大差异,在大学两年里熟悉了公共英语课程的教学模式,对于刚接触双语课程的学生而言,无论是对学习的目标、要求、内容、方法、课程设置、考试评估,还是对教师课堂教学方式与管理监督等方面都不太适应,导致了一定的学习心理问题。另外,学生在进行微生物学双语课程学习的同时,除了要掌握微生物学课程里面的专业知识,还要将英语应用到专业知识里面,很多同学就感到两方面兼顾的困难性。

  2.4学生自我效能感缺乏

  自我效能是指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确定自己是否具备成功的处理某一事物的能力[2,3]。它是对自己有能力做出某种行为的信任程度。自我效能水平高者倾向于选择富有挑战性的任务,敢于面对困难,相信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可以克服它;而低者在困难面前缺乏自信,畏首畏尾,不敢尝试。有些学生缺乏学好英语的自信心,总觉得自己学不会英语,有了这种心理暗示,就干脆放弃了对于双语课程的学习。

  3.解决学习心理问题的对策

  种种以上所分析的原因引起了双语教学过程中的学生心理主要有畏惧心理,抵触心理,懒散心理,依赖心理和刻板心理,在这些不利心理问题的驱使下,不利于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面对这种严峻形势。撇开学校生源等客观原因。作为高校双语课程教师,我们有责任和义务采取措施提高双语课程教和学的质量。对这些心理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地加以探析并及时排解,帮助学生克服这些心理问题.使他们能够在双语课程学习的道路上顺利地前进。

  3.1重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在微生物学双语教学中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认知能力的好坏,不能单纯的从智力方面的原因来进行评价,实践证明,凡智力水平相近或相等的学生学英语,学习效果好坏的决定因素不是他们的智力水平,而是他们的非智力水平的高低。因此,针对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他们在课堂上害羞、沉闷、抵触,学习兴趣激发不了,我们要尽力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开朗外向,活泼自信的学生来带动内向害羞学生的积极性,使得他们脱离内向而转向活泼,增强自信心,能在课堂上敢于发言,敢于回答问题及参予讨论,从而带动整个课堂的情绪[4,5]。

  3.2激发学生对于双语课程的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是在特定情境下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的过程,也是师生进行情感交流、产生共鸣的过程。教师本身的情感状态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和情绪的变化,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情绪效应”[6]。教师的语言、眼神、面部表情、手势等体势语言无一不是信息传递和沟通的媒介,都会无形地影响学生的精神状态[7]。要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积极愉快的情绪,有了课堂上的积极情绪,还要使之长期的维持下去,除了可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来调动维持之外,学生本人对于本门课程学习兴趣的养成是一个更加稳定而有利的因素,由于双语课程的前提是课程的专业性,而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要将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更要将这样的专业知识英语化,能使得学生在学习了本门双语课程之后既能对专业知识有一定的掌握,又能用英文来表达某些专业知识和概念,而且还能读懂和理解相关英文文献中的信息,所以,如果单纯的枯燥的讲英语讲专业知识,学生的畏惧心理及抵触心理会日益加重,我们应该重视课堂的教学手段,尽量将枯燥的双语课程生动化,降低课堂教学难度,比如说采用多媒体将内容动画化,多以图片代替字母,在讲解上多用简单易懂的词语和句式,要让学生感到课程并不是那么深奥和难懂,要让他们体会到其中的乐趣,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3.3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

  在课堂上,教师一味的讲,学生一味的听,这样下去久而久之就会养成学生的依赖心理,机械性的照抄课件和教材,这样是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的,因此,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让他们能有一种主观能动性,在听课的同时自主性的进行记录和思考。教师还应该多给学生介绍关于微生物学的相关参考书籍,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多接触微生物学的专业知识,这样也有利于降低他们在微生物学双语课程中的学习难度。

  4.小结

  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终身学习观念日渐深入人心的今天,现代高素质专业人才不仅要具备高水平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高水平的专业外语交际与应用能力。教育与科技这两方面和世界接轨也愈来愈密切,特别是企业的各种仪器、设备许多都是进口的,其说明书往往是英文版,我国迫切需要既精通本专业知识又精通专业英语的素质高、能力强的人才。针对这样的一种形式,各类高校开始相继开展双语教学培养人才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在这样的课程形式上,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存在诸多心理问题,导致大学生对于双语课程的学习效率不高。因此,无论是大学生还是高校都应从学习心理出发,注重学习过程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提高学习能力,改善学习方法,发现学习心理问题,及时进行解决,在此基础上逐步提高大学生对于双语课程的适应性和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林春景.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广东白云学院学报,2008,15(1):46-49.

  [2]胡素华.论高职学生英语学习心理障碍的消除[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46-49.

  [3]皮连生等.学与教的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137-145.

  [4]戴夏蓉.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心理探析及对策[J].科技信息,2008,(4):267-269.

  [5]金洪源.学习行为障碍的诊断与辅导[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4-13.

  [6]文卫平,朱玉明.外语学习情感障碍研究[M].西北大学出版社,l998.

  [7]温立军.大学生英语课堂学习心理探析及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2):242-243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shengwuyixuegongchenglw/4450.html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关于空气颗粒物污染特征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