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特殊教育论文

核心期刊论文发表高校图书资料系统论文范文

发布时间:2014-09-28 13:34:05更新时间:2014-09-28 13:34:42 1

  [摘 要]当今大学生精神状况和读书情况都存在一些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离不开文化复兴,更有赖于对人文教育传统的重视和恢复。而此中的关键又在于,高校图书资料系统必须充分发挥主流文化堡垒的功能:不仅是文化之宝藏,更是世风吹不到的文化堡垒和永不落幕的文化沙龙。

  [关键词]核心期刊论文发表,民族复兴,文化复兴,图书资料系统

  一、当前大学生读书情况不容乐观

  相当长一段时间以来,在校大学生的读书情况受到很多人关注。调查显示,九成以上大学生还是喜欢读书的。这一结果令人欣慰。但根据另一份调查报告,当前大学生读书情况存在以下较为普遍的问题:

  1.用于读书的时间少。65%的大学生每天读书1小时。同时,当代大学中能沉潜于读书,得益于经典阅读的学生太少了;不能自成风气,不足以使名著与典籍以及经典的悦读方式在大学中蔚然成风。

  2.读书类型多而选择意识不强。很多大学生的阅读局限于专业类书籍或休闲、娱乐类读物,只有28.4%的大学生选择阅读名著、经典。读书的价值取向明显倾向于娱乐文化、大众文化、通俗文化甚至媚俗文化。

  3.读书态度有很强的功利性。所读书籍主要局限于英语四、六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考研书籍、BEC、TOEFL、IELTS等,甚至英语专业的学生,包括研究生,也有每天捧着这类书死记硬背的。

  4.阅读时尚化。电子阅读越来越流行,传统的读书与笔记相结合的“悦读”变得越来越少,伴随这种情况出现的是思想贫乏与写作能力的薄弱。

  5.阅读方式趋于快餐式的“浅阅读”。具体表现为“速读”、“缩读”、“时尚阅读”和“轻松阅读”,阅读材料则尽量选简本、白话本、译本,甚至能看电影就不看原著。

  简言之,当代大学生的读书状况存在效果图快,内容求简,用力图省,快餐化、通俗化甚至媚俗化,趣味跟风这几种倾向。中国大学生读书生活出现的问题与当代文化的整体问题有关。当代公众话语正在或已经解体,并向娱乐艺术转化。“这一切都是走向穷途末路的资本主义的余渣,或者,正相反,都是资本主义成熟后的无味的果实……是人性中根深蒂固的贪婪和欲望泛滥的产物。”的确,经典文本、学术性著作、深邃的思想、深度阅读和文字媒介都比电视、网络为代表的媒介及其文本需要更多的精力投入。文本与媒介的容易度与娱乐性正在牵引、控制着越来越多的人。

  奥威尔在《政治与英语》中曾提出过令人信服的观点:“语言具有超级市场背景音乐的效用,当语言冲洗人的意识,诱使它被动地接受未经检证的观念与情绪时,结果便是心灵的麻木与被动。”这一论断不幸言中了网络时代公众话语的特点:有信息,少知识,重娱乐,少担当,太多光怪陆离、眩惑引诱,很少秩序、系统、理性与责任。在这种语言的控制之下,众多当代青年,包括大学生,远离了经典阅读与深度阅读。这类年轻人突出的特点表现为:有知识,少智慧;多技术,少学问;多欲望,少追求;浮躁、浅薄,缺少深沉的思考与长远、持久的追求。某些大学生中存在的思想浅薄、目光短浅、以自我为中心、孤独冷漠的精神困境甚至导致了一定程度的心理危机。在大学里,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虽然有书,但大学生却往往不去光顾图书馆、资料室和书店。

  大学当是读书的地方,而教育能否成功,关键也在于能否成功地让大学生养成读好书、好读书、终生读书的良好的文化习惯。无论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是为了教育质量的提高,都亟须提高大学生读书生活的质量。

  二、当今高校学生精神状态令人担忧

  2001年的清华大学学生硫酸泼熊事件,2004年的云南大学马加爵杀害四名同学案,2010年的西安大学生药家鑫杀人案以及近年来的大学、甚至中学生自杀事件,每件都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讨论也不可谓不激烈,但总体上看,似乎寻找责任人、甚至推卸责任的多于承担责任、寻找原因并探求解决途径的。所以,时至今日,讨论过了,事件也已淡出公众话语的视野,但这些现象所反应的问题还在:当今高校学生精神状况令人担忧!这方面的问题集中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迷茫与冷漠。当今大学生中,关心国家和社会的不是没有,但“很少了”。“大学就是一个技校。”“现在的大学生,浑浑噩噩,实在是找不到一个可以谈及国家、社会、人生的有志之士……”这些话虽难免偏激、片面,但也确实反映了高校学生中很大范围内存在的迷茫与冷漠。尤其是冷漠,这种负面心态对他人是种危险,对自身则是一种危机。冷漠的心不但使他人寒冷,更使自身戚戚惶惶,不可终日。冷漠的极端表现形式是对生命,包括对自身生命敬畏意识的缺失。硫酸泼熊事件、杀人、自杀事件,以及中学生为买平板电脑而卖肾等事件都反映了这一问题。自杀现象的发生,意味着心灵的失落和无处安身。而心灵需要合适的精神空间才可以安顿。更重要的是,无论物质多么富足,也无法填补精神的空白。精神的世界需要单独的、特别的经营。

  第二,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出现危机。在一定范围内,同学关系出现紧张化趋势,马加爵案、同学毒杀案等作为冰山一角,触目惊心,让学校、社会受到极大震动。同时,炫富、虚荣在一定范围内有日盛之势。竞争、冷漠又淹没了友情和关爱。另一方面,师生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存在一定范围的信任危机,甚至激烈的矛盾。古人“亲其师”而 “信其道”,而现在,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大有滑坡之势。古之学者“敬业乐群”,“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君子得道则爱人”,今则古风难再!

  第三,伦理意识、审美意识、使命意识、崇高的人生观意识不强。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一方面使传播更加快捷,另一方面也带来话语空间的迷乱、喧嚣和躁动;市场化和经济全球化一方面带来经济的繁荣和更多的机遇,另一方面也造成竞争的激化,以及生存选择的困惑、无奈与失落。高等教育文理分裂,学科也越分越细,并且日趋职业化,随之出现的是人文关怀的缺失。在生活和学习两方面,文字媒介认知方式以及深度阅读越来越远离大学生日常生活,大学生越来越倾向于实用和娱乐。阅读的实用化、娱乐化又使其认知日趋局限于技能和信息本身:实用、功利、追求捷径,于是目光越来越短浅和狭隘。迷茫、苦闷、盲目追求功利和价值观混乱,加上享乐主义的泛滥,已成为大学生精神危机的日益明显的标志。   当然,当代大学生中人文教育、人文精神之不足,以及人文空间疏于经营,日渐荒凉的状态不仅在我国存在。实际上,正如白璧德所言:“……博放的拉伯雷为孤傲的马莱伯所代替,纯粹主义使人的思想、情感,乃至语言都面临枯竭的威胁。”所以,在现代教育越来越职业化、专门化的同时,必须以适当的方式使大学生的视野保持足够的宽度,以补救人文精神日趋贫困之失,以培养大学生的仁爱、正义、智慧、勇气、纯真、科学、爱国精神等积极的价值观系统。

  三、当代大学生的读书、文化自觉与民族复兴

  习近平同志的2013年“五四”讲话强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而民族复兴离不开文化复兴,后者既是前者的一部分,也是其他方面发展的必备条件和前提。读书除了能增长才干,丰富内涵,提升气质之外,还能够唤醒和深化文化自觉,包括民族文化自觉。同时,通过读书还可以实现大学生对传统、未来以及人生伟大使命的自觉。所以,中华民族复兴之伟业离不开当代大学生读书文化及其文化自觉的培养。

  何为文化自觉?费孝通先生说:“历史和传统就是我们文化延续下去的根和种子。”“主动自觉地维护一种文化的历史和传统,使之得以延续并发扬光大,这是文化自觉的第一层意思。”“而传统失去了创造是要死的,只有不断创造,才能赋予传统以生命,以发展的观点结合过去同现在的条件和要求,向未来的文化展开一个新的起点……”换言之,实现古人所谓的“继往圣,开来学”,这是文化自觉的第二层含义。

  而且,民族之复兴,其根本是在于民族精神之复兴。所以,实现当代大学生之文化自觉,传统文化教育是必不可少的。鲁迅有言:“意者欲扬宗邦之真大,首在审己,亦必知人,比较既周,爰生自觉。”“此所谓明哲之士,必洞达世界之大势,权衡校量,去其偏颇,得其神明……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这也是说,要实现民族复兴, “别立新宗”,既要“复古”,又要“取今”。“复古”,即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继承,和对传统的自觉,是精神得以安顿的必须。譬如西方文化起源于古希腊,因而“一提到希腊这个名字,在有教养的欧洲人心中……自然会引起一种家园之感。”所以,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首先要唤醒当代青年之文化自觉,特别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觉。唤醒文化自觉与实现精神的回家和安顿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文化的发展总是在新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对话中实现的。文艺复兴的历史,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都证明,新文化的诞生、萌芽,乃至最有力的成长,总是在新文化与传统文化实现最佳对接与激荡的历史空间中实现的。凡有所“兴”,离不开“复”。本乎此,民族复兴离不开文化复兴,而文化复兴之首要的问题是实现文化自觉。

  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说:“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故曰:‘本立而道生’。”文字、书籍是文化之本,而大学生的文化自觉之路也只能是读书。“惟四代之学,考诸经可见已。秦以山西鏖六国,欲帝万世,刘氏一呼,而关门不守,武夫健将,卖降恐后,何耶?诗书之道废,人惟见利而不闻义焉耳。孝武乘丰富,世祖出戎行,皆孳孳学术。俗化之厚,延于灵献。”北宋学者李觏的这段话也指明这样的道理:诗书之教,文化之自觉,既关乎道德人心之兴衰,也与国家之治乱存亡攸关。

  而读书的倡导不仅有利于实现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同时也是人文教育的必须。“人文教育是指文学、史学、哲学等基础学科以及艺术学科的教育。”人文教育的效果不强调直接的功利性,而是注重培养人的理论思辨、高尚情操、积极的价值观、高雅的趣味和广博的爱心,其效果一一见诸人的精神与日常行为方面,表现为受教育者综合素质的提高,情感的熏陶,更强的抗挫能力与迎接挑战的能力,生活态度更阳光,人生的理想和实践也更积极。

  值得特别指出的是,由读书而实现文化自觉与良好的人文精神,也是培养自然科学高级人才必要的一环。杨振宁先生认为,学问之道,有“真情、妙悟、文章”三部曲,即 “先要有真情,就是浓厚的兴趣,然后是妙悟,有了它才能有结果:著文章。”三部曲道尽了科学研究必经的过程。白璧德认为,“方法是外在的,人文精神才是问题的本质与核心”。其中的道理在于,科学固然要求理性,但同时,科学家任何时候都不可能处于感情的真空,也不可能完全超越价值判断。相反,麻木不仁的科学家往往不可能有真正伟大而有意义的创造发明。

  另外,人要完善自我,就需要一种只有通过文化才能获得和提高的双重的技能:一为给予的技能,即对别人加以影响的技能;二为获取的技能,即从别人对我的影响中获得最大益处的技能。“并非造福的东西就是善的,而是只有善的东西才是造福的。没有伦理就不可能有幸福。”只知道为自己,是绝难达到幸福的。这实际上属于大学生读书与人文教育的另一重要内容,即道德意识的自觉与提升。

  黑格尔也认为:“人之所以比禽兽高尚的地方,在于他有思想。由此看来,人的一切文化之所以是人的文化,乃是由于思想在里面活动并曾经活动。……惟有当思想不去追寻别的东西而只是以它自己――也就是最高尚的东西――为思考的对象时,即当它寻求并发现自身时,那才是最优秀的活动。”所以,大学教育不应仅满足于具体知识与技术的传授,还应以思想的培养为更高目标。这就是文理科都大力超导博览群书之风,重视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必要性之所在。

  文艺复兴时期的先觉者对于当时的文化生态曾断言:“并非现今没有人才,或者没有学习的欲望,但是,没有知识,没有教师,没有书籍,一切都办不到。”而当今我们所处的时代并不缺书,而是缺少以沉潜之心认真读书的人,尤其是对于当今的大学生而言。要改变现状,大学里不但要有教师,更需要有成就,有操守,令人肃然起敬,足为仰望的表率之师,为后学读书树立榜样。这样的教师不是没有,但为数还少,或者他们还未能足够响亮地发声,更未成为当今影响之主流。所以,若要实现大学生的文化自觉,使斯文相继,薪火永传,由文化之复兴而进于中华民族之复兴,当今大学必先大力提倡正确的读书观,合理对待传统与当代传播媒介,让图书馆、资料室、书店,都一一成为大师、名师、后学才俊欣然乐往的精神乐园;让学生的青春相遇于书林,通过一本本打开的书,走进往圣先哲的思想之门,开拓自己的心灵世界,并播下未来事业与理想的种子。通过唤醒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实现中华文化复兴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 参 考 文 献 ]

  [1] 爱克曼著,朱光潜译.歌德谈话录[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2] 房龙,张文等译.美洲精神[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

  [3] 尼尔・波兹曼著,章艳译.娱乐至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 郑子瑜.郑子瑜学术论著自选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teshujiaoyulw/447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