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特殊教育论文

西方特殊教育是如何进行的

发布时间:2016-09-08 17:34:50更新时间:2016-09-09 08:48:41 1

  特殊教育始于18世纪的欧洲,是文艺复兴运动以来科技革命与理性主义的产物。到20世纪20年代左右,特殊教育在西方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需要特定知识和技能的职业领域,形成相对独立的专业理论与知识领域,特殊教育研究开始走向系统化和规范化。

中国特殊教育

  【论文摘要】特殊教育在西方已经发展成为具备特定知识和技能、具有自己相对独特专业理论的研究领域。西方特殊教育研究经历了从医学一心理学到社会学、组织学的研究范式变迁。融合教育成为特殊教育研究的焦点,特殊教育法律与政策、特殊教育教学实践、特殊教育技术等热点领域也都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为了促进我国的特殊教育研究发展,我国的特殊教育研究者要继续加强特殊教育本土化研究,探索有益于残疾儿童发展的有效干预方式,强化特殊教育课堂教学研究,重视特殊教育教师培养研究。

  【论文关键词】特殊教育研究;西方;融合教育

  20世纪80年代以来,融合教育成为国际特殊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针对残疾儿童的各种有效干预与教学方法层出不穷,特殊教育研究迎来了繁荣发展时期。本文旨在通过对西方特殊教育最新研究进展的回顾与分析,阐明西方特殊教育发展的基本特点与方向,为我国特殊教育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特殊教育理论范式

  (一)实证主义视野下医学--心理学范式

  医学一心理学范式从18世纪末特殊教育诞生到20世纪中期一直占据统治地位,它从微观层面出发,关注残疾个体的病理学根源、行为特点,以及矫正补偿的方法。该范式认为,应在隔离的特殊教育机构对他们进行训练和补偿性教育,[1]认为残疾人的问题源于其自身缺陷与不足,而非社会歧视或环境不利,问题解决取决于残疾个体的努力而非公共服务。这一范式忽视了社会环境与个人能力之间互动,使残疾人无法摆脱"社会排斥"的阴影。但它以实证/经验主义认识论为基础,强调对残疾个体或群体进行客观的实验与观察,揭示残疾及其病理学依据之间的因果关系,以期获得具有推广意义的诊断结果与干预方法。当前许多学者从脑科学、认知心理学、医学等学科出发,探讨孤独症、学习障碍等残疾儿童病因、遗传规律、心理特点、学习机制等就是这一范式的具体体现。

  (二)建构主义视野下社会学范式

  二战后随着西方人本主义思潮的兴起,建构主义逐渐成为揭示社会现象和人类经验的主要范式。[2]建构主义者重视克服现有社会结构的限制,强调对现有文化、价值、规范等意识形态结构的分析,关注它们对人的思想与行为的影响;它视残疾为"社会的建构",是社会不公平及社会机制缺陷的产物;残疾人是面临社会压迫与歧视的"少数群体"而非天生的"不利者"。[3]残疾人教育与社会地位不公平现象造成的主要原因不是残疾本身,而是外部障碍。[4]

  基于建构主义的特殊教育理论与实践遵循社会学的理论,从宏观的视角出发,认为"特殊教育需要"源于社会分化与分层,希望通过社会政治、经济等的改革减少不公平现象。美国60年代以来的"民权运动"希望消除种族歧视,倡导残疾人回归主流学校与社会的努力正是其体现。[5]

  (三)功能主义视野下组织学范式

  20世纪80年代以后,人们由重视宏观社会公平逐步转向中观的组织结构改革,从而使社会公平理想能够落到实处。特殊教育改革转向重视学校能力建设,希望通过学校资源的优化重组,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Skidmore提出,注重学校管理变革的组织学范式从功能主义哲学观出发,认为不同的社会组织满足不同社会需求,正如不同的人体器官满足不同生理机能一样;学校作为帮助儿童习得既定社会价值观与行为的社会组织,需要从管理机制上进行变革,提高教学效率,成为社区内所有儿童的学习中心。[6]

  总之,特殊教育发展经历了从医学一心理学到社会学范式,再到组织学范式的变迁。这并不意味之后的范式一定要优于之前的范式,他们在特殊教育研究与实践中应得到综合应用而非彼此排斥。

  阅读期刊:《中国特殊教育

  《中国特殊教育》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主办,中央教科所心理与特殊教育研究部编辑出版。现为全国哲社类核心期刊,全国中文类核心期刊,是中国特殊教育领域唯一核心期刊。作为反映我国特殊教育研究最高水平的主要窗口,《中国特殊教育》不仅在中国特殊教育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影响。现任社长孟万金教授,主编陈云英教授。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teshujiaoyulw/597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