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数学论文

谈谈数学课如何提问-数学教育教学论文

发布时间:2011-09-15 10:10:04更新时间:2011-09-15 10:15:45 1


谈谈数学课如何提问

作者:郭全铭 人类自身不断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那么什么是问题呢?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中指出:“什么是问题?”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而平常生活中我们一般所说的问题是指;(1)要求解决的题目(2)需要解决的疑难和矛盾。而我们数学课上的所说问题一般是指疑问,数学课本身就是一个提问题、答问题的课程。比如,七年级《数学》人教版 下册 <7.3多边形及其内角>的内容,课本的第一句话就是“你能从图7.3---1中找出几个由一些线段围成的图形吗?”我们常见的数学题几乎都是问题(证明题除外)。如:什么是对顶角?三角形有几个顶点?三角形的内角和为多少度?等等。所以,数学课离不开提问题,上好数学课更离不开提问题。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提到了师者想到了上课,涉及到了教学过程、想到了教法。在过去的老式教法中大多采用上课时,老师为主,学生为辅,学生围着老师转。老师认真讲,学生注意听。教师满堂灌,学生慢慢咽的“填鸭”注入式教学法。
随着时代的变迁、科学的不断发展,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以素质教育为主的很多新颖的教学方法、别致的教学理念不断冲涮着每个教师的课程教法。新的教法要求在新的时代,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互动能力,又要培养学生在教学中以学生个体为主,以教师为辅体,即独立思考、探究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不仅要学到知识,还要学会怎样学习的学习方法。达到让学生终身受益的目的。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策划者的老师,其主要责任是一定要把课堂设计优、处理好,让学生轻松地掌知识,学会学习。那么怎样才能处理妥当,满足现代教学要求、达到自已的目的呢?不妨试着用多提问题去引导学生,组织课堂。
首先,许多课程内容设置就是以提问题的形式出现的。如,八年级《数学》人教版<14.2.1正比例函数>和<14.2.2一次函数>的内容。内容一开始就是问题的形式出现的接着是分析,然后是解答。<14.4课题学习 选择方案>一节,内容一开始介绍一段知识,然后,以“问题1用哪种灯省钱”“问题2怎样租车”“问题3怎样调水”三个问题来具体详细说明本节内容。可见问题贯穿课本的始终。
其次,提问题也可应用在平时的思想教育中。为什么要上学?上学有用吗?为什么不好好学习?社会、家长、学校、老师培养你们为什么?国家为培养每个学生要投入什么样的人力和物力?做为一个学生不好好学习不是辜负了社会、家长、学校、老师的一片心意吗?等等。
第三,在第一节课的导入课介绍数学时,就可多提提问题,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第一,为什么要上学?第二,上学要学习什么?第三,为什么要学习数学?第四,数学的发展情况怎样?最后,怎样学好数学?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伴着我们成长,数学伴着我们进步,数学伴着我们成功,人类离不开数学。号召学生;让我们一起随着这本数学课本畅游神奇美好的数学世界吧!
第四,上数学课预习时,可先提几个问题,让学生主动地学习。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让学生在预习时找出问题的答案,这样能起到有的放失,重点突出的作用,从而更准确地抓住本节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克服了盲止性,少走弯路。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预习后,老师还可让学生提问题,找出自已不懂的地方,这样老师还可了解学生,把握学生的能力,了解学生学习本节内容的程度。让老师把全内容讲解给学生让学生把全内容吸收。
第五,在正式上课开始时,在预习的基础上,提提问题可起到开门见山,引人入胜的作用。例如;七年级《数学》人教版课本的第六十七页的<7.1.3三角形的稳定性>一节内容;盖房子时,在窗框上斜钉一根木条,(图7.1-6)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引入话题,直接进入课题内容。在课中,提提问题,既起到师生互动作用,又可使讲课过程井井有条。另外,还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起到引导学生的思维、集中注意力的作用。在上课进行到最后,在小结时也可提出问题,然后,总结本节课的主要知识要点。如:上面所说,<三角形的稳定性>一节内容的小结时,可以提问;本节课主要学习了什么呢?学生回答: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既起到了师生共同学习研究课程,又总结了本节全部内容。
总之,通过提问,让学生思考问题的同时,了解了学习目的,掌握了所学内容,完全理解所学知识的重点、难点,集中注意力,活跃了课堂气氛,开阔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让学生知道了怎样学习,让学生对课堂产生兴趣,对所学课目产生兴趣,真正使学生认为学习不再枯燥无味,使学生由“让我学变成了我要学”。
 

欢迎参阅教育教学类论文,如果您也想发表同类论文至期刊可咨询本站编辑,帮助您解决实际问题。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shuxuelw/148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