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文化产业论文

博士论文发表开放式自主创新与实施战略探析

发布时间:2014-09-23 13:49:55更新时间:2014-09-23 13:50:33 1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新世纪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科研是自主创新的源头,也是产业创新的发动机和动力源泉。科技突破,不仅仅指科技发明、发现,它的内涵扩展到一切用于生产的科研成果。

  摘要:基于自主创新与开放式创新理念并存现状,提出既非“封闭的自我创新”也非“开放的全面引进”的开放式自主创新,既自主创新主体培育和能力提高,又开放式创新吸收和整合外部的创新资源。与之提出既要加强国家计划的产学研结合单核策略,又要探索市场引导的科研产业双核策略。

  关键词:博士论文发表,自主创新,开放式创新,产学研结合单核模式,科研产业双核模式

  实现自主创新战略的重要途径是大力倡导产学研合作,在学术、人才和实践上为创新战略提供保障。然而,当我国在强调“自主创新”之际,跨国公司已经开始“开放式创新”战略,这成为国际产业创新的趋势,我们必须有充分的认识和应对。国际领先的大公司为加强实用技术的研发,践行“开放式创新”,实行到广泛的企业合作创新,甚至干脆不设立研究院,例如乔布斯1997年重返Apple后就取消苹果的科研实验室,CISCO、EMC、Google和Facebook都没有科研实验室,宝洁、IBM、英特尔都从研发中分离出来,专注研发成果转化。在全球化的环境下,重大创新仅凭一个企业很难完成,必须进行开放式合作创新,使科研机构与产业机构独立发展又紧密合作。其理念是承认科研和产业创新是分离的,科研和产业不是一体而是分开的两个体系,分别按照各自规律运转,强调科研与产业创新不是“一元”而是“二元”的科研与产业双核模式,这也是开放式创新存在的重要条件。国际领先大公司之所以能脱身研发而专注于成果转化,正是得益于开放式创新下完善的科研与产业双核模式以及成熟的科研与产业对接的交易市场。因此,创新发展必须厘清自主创新与开放式创新两者之间的关系,建立相应的产学研一体化和科研与产业双核创新途径,为我国实施开放式自主创新,应对全球开放式创新的挑战,提供坚实的支撑体系。

  一、自主与开放式创新辨析

  (一)开放式创新是创新发展的新阶段

  所谓自主创新,它的核心是自主知识产权,包括核心技术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自主创新成果(技术、产品、品牌等)。自主创新的过程,是完全依靠自我力量进行的独立的自主研发活动,丢弃了模仿和借鉴,摆脱了技术引进和技术依赖,其核心技术完全来源于内部的技术突破”[1]。它的动力来源于创新意识和创新驱动,并以此为主导进行信息、制度、机制、人才、资金等严密的整合和配置,形成一种自觉的创新模式。我国在自主创新上面临的主要问题有[2]:一是惯性技术领域成为自主创新的“瓶颈”;二是中国传统文化对自主创新的“阻滞”(这尤其是一个长期需要重视的问题,文化是创新和创新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三是中国的大多数企业尚未成为技术开发与创新的“主体”;四是缺乏有效支撑自主创新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五是自主创新环境的构成链条“不完善”。

  当我们还在积极倡导自主创新,世界创新发展已进入“开放式”阶段。“开放式创新”本世纪初才出现概念性理念,由哈佛大学教授切萨布鲁夫在《斯隆管理评论》上首次提出并在其2003年出版的《开放式创新》专门论述,短短的10年时间,已经成为创新发展的主流意识和主流模式。世界经济文化的开放合作态势,经济全球化以及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为开放式创新提供了条件和基础,使得创新发展由自主创新迈向更高的阶段和层次,能够在地区、国家、区域甚至世界范围内,对创新要素和创新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让他山之石为我所用,为创新发展创造了更广阔的空间和路径。更重要的是,这种开放式的创新合作模式,使得创新的方向和结果更明确更有效,更有利于创新成果实现商品化、市场化和利益最大化,从而规避和走出创新困境――即自主创新导致的封闭式创新,创新成果难以商品化、市场化,无法形成利润和创新激励,最终走入创新困境,使创新终结或停滞。[3]

  开放式创新,不仅使创新发展迈向更高阶段,更促进高等教育、学术、科研质量、知识结构、创新人才结构的革新、调整和提高,营造一个新的创新时代。其结果是,社会创新意识更强,人力资源流动性加快,企业创新竞争更激烈,新技术、新产品更快面向市场,创新成果更好地服务国家、服务社会,创新成果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新的创新模式不仅驱动创新发展,更驱动企业创新、商业创新、经济创新、科技创新、教育创新、文化创新、社会管理创新甚至政治议程创新,更有力地推动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4]国际知名的跨国公司,无一不在践行开放式创新并得益于开放式创新,如“IBM公司的特许经营和开放源代码,他的创新大讨论和筛选新商业计划;宝洁公司的全球创新网络和推倒实验室“柏林墙”,从“研发”转向“联发”;英特尔公司――开放的探索性研究;飞利浦公司――协作投资和研发;思科公司――并购实现整合;等等,开放式创新造就了新的企业发展模式。 [5]

  综上所述,自主创新和开放创新并非对立和相互排斥的,而是创新发展的主体、目的、期望、方式、途径和阶段不同(见表1)。

  (二)走向开放式自主创新

  全球一体化浪潮下,开放式创新与自主创新应有机结合。自主创新主要有三种模式,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当自主创新和开放式创新有机结合,就有了第四种创新模式――开放合作创新[6],并成为自主创新战略的核心。[7]

  自主创新和开放式创新两者的有机结合,开启了一个全新的创新格局。第一,创新主体从一元变成多元,在新的创新模式下,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政府、商业机构、客户、消费者、专利拥有人等,甚至一些过去被忽视的资源,都成为创新主体的一个环节,成为创新取向的利益相关者,共同构成一个利益与共、多主体参与的创新活动。第二,打破创新主体之间的堡垒和封锁,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形成开放、合作、双赢、多赢的创新联动机制。第三,使得创新得以通过合作从外部实现,突破了自主创新的局限和制约,提高了创新的实效,拓宽了创新的渠道。第四,新的创新模式使知识产权管理上升到更重要的地位,容不得丝毫的忽视。[8]   形成新的开放式创新模式,其中开放、合作、联动是关键,并要形成与之匹配的人才机制、融资机制、合作机制、科研机制、教育机制和文化意识,为开放式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机制保障和文化保障。创意型自主创新是要建立稳定和吸引优秀人才的机制。

  二、开放式与自主式两种创新策略并举

  开放式自主创新是科研与产业结合的高级阶段,相对于传统的科研转化模式,它需要更成熟有效的技术转化市场环境。与之相应的,既要巩固完善传统的产学研单核模式,又要采取有利于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高效机制――科研产业双核模式。

  (一)产学研结合单核模式

  产学研合作创新是创新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它是以企业为主,企业、大学、科研单位及政府的相关部门相结合,共同追求创新发展目标。自20 世纪 90 年代起,我国在借鉴世界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促进产学研一体化,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产学研合作的形式主要有,技术转让、委托研究、联合研发、科研和调研基地建设、科研战略联盟、共建研发实体等,以上各种形式既无可比性,也无孰优孰劣,采用何种方式,主要取决于合作者的体制关系、利益关系和自身条件。产学研的结合,对于整合创新资源、提升科研能力、解决技术障碍、促进成果转化、推动产业化发展,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对新兴产业的引导和支持,尤为重要。但是,目前我国的产学研结合,更多的是靠政府和部门为主导,没有合作主体的强烈自觉意识、共同的利益追求和激励机制,使得这种结合既有机制上的优势,又有机制上的先天缺陷和制约,难以形成有效的创新体系和高端的创新成果。[9]

  这其中最大的问题是,由于缺乏有效的沟通、互动、分享、协作和团队精神,使得这种结合有形无神,实质上还是分散式的各行其是,导致一些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科研方向、科研成果与市场和社会的创新需求无法衔接,甚至完全偏离;使得一些有价值的技术创新被搁置、冷落,阻碍了创新的发展;还有利益分配机制的不健全,使得合作方很难达成一致,结果合作创新被扼杀在摇篮里;评价体系的落后,重学术、 轻市场、轻技术的导向,也使得一些科研项目和学术研究走入象牙塔,闭门造车,不能与市场需求有效结合,造成无效创新。产学研一体化将科技成果和产业经济连在一起在特定的阶段有其重要意义。产学研一体化提高科技支撑和研发能力,产学研一体化加快成果转化,为科研制定方向,产学研相结合是纽带和桥梁,在技术创新过程的上游和中游有明显的优势,在很多产业很多领域依然需要继续加强。[10]

  (二)科研与产业双核模式

  伴随着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及企业间竞争加剧、创新成本加大以及创新本身存在不确定性和风险性,产学研一体并非就能使科研有效转化,很多时候,科研与管理的无效与浪费,沟通与合作的滞后,研发与需求的脱节,等等,一些机制上的弊端更加凸显。当产学研合作研发一元模式发展升级为科研与产业结合的双核模式,此时科研与产业创新是 “二元”、“多元”的,而不再是“一元”的,认识到科研和产业既是创新体系中的联合体,同时又是分离的,分属不同的两个体系,并按照各自规律运转,基于这样的认识,才能形成有效的开放式创新合作,在共同的创新追求中各尽其能、各尽其责。

  科研与产业创新双核模式的优势在于:(1)提高效率。合作的目的是为了获取互补资源,共享所需的资源,转让自身的闲置资源,避免重复建设,避免浪费,使科研与产业创新的投入和配置更合理。科研和产业化,大学和企业各自运行,通过市场化运作,理顺体制和机制,打通协作和沟通障碍,提高成效和转化率等。同时,改变传统的科研成果运作模式,进行产业化、市场化、标准化、规范化操作,更有利于成果的转化和推广,介绍交易成本和烦琐环节,使得分工更专业,配置更合理,把风险降至最低。(2)降低风险。创新风险来自于新技术新成果是否有相应的新模式配套衔接,创新成果是否符合自己的创新预期,正是这种不确定性带来了创新风险。而开放式创新带来的社会资源广泛参与和分担,分摊了创新的风险,科研与产业的分离,又进一步释放了创新的风险和新技术应用的风险,从而使创新避免了先驱和先烈结局。(3)分工明确。大学是科研成果和知识产权的摇篮,是科技创新战略实施的源头,也是人才的高地。但是,大学普遍存在着重基础理论轻应用研究的倾向,使得教学、科研很多时候与社会和市场需求脱节。在新的开放式创新模式下,必须做到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并以此推动学术和科研创新,打造符合开放式创新所需的人才队伍。(4)促进合作。两个体系既使科研和产业明权、确权、限权,也有助于机制的顺畅和考核,防止了合作方的挪位、越位、缺位,也防止了人力的断层和断档。将科研与产业创新这两个连体婴儿分离,使双方都获得解放和成长空间,从而能进行更有效的结合,团队合作、精诚合作,形成产业创新良性有序的开放互动局面。(5)提升竞争力。开放式创新,使企业之间的关系不再是纯粹的竞争关系,而是在竞争中有合作,变成新的竞争态势,即技术合作基础上成果转化后市场领域的竞争。双方在一定范围内实现了资源共享和共赢,有助于凸显问题,有助于区别对待,有助于解决核心问题。(6)放大加强机制。产学研是小生产方式下的、自给自足的封闭化研究,对一个项目来说更经济有效,但对一个区域、一个国家来说,这种科研方式未必有效,一些弊端使科研能力难以持续。而开放式创新则具有更大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使创新高效有序,使科研做大、做专、做强。

  三、我国开放式自主创新的策略

  当前我国存在创新能力不足和创新能力良莠不齐的状况,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实行自主创新和开放式创新两种路径并举的创新策略,既要有国家层面的宏观创新战略布局,倡导创新、激励创新,又鼓励各个层面、多元创新主体的存在和发展;既要遵循科研规律、市场规律,又要有前瞻性、先导性和探索性的创新战略眼光;既要着力引导扶持应用研究,又要继续大力支持基础研究;既重视高校、科研机构在创新中的核心地位,也要认识到产业在创新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走出创新困境,加快创新发展,提高创新能力,实现科研与生产、创新与产业的“无缝”对接、紧密结合,使创新之源不尽活水滚滚来。   解决了宏观的认识问题,还要解决微观上的操作问题:一是实现从计划经济时代的产学研一元模式向市场化、全球化的科研产业二元模式升级。特别是要解决创新过程中的分工、合作、配置、测评、激励、目标与现实、成果与转化的问题,解决创新过程中存在的体制和机制障碍,摒弃创新中的短视行为和急功近利,更重要的,是要充分认识、高度重视企业、产业、市场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和重要作用,使创新良性发展、有序进行,真正形成团队合作。”[11]。全球化背景下,在中国的主导产业中,一些大企业已经具备了研发能力,并逐渐成为人才高地,但是这种创新能力往往被忽视,目前的产学研一体化也无法满足企业的创新需要,结果产生一个创新困局,既不利于科研,也不利于企业,使产学研合作创新停留在浅层而无法深入。以新的创新模式为驱动,可以更好地进行分工、配置,更好地各负其责,针对高校以基础研究和长线应用研究为重,走在科研的高端和前沿,做创新的探索者和先驱者,企业也在开放的创新体系中,做好成果的转化和产品的市场化,以创新和新科技推动企业发展,以最新的创新成果服务社会,并为创新提供不竭的动力,使创新发展不断迈向新的阶段。[12]

  二是实现增加研发投入向转变研发投入的结构转型。目前我国研发投入仍然是国家投入为主体,这种投入保障了科研经费,但无法保证科研的有效性和科研能力的真正提高,由于体制机制上的问题,甚至导致学术不端和学术腐败;此外,科研的评价和考核体系也存在严重缺陷,无法界定和评定出真正的创新成果,大量的伪成果、假成果滥竽充数,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发布成果最多的国家,而创新却令人堪忧。因此,在强调增加投入科研经费的同时,也要转变研发投入结构,形成投入的多元结构,使得政府、社会、企业共同为科研和创新提供经费的支持。国家投入应以基础研究和战略性、前瞻性研究为主,那些市场化短平快的项目则由企业来投入,要有相应的信息平台和政策、制度保障投入的准确、有效。与之对应的,还要建立以创新为核心、以创新为标准的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和机制,真正发挥激励创新、为创新保驾护航的积极作用。[13]

  三是实现追求优秀科研成果向有效整合转型。由于只重科研、重科研成果,偏重对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追求,而忽视了成果的转化和与市场的对接,使得成果无法产品化、市场化,使得创新无法为社会经济发展作贡献,完全背离了创新的目的和意义。在发达国家,很多大企业都承载了国家重大创新战略,比如日本的三菱重工、富士重工、川崎重工等,都承担国家核心军事研发,而且具有高度的成果转化能力,可以迅速地推出产品满足国家和军事需要;美国的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波音公司、通用公司,也同样如此。因此,既要重科研重成果,更要重成果的转化,让创新成果带来产业效益、社会贡献,让产业、市场充分吸收、推广,这样的创新才是有效创新,这样的成果才是有效成果。这就要求在加强科研能力的同时,也要加强转化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使得创新不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四是实现科研市场化和开放式创新企业群培育。实现创新成果与产业运用市场有效衔接、有效配置,使创新良性循环,始终保持蓬勃的生机和强劲势头。要做到这点,既要倡导、激活、培养多元的创新主体,同时,要激发各创新主体和创新中的每一个环节,充分发挥积极的主体作用。其中,科研与产业的结合是难点,需要政府的政策保障和激励机制。更重要的是,政府要发挥好战略布局、宏观调控、资金扶持、政策保障、搭建平台、激励创新等引领、组织和推动作用,以创新为目标,重新审视我国的文化、教育、科技和产业政策,推动文化、教育、科技体制改革,在全社会引领、倡导创新精神和创新追求,培养强烈的创新文化氛围,对创新予以不遗余力的支持,坚决摒弃破坏创新的短视和漠视行为,更加严厉地实施知识产权保护和打击侵犯知识产权行为,使政府、社会、高校、科研单位、企业、产业、全社会成员都成为创新的活力主体和积极要素,共同打造一个生机勃勃的创新社会。

  五是营造一个推崇创新、鼓励创新的浓厚文化氛围。创新是文明进步的源头所在,是一个国家、民族、社会发展的活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发展、文化领先的重要标尺。中国要通过自身的发展赢得世界的瞩目和尊敬,创新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我们强调文化走出去,能走出去并被接受和赞赏的,一定是先进文化、创新文化,而不是观念陈腐、思想禁锢的落后文化。多年来,我国在知识产权的保护和侵犯知识产权方面的打击不力,为世界上很多国家所诟病,这也是我国社会创新发展滞后的突出表现。长期以来,中国传统的科举制度,当代社会的应试教育制度,政府重经济轻文化的失重发展战略,地方政府违背科学的粗放政绩工程,企业追逐利益不顾长远的畸形发展模式,无法保障创新成果和人才考核的激励机制,社会上强烈的拜金意识和渴望一夜暴富的失衡心态等,这些都成为创新发展的障碍。因此,必须大力倡导创新、鼓励创新、激励创新,从宏观的政策制定,到微观的文化培养,在全社会激发一种强烈的创新需求和文化自觉,使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能促进世界文明进步,中国的创新成果能为人类的进步与发展作贡献,使中国不愧于文明古国、文化大国的称号。中国的企业要想走出国门,也必须认识到我们仅仅靠成为世界工厂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现在的产业发展还停留在洼地效应,要想走出去与发达国家的大企业比肩,必须通过创新,使技术、产品和意识都领先一步。[14]

  参考文献:

  [1]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15.

  [2]程梅珍.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过程中面临问题及路径选择[J],现代财经,2007,27(2):41-43.

  [3]王圆圆.企业创新:从封闭到开放[J].管理学家,2008,(02):48-52.

  [4]明星.中国开放式创新的路径突围[J].中关村,2011,(11):60-61.

  [5]Sari Viskari Marko Torkkeli Pekka Salmi.开放式创新实践者:老牌企业创新的八个案例[J].吴海峰,译.北大商业评论,2008,(03):67-73.

  [6]吴贵生.自主创新战略探讨[J],管理工程学报,2010年增刊,24卷:76.

  [7]罗志荣.解读自主创新战略[J].企业文明,2006,(01):31-33.

  [8]惠志斌.面向自主创新战略的企业知识管理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6,(10):23-25.

  [9]季松磊,朱跃钊,汪霄.产业技术研究院:一种新型的产学研合作组织模式[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9):86.

  [10]孙福全,王伟先,陈宝明.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机制与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30.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wenhuachanyelw/445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