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审计论文

实现审计全覆盖的瓶颈及思路

发布时间:2018-09-05 10:13:46更新时间:2018-09-05 10:13:46 1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审计全覆盖的提出,不但拓展了审计的范围和内容,也对审计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审计领域从最初的财务审计拓展到工程审计、信息系统审计、资源环境审计等多方面,审查的内容也从单纯的财务审计,发展到经济责任审计、绩效审计、环保审计等。论文从工作实践中分析审计全覆盖的瓶颈所在,提出解决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审计;全覆盖;思路

  1引言

  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持续组织对国家重大政策措施和宏观调控部署落实情况的跟踪审计,赋予了审计工作新的内涵和要求;中办国办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指出,审计机关要按照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依法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坚持党政同责、同责同审,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行审计全覆盖”。本文对审计机关实现审计全覆盖的基本思路提出探讨。

  2实现审计全覆盖面临的瓶颈

  2.1对审计全覆盖的内涵理解不透彻

  审计全覆盖是一种多层次、多目标、多形式的审计,以公共资金的流向为主线,对此进行管理、分配、使用的各个团体、单位、个人都囊括进来,也就是对所有法律规定的审计对象、审计内容的全面覆盖的审计。

  一是审计对象全覆盖。审计全覆盖的对象不仅包括对本级各部门及下级政府、事业组织、国有企业、国有资本占控股地位或主导地位的企业及金融机构的审计,还应延伸到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和国有资源管理、分配和使用的部门、单位和人员。

  二是审计内容全覆盖。将传统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专项资金审计、经济责任审计、重大投资项目审计扩展到中央重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跟踪审计、民生审计、资源环境审计等。现实中部分地方忽视了对土地、矿藏、水域、森林等国有自然资源和特许经营权、排污权等国有无形资产的审计,没有深刻认识到其重要性。

  三是审计深度和频度。不仅要审计账册上记录的数据是否可靠,更需要审计人员能够通过挖掘数据,反映出本质的内容。同理即使审计对象覆盖的很广、审计内容很全面、审计深度也足够说明问题,但十年审一次,和每年必审的频度相比较,显然是后者更有威慑力,审计结果也更有说服力。

  2.2审计项目计划安排不够科学严谨

  根据现有的审计资源,合理确定审计重点和审计覆盖面,是确保审计工作高效开展的基础。但现实中审计项目计划的制订不够科学严谨。一是缺乏全局性的长期规划,没有做到统筹兼顾,出现多头立项,或项目互不衔接,导致对区域内审计对象的监督频率差异较大;二是对区域审计对象底数不清,未建立分行业、分领域的审计对象数据库。

  2.3审计全覆盖与审计资源存在矛盾

  随着依法治国进程的深入推进,政府和社会对审计的需求不断扩大,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导致审计工作量剧增,审计工作难度加大;且全覆盖对审计力量的要求增大,一是审计监督对象数量增加,二是审计内容不断增加,但目前基层审计机关普遍存在人员不足、人员结构单一、人员知识结构老化等因素制约着审计全覆盖的发展,审计任务与审计力量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2.4复合型审计人才匮乏

  审计全覆盖对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要求更高,现代审计既要求审计人员懂财务、法律和计算机知识,还要懂网络、大数据、联网审计、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技术实施审计,同时还要兼备人际沟通交流、写作等工作技巧。而基层审计机关大部分人员以财会、审计、工程专业为主,复合型人才匮乏。

  2.5现代化审计技术手段运用不充分

  一是基层审计机关掌握大数据等现代技术方法的人才短缺,不能满足现代审计的需要。基层部分审计人员认为运用大数据审计时采集、转换数据费时费力,还有部分人员不会操作等,对现代化审计技术方法运用积极性不高。二是采集数据难度大。由于地方各部门信息化建设的制约和保密等因素,难以协调取得林业、环保等相关职能部门的数据,大数据审计难以开展。

  3实现审计全覆盖的思路

  3.1加强学习和宣传,营造氛围

  各级地方政府及审计机关要加强对《框架意见》及配套文件中审计全覆盖精神的学习和理解,宣传审计全覆盖的政策和法规,使社会各界和广大民众充分了解审计全覆盖的范围、内容和要求,从思想上和行动上支持审计,努力营造审计全覆盖的浓厚氛围。

  3.2科学制定审计计划,扩大审计覆盖面

  审计机关要建立健全与审计全覆盖相适应的工作机制,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分类实施,注重实效。一是定期与上级审计机关、本级政府、人大、组织、财政、发改等部门沟通联系,加强调查研究,了解审计需求,不断增强审计立项的针对性和科学性。二是开展审计对象的摸底工作,在理清本级审计对象底数的基础上,按照“全面监控、网状覆盖、动态管理”的工作思路,建立分行业、分领域审计对象流动数据库,分类确定审计重点和审计频次。三是科学制定年度计划和中长期规划,要有计划、有重点、有成效地实施审计全覆盖,避免出现重复审计和监督盲点。

  3.3整合审计资源

  一是强化基层审计机关和上级审计机关的配合联动,集中优势力量对区域内重点资金和重大项目进行审计,实现资源共享和整合。二是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指导,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机构,不断提升内部审计队伍建设和业务培训,开展对本部门业务内部控制制度和财务收支、重大事项等的日常监督。三是有效利用社会审计资源,以购买社会审计服务的形式,聘请社会**组织和专业人员参与到审计工作中,对一些专业性很强的知识领域,可借助专家团队、高校力量等予以解决,对一些关乎民生的业务领域,可借助媒体等渠道,通过公告等形式获取线索,对一些机制体制方面的领域,可借助专业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或者共同研究,推动机制的改良,减少相同问题的发生,弥补审计人员力量和能力不足的缺陷。

  3.4增强审计力量,强化审计队伍建设

  一是直接增强审计力量,面对审计人手不足的情况,可以适当增加编制,有选择地引进人才,优化人员结构。要有选择地引进法律、计算机、环保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优化人员结构,补齐短板,促进审计人员相互学习提高。二是创新培训形式,打造复合型审计人才。审计机关要根据审计干部的知识结构、年龄层次、实践经验等不同,实行差别化、个性化培训,实行精准培训。要结合实际,注重短板和能力缺陷,加强大数据、地理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等审计技术方法培训,同时发挥业务骨干和复合型人才的“传、帮、带”作用。三是积极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中办国办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指出,建立审计人员分类管理制度,审计专业类公务员和综合管理类公务员职务序列,确保审计队伍专业化水平,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健全审计职业岗位责任追究机制。

  3.5推进现代化审计技术方法的应用,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

  一是完善大数据审计机制,建立数据报送、归集、分类、分析、应用等制度,建立集中统一的被审计单位数据库和分析平台。二是组建技术攻关和分析团队,整合审计机关计算机操作能手、审计业务查账能手、地理信息技术运用高手等各方面人才强强联合,有效解决现代化技术方法运用中的难题,提高审计精准度,实现审计监督常态化。三是建立审计对象动态数据库。建立部门、领导干部、国有企业、政府投资等分行业、分领域审计对象数据库,全面掌握审计对象的情况,并分别确定审计重点和审计频次,分步骤实现审计全覆盖。四是建立联网审计平台。依托“金审工程”,加快审计信息系统与财政等部门的联网,实现实时数据共享、动态监测的联网审计模式,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shenjilw/674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