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宪法论文

公民信息权宪法如何保护

发布时间:2018-03-03 14:58:33更新时间:2018-03-03 14:59:29 1

  当下人类社会已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对此可概括为“全球化”“多元化”“信息化”。“全球化”揭示了人们正置身于其中的国际格局背景;“多元化”反映的是主权国家内部的社会结构状态;“信息化”则代表当下人类社会科技文明发展的最新水平,接下来小编简单介绍一篇优秀宪法论文。

江淮法治

  摘要:知识经济是新型经济发展模式。知识经济背景下的新挑战是,既能使信息的社会效益最大化,又能使公民信息权得到有效的宪法保护与法律保护。在现行宪法与法律中尚未确立公民信息权明确定位的情况下,需要思考知识经济与信息、信息权之间的关系,解读公民信息权的宪法意涵,探讨公民信息权的宪法定位及宪法救济途径等相关问题。从宪法学视角进行梳理,阐明学术见解,具有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关键词:知识经济;公民信息权;宪法权利

  一、问题的缘起:知识经济与公民信息权

  发端于18世纪60年代的工业革命标志着人类进入了工业化时代,a在21世纪随即而来的信息化浪潮驱动下,人类社会转型进入后工业化阶段,提示人们传统工业经济已经进阶到知识经济新阶段。何谓知识经济?知识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一般指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以创新为源泉,以科学技术产业为载体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知识经济这一概念最早是在1996年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b正式提出,它被描述为一种与自然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式,并正在逐渐成为21世纪的主流经济形式。c而个人信息权正是在知识经济背景下所萌生的,因“信息化”促成人们传统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凸显出个人信息权的实践价值,并越来越受到普遍深切地关注。故在对公民信息权进行深入研讨之前,很有必要对知识经济进行认知与考察。知识经济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知识经济的核心是“信息化”。知识经济以网络、信息为基础。知识之所以能够创造财富,与网络、信息不可分离。网络是一个信息共享平台,大量的信息被分享到网络上,供有需要者有偿或无偿获取。一方面,网络与信息的存在使得个体能够便捷地获取各类信息,进而被使用者转化成知识。另一方面,转化后的知识能够更迅速、更广泛地被传播,从而衍生出经济价值与实际利益。第二,知识经济的背景是“全球化”。网络的发展使得全球化从可能变成现实。民族国家的物理疆界被突破被淡化,“地球村”的概念不再是幻想。全球化在某种程度上其实就是网络化。地理空间距离已经不是各国经济文化与社会交流的障碍,不同国家和地区甚至不同星球之间都可以通过网络信息进行联系。知识经济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共享机制,使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与合作越来越方便,各种联系与交流更加高效。第三,知识经济的目标是可持续发展。与传统工业经济以稀缺自然资源为主要依托不同,知识经济以信息产业和高科技产业为产业支柱,以智力资源和高科技人才为基础。知识经济可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可以尽量避免传统工业导致环境污染问题、自然资源消耗殆尽的困境。而且知识和信息可以循环利用,并在使用中源源不断地产生新的知识,完成知识经济的不断增殖,从而帮助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结果,获得效益最大化的结果。简而言之,知识经济可以高度概括为:以“数字化”为核心的网络——信息模式。显而易见,信息是知识经济的基础、核心与源泉。知识经济背景下,信息无疑是重要的。那么,什么是信息?所谓信息,泛指人类社会传播的一切内容。人们通过获得、识别自然界和社会的不同信息来区别不同事物,得以认知与改造世界。在一切通讯和控制系统中,信息是一种普遍联系的形式。知识经济中的信息,是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是知识与信息的有机结合,是知识性信息的生产、传播和应用,同时也是信息的知识性转换。信息转化成为知识,信息是知识经济启动和有效运行的不竭动力与源泉,没有足够的信息作基础,经济价值就无从谈起。因此,在知识经济背景下,信息产业就成为知识经济的支柱,网络则成为知识经济时代信息与知识相互转化的重要**。在知识经济模式中,信息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本文所论及的公民信息权概念是指公民作为个体所享有的获取各类信息与个人信息受到保护的权利,意指广义的信息内涵。伴随着信息的搜集、使用与管理过程,人们沉浸于各类信息的分享,也因此衍生出极其复杂的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已然涉及“群己权界”(严复语)的法理基础。公民信息权的宪法学定位问题就此浮现,并进入人们的视野,需要进行专业理论研讨以期得到足够的学理支撑。

  二、宪法文本中知识经济规范的结构分析

  (一)代表性国家以人权条款、知识产权条款与市场经济条款构成宪法规范基础

  从世界范围看,尽管各国并没有专门设计针对知识经济的具体规范,但仍有一些与这一主题相关的基本原则与具体规则,为知识经济的开启与迅速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并提供制度保障。宪法文本中知识经济的规范结构可概括为:人权条款+知识产权保护条款+市场机制条款。第一,在宪法规范结构中体现为“人权条款”。知识经济之所以能够得到快速发展,首先得益于宪法中的“人权条款”。人类社会的一切政治法律制度的设计都是因人而生、为人服务的。从基本人权的视角看,当个体的低层次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们便会产生向更高层次发展和努力的欲求。a人作为高级动物,是生产力诸要素中的最活跃因素,拥有潜在的创新能力和主观能动性,因此,能否激发人的潜能与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知识经济的发展水平。对此,各国宪法文本中注重公民人身权、财产权等基本人权的保护,对知识经济的到来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第二,在宪法规范结构有“知识产权保护条款”。从宪法到部门法注重保护发明创造,激发创新精神。特别以宪法——“高级法”的名义,昭示激发人类潜能与保护创新精神的基本立场与原则。产品创新带来的产业进步不仅改变国际经济格局,使各国的比较优势此消彼长。同时使本国国民经济的面貌日新月异,也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正是在不间断创新的伴随下进行的,以便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合理期待,实现追求幸福的权利。以美国为例,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的资料,自19世纪末期以来,差不多每隔20年,美国就会有一种新产业跃升为国民经济的龙头,成为带动整个国家经济前进的发动机。如1880年的纺织工业,1900年的机械制造业,1920年的铁路机车制造业,1940年的汽车业,1960年的飞机制造业,1980-1990年的信息业等等。这些成就的取得,与美国宪法注重对智力成果的严格保护和创新激励机制息息相关。b第三,宪法规范结构中明确“市场经济体制条款”。发达国家作为先发国家,其文明与进步是在满足了一系列基础条件的前提下实现的。这主要归功于观念与体制的创新和突破,比如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阐述了宗教改革在观念上的进步意义,即人们对财富的追求与积累是正当的,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对“理性经济人”的肯定则与之相呼应。c这些都为人们在市场经济体制之下追求财富,奠定了道德伦理意义上的正当性。借助于市场经济体制,人们通过自由竞争,在促进国家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调动了个体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先发国家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开启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新历程,并为更多的国家所效仿。d概括而言,市场经济所提倡的自由竞争是驱动人类创新与保持活力的源泉,宪法规范与法律规范所确立的“公平竞争”规则,则保证市场经济体制运行的有效性。

  (二)中国知识经济模式从规范到事实的初步实践

  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中国宪法文本中的相关规范也扩及知识经济范畴。第一,保护并鼓励发明创造条款。现行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国家对于从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和其他文化事业的公民的有益于人民的创造性工作,给以鼓励和帮助。a知识经济模式的核心是创新和活力,智力因素、人工智能产品的研发与应用的后发优势不可估量。因此,需要宪法充分发挥保护智力成果的独特功能和作用。第二,通信自由与通讯秘密保护条款。中国现行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护。除因国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检察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通信进行检查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b该条款对于公民通信自由与通信秘密保护的规定,除了保护公民传统的信件、电话、短信以外,必然扩展到网络平台上发布的各类信息。第三,人格权条款。现行宪法规定: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c宪法中的人格权作为“一束权利”(abundleofrights),d衍生出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与隐私权。在知识经济背景下,隐私权的保护范围不仅涉及个体的身体、住宅,以及信件等传统内容,也应涵盖虚拟世界里的信息。而且后者在当下,甚至在可预见的未来,都会对人们的现实生活产生重大影响。同时,虚拟世界中的信息不仅产生正向意义上的经济效益,使人们获得更多的机会和利益。也会带来反向社会效果,包括利用网络等虚拟平台进行诽谤、侮辱,发布谣言、传播不良信息、泄露公民个人信息等,其对个体的危害后果已经远远超出传统方式。此外,通过宪法修正案补充确立了“人权条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款”,与前述现行宪法条文呼应,构成现阶段保护公民信息权的宪法规范结构。但是,规制与保护公民信息权的司法实践还处于初级阶段,在由宪法到专门性法律规范体系尚未成型的前提下,尤其需要借助于司法实践,通过典型个案的示范作用,厘清公民信息权的宪法定位,开发有效的宪法保护与法律保护途径,促进规范结构的完善。毋庸置疑,知识经济背景下,网络、信息成为国家、社会与个人各方都高度利用与关注的对象。公民信息权的宪法保护是大势所趋,不容回避。越早规范,越会对国家、社会与个人产生积极地社会效应,同时也会在经济效益上有更好地回报。

  阅读期刊:江淮法治

  《江淮法治》(半月刊)是由安徽省人大常委会主办的法制刊物。《江淮法治》适应形势任务需要,积极推进机关基础建设。健全了机关办事机构,改善了干部结构;建立了新一届政协之友、政协书画院和文史工作者联谊会;在全市率先建立了政协网站和政协局域网,实现了文件网上传输;编印了委员联系手册,方便了委员之间的联系;设立了政协委员网上信箱,为委员议政建言、反映社情民意开辟了方便快捷的渠道;进一步加强了与各新闻媒体的联系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xianfalw/659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