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微电子应用论文

微电子技术的应用分析

发布时间:2011-03-14 09:29:16更新时间:2023-07-01 11:48:58 1

  作者:吴天皓

  摘要:微电子技术对于现代社会的影响十分深远,与传统电子技术相比,微电子技术有着突出的优势。本文主要针对微电子技术的应用展开分析。

  关键词:微电子技术;应用;分析

  从我国社会逐步进入电子时代之后,微电子技术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其影响便随处可见。从技术的基本层面上来看,微电子技术是建立在集成电路所形成的半导体之上的一种现代化的电子技术,相较于传统的电子技术来说,拥有非常明显的优势,譬如说拥有更高效的工作效率,体积、重量都更加细微化,而这些独特的特点也正迎合了信息时代的发展需求,因此微电子技术的出现无疑推动了整个人类社会的长足发展。

  1微电子技术的应用

  从应用的角度上来说,在现代社会,微电子技术的应用用已经构成了现代人的基本生活这样的方式来形容是一点都不为过的。美国是当今世界公认的科技大国,在美国平均每年都会有相当于4000多亿人的工作量由计算机代替完成,而在日本虽然国土面积不大,但是日本也是国际上比较认可的电子化国家。在日本平均每个家庭都会拥有超过100个芯片,即便是在我们国家,储蓄卡、信用卡、门禁卡、电视、手机等等这些日常生活能够看到的电子设备实际上都已经应用了大量的微电子技术。也就是说微电子技术已经明显的构成了人们的基础生活。而除了生活化以外,微电子技术的应用还包括各个行业,譬如传统的汽车工业、印刷工业等等,而除了工业之外,在商业上也因为微电子技术支持下的计算机而对传统的账册管理等方面产生了长远的影响和推动。医疗卫生、能源、交通等等,可以预想,在未来的社会中,微电子技术将会在社会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甚至成为未来地球与宇宙外界相关联的媒介也并非是不可能的。

  2我国微电子技术的应用现状

  其实就目前我国的微电子技术现状来说,虽然起步较晚,但是相较于国际微电子技术的发展来说,我国的微电子技术的差距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大。当然这也要归功于我国微电子技术研究人员的辛勤努力以及国家相关部门对于微电子技术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在我国相关国家政策的权利支持下,我国微电子技术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我国在超深亚微米的集成技术研究方面已经逐渐与国际接轨,尽管目前还不能提出赶超的目标,但是已经基本实现持平。其次是在集成电路的设计方面,我国集成电路设计的水平和质量、规模都在不断的提高,甚至许多我国自主设计的新品产品已经普遍获得国际认可。譬如数字电视、3G、4G手机、CPU等领域。从以往的发展历史上来看,我国最初在这些方面往往都是需要依靠国外先进技术的支持,但是现在越来越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芯片研发、设计等都取得了非常明显的突破,我国也逐渐在走上一条高端的自主化的微电子技术发展的道路。不过当我们看到我国微电子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的同时也不得不承认的是我国的微电子技术发展毕竟起步较晚,在短时间内想实现赶超国际这样的梦想并不现实,所以对于我国的微电子技术发展来说,未来的发展之路仍然长远,我们仍然需要不断的引进国际相对先进的微电子技术来学习、弥补我们自身在微电子技术发展方面的短板和缺陷。除此之外我们也仍然需要培养更多具有专业素养的、创新谨慎的微电子技术人才来为我国的微电子技术发展事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只有开放政策,加大力度培养本土人才,我国的微电子技术才会有未来可言。

  从微电子技术的发展趋势上来看,由于21世纪已经逐步进入到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传统的3G技术也开始升级成为3T时代,微电子技术让计算机处理功能更加强大,以硅基CMOS电路为核心的微电子技术工艺也体现出了多种发展趋势。包括器件的进一步“微小化”,对于微电子技术来说,“微”是其最本质的特点,所以未来的微电子技术必然还会进一步实现“微化”。目前许多发达国家已经在逐渐朝向纳米级技术进发,甚至可以预见未来的微电子技术会突破纳米级。除了微电子技术自身的微化和发展之外,未来的微电子技术发展还必然会与其他学科之间形成呼应,以其他学科来推动微电子技术的自身发展,譬如MEMS,也就是微机电系统技术,这种由微电子技术和机械、材料等多种学科融合而诞生的产物对于当代社会的发展来说也是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的。

  3结语

  人类社会进入全新的世纪,微电子技术的现状是值得我们兴奋的,其未来的发展趋势也是能够让我们看到未来人类生活的新方向的,但是在发展的途中我们仍要谨小慎微,不断的培养更多的人才投入到微电子技术领域,中国只有拥有更多本土人才才能够真正的在微电子技术领域实现自我突破,甚至赶超国际化水平。

  参考文献:

  [1]文武.探究自动化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设计中的应用[J].住宅与房地产.2016(15)

  [2]王宪磊,孙少杰,梁丽秀.以电子设计竞赛为导向的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6(03)

  [3]张晓东,印月,周群.电子技术实验箱设计思路新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6(02)

  [4]齐孟阳,薛超,贾宏吉.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J].住宅与房地产.2016(12)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weidianziyingyonglw/71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