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特殊教育论文

职硕士论文发表新闻实训基地建设与全媒体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发布时间:2014-08-21 14:46:50更新时间:2014-08-21 14:47:36 1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不同形式的媒介彼此之间的互换性与互联性得到了加强,媒介一体化的态势日益明显,媒介融合已经成为媒体发展的新趋势。在此背景下,新闻业界对适应媒体岗位的融合与流通,具备采、写、摄、录、编、网络技能运用等多种能力于一身的人才,即对全媒体人才的渴望与需求,无疑为高校新闻传播类学生的培养提供了新的参照标准。

  摘 要:本文以两个北京市级新闻实训基地的人才培养经验为例,探索基于校内外媒体实践平台支撑下的全媒体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从高校全媒体人才培养的可能性、全媒体人才培养的模式建构和校内外实训基地的联动互补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职硕士论文发表,实训基地,全媒体,人才培养模式

  校内新闻学基地为人才培养提供新契机

  借助校内的媒体资源,着力培养学生的新闻实践能力是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新闻学专业一直以来的实践追求。在国际传播学院和宣传部的密切合作下,新闻学专业建立了校内实训基地,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新闻实践教学模式。2011年,该基地获批北京市校内人才培养基地建设项目―新闻传播学实训基地(以下简称校内新闻学基地),指导教师队伍由宣传部新闻中心的媒体工作人员和国际传播学院新闻系的专业教师共同组成。几年来,校内新闻学基地以培养全媒体、复合型、创新性新闻人才为目标,对新闻学专业学生进行了系统化、专业性的训练与指导,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各类新闻实践活动,为学生专业训练提供了良好的实习实践机会,探索出了有特色、有成效的全媒体人才培养模式。

  新的媒介环境下,对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整合校园媒体资源搭建新型育人平台,全面提高学生对多元媒体的操作能力,可以让学生们步入社会时更好地满足新闻行业的需求。这既是最大化利用校园媒体资源的使命所在,也是适应媒体环境新变化的必然要求,学校的校内新闻学基地对此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完善的校园媒体系统是全媒体人才培养的基础条件,学生是全媒体人才培养的主体,而统领各类校园媒体的宣传部和校内新闻传播相关专业院系则是全媒体人才培养的规划设计者。全媒体联动的操作模式以学生成才为导向,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提升整个团队的实力。对于新闻传播相关专业的教学来讲,校园媒体是很好的实践平台,全媒体人才培养契合了专业教学与时俱进的节奏与需求。

  在传统的校园媒体运营中,校报、校园广播台、校园电视台、官方网站等都是相互独立和分离的,新媒体的加入不仅提供了新的传播载体,而且也改变了原有媒体之间的独立结构,增强了媒体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互动关联。以学校的官方微博和微信为例,虽然新媒体运营有专门的学生团队负责信息内容的最终发布,但微博和微信的内容可以由校广播电视台、校报记者团、校园影像部等多媒体部门共同提供。刚刚进入校内实训基地的学生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分配到广播电视台、校报、新媒体等部门,在熟练掌握一种媒介技能之后,可以尝试制作不同媒体的内容产品。一名成熟的学生记者针对同一题材的报道中,既负责提供广播电视的产品,也负责给校报网络提供内容,同时还会根据微博、微信这些新媒体的需要提供适合的相应信息。原来从事传统媒体产品生产的学生因为有了更广的传播渠道而积极地投入其中,新媒体团队和传统媒体团队的学生也在相互的交流和讨论中加深了对不同媒介形式的了解。而这样的一个过程,全媒体人才的培养也将得以实现。

  搭建体系化实践课程 提升学生新闻专业素养

  实践课程的体系化,将为学生能力和素养的全面提升创造新的机会。

  首先,从理念上重视人才培养的创新,确定全媒体、复合型、创新性的人才培养目标。国际传播学院新闻学专业教师与宣传部新闻中心指导教师不定期开展研讨,为新闻学专业学生设计四年培养中的实践教学计划,建立梯队渐进式人才培养架构。

  其次,在编写新一轮培养方案时,对新闻学专业课程进行了全方位的调整,实践课程基本设置在大学一、二年级,校内新闻学实训基地的实践训练与课堂讲述内容相一致相配合。体系化的培养方案设计让学生从各个环节吸收不同的营养,最终实现全方位的素养和能力的提升。

  再次,在针对新闻实训基地的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上采用双教师授课制,在专业教师授课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校友资源或广泛邀请主流媒体记者开展实训指导,整合校内新闻专业教师队伍。一线媒体人和校内教师同时授课的形式,既开拓了学生的媒介视野,也提升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又完善了学生的知识结构。

  最后,以讲座的形式邀请行业精英开展二外学子与媒体精英的对话系列活动,将媒体前辈的理念和经验带进校园,加深学生对媒体行业的认知和了解。在学生达到一定的积累之后,组织学生参与各类学科竞赛及学生科研项目,将学生的学习和实践带入更为广泛和深入的层面。新闻学专业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案例教材的调研和编写,将实践教学与研究更为紧密地结合:教师挑选优秀报道案例,指导学生采访当事记者、还原报道过程,再由教师进行重点内容点评和分析,最终将案例分析和学生记者的采访手记集结成书,如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北青报经典案例研究》就是新闻特色实践教学的成果。这种做法,既提升了学生的采写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于新闻行业的认知和社会的理解,从而进一步强化作为媒体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全媒体仿真教学体系 完成人才培养实践要求

  新闻学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全媒体人才的培养最需要的就是在实践中探索前进。三年多的运行中,校内新闻学基地整合校园媒体资源,搭建创新育人平台,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实践教学等诸多方面取得成绩,构建了跨媒体、可融合的全媒体仿真教学体系。

  校内新闻学基地在有效整合校园媒体资源的基础上,依托学校广播电视台、校报记者团、校影像部和新媒体运营中心等先后建立四个平台:新闻采写模拟实战平台、电视新闻采编模拟实战平台、新闻摄影模拟实战平台和新媒体运营模拟实战平台。新闻系学生在入学的第一年进入校内新闻学基地,根据兴趣选择在校广播电视台、校报记者团、校影像部和新媒体运营中心工作,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开展系列日常新闻采编实训,参与学校各类大型活动的专题报道。通过一系列的实践环节,完成基本的新闻采访报道、新闻摄影摄像等技能的培训。当结束由四个部门提供的单一平台训练之后,学生们已经掌握了单一媒介操作的技巧,便可在四个平台之间流动。通过两三年的校内综合媒体平台的训练(完成在四个平台的轮流实习),学生形成了“一专多能”的新闻实践能力结构,完成了全媒体的实践要求。   创新“5+1”育人新模式 助力学生全面成长

  新闻媒体行业是社会化程度较高的一个行业,学生在校内媒体平台进行实践时锻炼和收获的不仅是新闻专业能力,而且还包括组织策划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工作执行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以专业能力为核心,再附加上5种基本能力,便形成了新闻实训基地“5+1”的育人新模式。

  大学的四年时光是学生从学校步入社会的重要过渡阶段,除了专业技能上的“硬实力”以外,组织策划、文字表达以及人际交往等多方面 “软实力”的提升也特别重要。校园媒体跟社会媒体相比,虽然报道的范围和题材相对更窄众化,但也基本具备了社会媒体的大部分特征。学生在参与校园媒体工作时,需要与学校各个部门、各种人群打交道,需要与部门内外的搭档合作完成新闻报道,在重要活动的现场报道中还需要具备较强的应变能力和执行能力。

  刚刚接触媒体实践工作的学生不乏热情,他们对于节目的设计和团队的运行有着自己独到的想法和认识。但囿于有限的经验,学生往往难以实现从理念到成果的跨越。新闻实训基地就是要为学生精彩多元的想法提供一步步落实的平台和持久的推动力,在技术上给予他们帮助,引导学生在成熟的合作机制下实现彼此之间的相互促进。

  以学校新闻学基地为例,每一届的学生在平台里成长都伴随着新栏目和新创意的提出和落实。学校广播台和电视台的新闻综合栏目“二外新播报”、生活服务类栏目“乐活二外”以及深度新闻栏目“心观察”等,都是由学生自主提出创办的优秀节目。在节目的策划制作过程中,教师会给予总体的指导和把握,但更多的主动权则交付给学生。

  也许,并不是所有的学生将来都会从事媒体工作,但他们在新闻实训基地里形成的综合能力是受益终生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全方位综合素质的提高不是一劳永逸的学习,只有基于宽广平台的日积月累才能真正助力学生的成长。

  校内外双基地联动 共同培养全媒体人才

  有志于从事媒体工作的新闻学专业学生,大都希望在校期间能够争取到去主流社会媒体实习的机会,但往往会出现两种现象:一方面,社会媒体的实习机会有限,学生在寻找岗位的过程中常常碰壁;另一方面,缺乏经验的学生到了媒体之后很难快速适应,跨越媒体的技术门槛,甚至会陷入迷茫和不自信的困境。而对于一些需要实习生的社会媒体来讲,大范围选拔的过程又会耗费大量的精力和资源。在这样的状况下,建立起校内外实训基地的联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在这样的背景下,国际传播学院积极拓展新闻学专业的校外实践教学平台,这几年相继与北京青年报社、《财经》杂志、腾讯网、北京日报社等多家新闻媒体建立了合作关系,借用他们成熟的媒体平台建设二外新闻学的校外人才培养基地。这其中与北京青年报社的合作最为全面,特别是在2012年7月,学校与北京青年报社联合申报的校外人才培养基地获得北京市教委批准,成为北京市校外人才培养基地。校外人才培养基地作为北京市“质量工程”中的创新型项目,对于提升人才培养水平、促进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意义深远,能够获评市级基地,既是对原有合作的认可,也为未来的深入联盟提供了新的平台。

  在双方的合作框架中,北京青年报社为学校实训基地的学生提供实习工作岗位,每学期提供一定的实习工作岗位,明确岗位名称、职责及要求;每年负责遴选推荐多位专业媒体记者、编辑作为新闻业务指导教师,参与学校新闻学专业的课堂教学;在实习的过程中,北京青年报社的记者和编辑随时指导学生新闻实践,进行现场新闻采访报道训练。同时,北京青年报社还将提供具有时效性的新闻案例,由学校新闻系的教师和学生进行相关教材编写和课题研究。

  学校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在大学一、二年级的校内新闻学基地接受实训锻炼,有了一定的积累之后再进入北京青年报社进行更为专业的实习和实训,这样校内与校外实训基地的联动就完成了。 2013年3月,学校新闻实训基地有11名学生进入北京青年报社实习,总计发稿98篇。其中有6篇文章获得了总编辑奖和好新闻奖。2013年暑期,25名学生参加了与《北京青年报》天天副刊合作举行的“北京文化符号寻访”暑期实践,已经发稿21篇,其他稿件还在陆续发表。

  结合我国传媒行业发展趋势与社会需求,在国家针对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大政方针的指导下,充分融合学校与媒体的相互优势、满足双方的实际需求的同时,力求进一步将基地建设成为新闻学界与业界优势互补的联动智库平台。高校以校外实训基地的方式与社会媒体进行深度合作,一方面,有利于媒体人才的培养,为学生搭建起更好的实践学习平台;另一方面,学生的加入也能为社会媒体带来新的活力,最终实现合作双方在相互促进中的共同发展。学界和业界的合作是对媒体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高校应该努力为学生创造更加多样化的校外实训基地。

  全媒体人才的培养是媒介融合的趋势作用与高校教育的结果,也是与时俱进育人理念的具体体现。基于校内新闻学基地与校外实训基地联合互动的人才培养模式虽然还需要继续探索、不断创新,但指出了高校媒体人才培养的未来方向。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teshujiaoyulw/435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