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外文学论文

英语语言学习习惯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1-02-26 10:50:39更新时间:2021-03-19 10:58:27 1

  摘要:本文试从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石化现象着手,解决二语习得过程中的语言石化现象。学习习惯是在学习活动中通过练习和不断重复固定下来的学习方面的行为方式,也是一种定型化、自动化了的行为方式。习惯养成后,就会使人不必耗费多大精力而能自然而然地完成学习任务,并得到肯定的、愉快的情绪体验。我们认为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就是要通过有效的培养和训练,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克服不良的习惯,这是养成教育的基本内涵和主要任务。

  关键词:习惯相关理论;实证调查;解决的途径

  美国语言学家Selinker于1972年在其**语理论中提出了“语言石化”这一术语。按照Selinker的定义“石化就是母语的词条、规则和次系统倾向保留在与目的语相关的**语中,不管学习者的年龄有多大,也不管学习者接受的解释和指导有多少,这种倾向都不会改变。”Selinker认为,石化现象是任何一个二语习得者必须面临的普遍现象,他认为有95%的二语习得者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会出现石化现象,无论他的母语是什么,年龄如何,也无论他采取什么方式习得目标语。根据调查显示,在中、小学阶段,学习者的外语知识不断积累,外语能力持续、稳步提高,进入大学以后,由于种种原因,外语能力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尽管这种状态是暂时的,但妨碍了外语学习的正常发展。对此现象不同的理论对其形成起因和过程从内、外因等各个方面都做过探讨和论述,但都有解释不了的问题。这说明外语学习是个复杂的过程。因此,探讨石化的起因以及如何避免石化现象的产生成为二语习得应重点解决的问题。

  对于语言石化现象的研究已经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重视,但他们的论述只局限于对语言环境、教学方法、教材设置的外部因素及学习者生理、心理以及认知方式和认知情感的内部因素的研究,本文试从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石化现象着手,解决二语习得过程中的语言石化现象。

  一、 相关学习习惯的理论

  尽管语言石化现象的形成有多种因素,但是学生从小学甚至从认知开始的学习习惯对语言石化现象的产生具有了决定性的影响。科学研究表明,养成行为习惯的敏感期比智力发展的敏感期还要早。孩子智力迅速发展是在幼儿期,而行为习惯的形成是从婴儿期就开始了。孩子出生后,就逐渐形成了饮食、起居的各种习惯,它会在孩子头脑中留下深刻的痕迹。暗含着品德行为的萌芽,并对孩子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是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认知理论的代表人物皮亚杰认为:“人有天生的学习愿望,因为他们要使自己碰到和体验的东西有意义,他们需要达到认知的平衡化,这种愿望推动人去学习。从这一意义上说,学习本身提供了奖励。”因此,学生一旦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了某一知识,达到了学习的成功,个体的求知欲、求成欲获得了满足,就产生满意、愉快、欢乐等情绪,就会体会到自身的价值,发现自己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活动是满足自身的需要、获得满意情绪、争得他人尊重的有效途径,这样他参加学习活动的力量和倾向就增强了,即对学习活动起到了内部强化作用。斯金纳认为,人类学习过程就是塑造行为的过程,而行为的成功塑造,即教学与训练的成功依赖于严密设计的塑造技术。根据刺激---反应理论,“学习被认为是无目的的习惯的形成。习惯是通过条件反射形成的,它或者属于对特定刺激所期望的反应,或者增加所期望的反应的可能性。”他们认为,有的学生之所以难以达到学习的成功,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对学习情境的控制不当,如果对学习情境有良好的控制,再复杂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也会是轻而易举的。赫本在1943年曾经指出:“习惯是强化次数、强化量以及强化延迟的函数,”而斯金纳在他关于按压杠杆的实验中,证明了强化作用是操作行为中所必需的,是塑造行为和保持行为强度所不可缺少的。

  二、 实证调查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主要采用了两种研究方法,一种为根据刘润清教授的定性研究方法的开放式访谈(openinterview),另一种为问卷(questionnaire)调查。问卷调查是在Gardner和Lambert设计的态度、动机量化表的基础上设计完成。为保证问卷的准确性,采用不记名形式。

  1、 开放式访谈

  通过对上百位家长(他们的孩子已经上了初中、高中或大学)的走访调查发现,有84%的家长认为孩子的学习习惯与孩子的成绩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如果在上幼儿园、上学前班、上小学的时候就及时纠正孩子的学习习惯,在以后的学习中就不需要管了。”对中、小学老师进行的调查发现,他们一致认为学生的学习习惯确实对学习成绩及今后的继续学习有重要的影响。有一位重点中学的老师,他同时担任高一班指标生和择校生的授课任务,在成绩上指标生的入学成绩略高,而择校生的成绩相对低一些。他说:“同样是一个老师上课,但两个班的上课效果有天壤之别,上课的听课习惯、听课反应、听课的效果没有想到有这样的差别。”我们暂却把指标生称为A班,择校生为B班。具他介绍,A班的上课井然有序,而B班课上学生的表现令他十分头痛,上课随便说话、玩手机、东张西望、不按时完成作业。同时他强调,学生的学习习惯决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可以说从认知时就开始了。

  2、 问卷调查

  从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中也证实了以上的结论。建工学院从2003年新生开始进行了入学水平测试,根据成绩进行了A、B、C班分班授课。在授课过程中对我授课的A班和B班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A班学生42人,B班为81人,全部为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调查问卷在课堂上进行,并统一收回。A班学生实际收回问卷40份,2人病假。B班收回75份,3人病假,一人事假,2人旷课。问卷的数据输入计算机的统计软件(SPSS)对数据进行了分析。

  3.实证分析结论

  调查统计的结果表明,学生的学习水平是和学习习惯密切相关的,学生的学习习惯越是科学,越是合乎实际,其学习成绩一般也越好。由统计得出的这个结论是必然的,这种必然性可以从理论上得到合理的解释。

  首先,学习的目的性、计划性、自觉性、积极性和系统性等方面的习惯,直接地决定着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学习的性质。譬如说,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情绪体验、大脑的状态、潜能的发挥;明确的学习目的有助于学生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分配自己的注意力,评价自己的学习,并对自己的学习做出调整,而学习的系统性则决定着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认知水平。其次,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心理习惯直接影响到学习的效率。习惯的差别,本身就包含着方法的差别,而效率和方法是密切相关的。其三,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学习的习惯作为学习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行为倾向,必然影响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而能力一旦形成,就成为影响学习的直接而稳定的因素。从心理机制上看,习惯是一种内在的需要。学生习惯的形成与智力的发展是他们心理发展的“质变”。

  王极盛,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3-8-18)“我连续3年访谈高考状元,1999年访谈了61名,2000年访谈了74名,2001年访谈了65名,到现在为止共200名,我还访谈了他们的父母。通过访谈,我也获得许多启发。我发现,其实这些状元们都没有什么特殊的秘诀,就是爱学习,可以说每个状元都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习惯已经成为他们素质的一部分,如果不让他们学,他们都会觉得难受。因此,我在总结高考状元的父母培养孩子的六个秘诀时,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习惯强化到一定程度就变成了人格。”

  三、 解决的途径

  每一个人都有习惯,习惯是人的重要的心理素质。积极的、良好的习惯是人的良好的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良的行为习惯则构成了人的不良的心理素质。所以,习惯存在于每个人身上,任何社会的任何人都有习惯。它作为心理素质的一部分,贯彻于人的一生。因此,习惯问题非常重要,它实际上是人的行为倾向的一种需要。习惯是培养出来的,而不是生来就有的,它是在人的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它可以养成,也可以改变。当然,培养起来容易,改变起来困难。学习习惯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种自觉的、主动的、持久的、自动化了的学习行为方式,是一种动力定型。

  国内外教学研究统计资料表明,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相关,80%与非智力因素相关。而在信心、意志、习惯、兴趣、性格等主要非智力因素中,习惯又占有重要位置。古今中外在学术上有所建树者,无一不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进化论的创始人达尔文说:“我的生活过得像钟表的机器那样有规则,当我的生命告终时,我就会停在一处不动了。”达尔文所说的“规则”,便是指良好的习惯,当然也包括学习习惯。

  四、课题假设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学会学习”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促使学生养成学习习惯,就意味着学会了学习,就会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素质,并且是一种可促使学持续发展的重要素质。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教育是什么,往单方面讲,就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是在学习活动中通过练习和不断重复固定下来的学习方面的行为方式,也是一种定型化、自动化了的行为方式。习惯养成后,就会使人不必耗费多大精力而能自然而然地完成学习任务,并得到肯定的、愉快的情绪体验。因此,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使学生顺利地按要求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我们认为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就是要通过有效的培养和训练,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克服不良的习惯,这是养成教育的基本内涵和主要任务。因此,我们设想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采取合理的措施、方法和手段来抑制、矫正、消除学生坏的习惯,训练、强化、巩固好的习惯。将会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卫生习惯,也将会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学习水平,同时还会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从而必将会提高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施良方,学习论—学习心理学的理论与原理[J].人民出版社,1994年8月版第5页

  [2](美)莫里斯L比格著,学习的基本理论与教学实践[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3月版,第112页

  [3]刘润清论大学英语教学(OnEnglishLanguageTeaching)[M].1999年6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waiwenxuelw/3270.html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浅谈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学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