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小学教育论文

教育研究期刊给阅读教学插上丰满的翅膀

发布时间:2016-04-16 11:57:52更新时间:2016-04-16 11:59:28 1

  在语文新课改的大背景下,语文教学越来越注重知识性,人文性,自主性。学生从语文课堂中所获得的收益最大程度来源于对课文的感悟与理解。文章是一篇教育研究期刊投稿的论文范文,主要论述了给阅读教学插上丰满的翅膀。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我们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重要性。这种体会在语文教学中有更深层地体现,因为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和理解能力。然而如何来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与理解能力一直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难题,我认为要获得这两种能力所依靠的就是学生在阅读中的体验和感知,因而阅读的“读”自然成为了主要的手段。通过高质量的阅读,不仅能加强学生自主的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其感悟能力。

  关键词:“读”重要性,有效教学,阅读氛围,阅读方式,阅读目的

  在语文课堂中高效的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阅读潜能成为了我们一线教师追求的目标。然而在在近几年的教学实际中,我更深刻的感受到学生日渐丢失的阅读习惯,日渐减弱的阅读能力对语文教学带来的巨大损失。

  我曾在衢州举行的“柯城 橘之秋”浙沪苏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中听取小学低段和高段语文课堂的课,诧异地发现,小学低段和高段课堂的反应截然不同。低段课堂书声琅琅,孩子思维活跃,反应敏捷,能迅速把握课文内容,见解独特;高段课堂鸦雀无声,只见老师苦苦引导,学生们却反应了了。为何会出现这样匪夷所思的现象呢?在评课活动中,老师们的分析周全细致,如各年龄段孩子表现不同,低学段的孩子天真活泼,极易被新鲜的事物所吸引,他们有着丰富的感情和表情,更有着强烈的表现欲望;高年段学生更为沉稳厚重,更偏向于思辨能力等等。这些固然有理,但我个人认为这与课堂结构有着重要关系。似乎我们的高段课堂给予学生自主阅读的环节有所薄弱,学生失去了直接、完整地感受课文言语形式的机会,在学生还没完全读明白、琢磨透就提问,就让他说,让他发表意见。结果,说的只能是浮于表面。而且课堂中朗读形式单一,学生缺乏朗读的兴趣,使得在课堂中安排的朗读环节常常成为走过场的形式而已。另外,这与学生日渐形成的习惯有关,因为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确实缺少“读”的训练,我们的早自习也渐渐地退去了它们应有的功能。学生阅读能力的减退还可从学生平常的书面练习中体会,很多学生在书面练习中常常连题目要求也没读就动笔了,短文还没读明白就开始回答问题了,结果,很多都是“答不对题”,错误率相当高。虽然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阅读提出了很多要求,制定了较高的目标,然而我们实行的却极少。

  其实,阅读的重要性前人早已反复阐述,如“始于诵经,终乎读礼”,“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都是先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经验。我们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渐能驾驭文字。”

  而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主张的“三本五重教学法”("五重":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他主张的“语文教学就是要以学生诵读原文的练习为主线,就是通过多种方式联系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去领悟课文的内涵”,就更强调了学生“读”的功效。以“读”为中心,将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串联而成,使得我们的语文教学能“读中有悟”,形成一种新型的阅读教学方式

  在学习过程中,我也特意会去看一些名师的录像课,去体会阅读教学的魅力。记得那是著名语文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的一堂课――《林冲棒打洪教头》。窦桂梅老师向我们准确清晰地传递了她的理念:她认为学习语言的正确途径是指导学生对语言材料的直接感受、领悟、积累和运用。通过有效地语感训练,如教师范读,学生范读,学生自由朗读,学生集体朗读等环节,让教师用朗读这个载体,引领学生解读文本。整堂课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朗读人物的外貌,朗读人物的语言,朗读人物的动作,把教师的梳理、引领、点拨、深化等等都巧妙地融合其中。通过再次的朗读、体会、发现,学生感悟到了人物的多面性,更懂得了解读文本要多朗读,才会在朗读中发现与别人不一样的东西,才会有更多的体会和独特的发现与收获。学生就在老师引领下,逐步提升自己对文本深层次的理解,最后感悟到了老师在这堂课中要教给大家的阅读理念:朗读就是理解,朗读就是发现。语文课堂真是“读”领风骚啊! 我们看到了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踊跃参与的激情,以及充满智慧的感知与理解能力……是的,这堂课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同时也留下了无尽的反思。

  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如何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在不断向各位前辈的学习中,我不断地分析、思考与实验,进而丰富课堂中“读”的艺术,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一、为“读”营造诗意的氛围

  在课堂阅读中,不妨营造诗意的阅读氛围,使得文章的理解感悟更水到渠成。著名的教育家叶老提出: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做一种享受,而不看做一种负担。抱着这种享受的态度是最容易得益的途径。

  小学语文课本不乏经典的作品,根据不同的课型,营造恰当的阅读气氛非常重要。如有一次在听刘老师教学《颐和园》这篇说明文时,别具一格的选用古典悠扬的古筝乐作为该文的朗读背景,将颐和园“一幅画”的效果娓娓道来,悠扬的音乐绕过颐和园,将满篇的清香带给了孩子们,孩子们立马对这个美丽的皇家园林有了很多兴趣,使得这一篇枯燥的说明文更受学生的青睐,学生反应积极,对颐和园中的画意一一列举,而她再配以颐和园精彩的摄影作品,同学如临其境,很是享受。因此,在课堂中也留出这样一段时间由学生自主有感情朗读,然后由各组推荐学生上来进行段落篇章的范读。待得下课时,孩子们还是回味无穷,他们还提议在背诵该文时再播放上这样的音乐。

  又如蒋老师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时,她根据不同语段的特点,根据语言的表达特点,分别设计了不同形式的读,在读中与作者产生共鸣,让文字留在脑际。比如,学习第四自然段,“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一段,由于作者抓住了三个特写镜头进行正面的描写,她设计了师生对读,教师读“路况”部分,学生读“船夫”部分。由于分句对读,教师的语气本身就对学生的情绪有感染,再加之,不断地与个别学生的对读,课堂上读得有滋有味、情趣盎然。再比如,课文第六自然段是“动静结合”的表达。她设计让学生为这段话配乐,学生喜欢进行有创意的学习活动。果然,对于“夜晚的威尼斯”一部分,学生很有感受,有的学生说,要给这段文字配上《摇篮曲》呢!由于有了对基调的把握,学生很容易入境,再配上一段萨克斯的乐曲,并将文字改为诗行,这“情趣”不言而喻。之后,一动一静的节奏感就会通过朗读表达出来了。   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摒弃原有的严肃、庄严、古板,把课堂的自主、轻松、激情还给学生,通过阅读能让同学们徜徉于优美的文辞之间,感动于深厚的意蕴之中,获得真正的美的享受。而现在多媒体教学的盛行,为我们语文情景教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我们也可以恰当地通过电教媒体、挂图等教学手段来营造课堂的诗意,激发学生的趣味,使得阅读更水到渠成。

  二、丰富“读”的方式,把握“读”的技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根据教学实际,采用多种形式的阅读方式能更加起到提高学习效果的作用。

  在不同的课堂环节中,我们采用不同的阅读方式。在对课文整体感知时的默读抑或自由朗读,对细节分析时的细读、精读、分角色朗读、对比阅读,也可组织比赛,添加表演,使得读丰富多彩起来,提高同学们对阅读的兴趣。

  在朗读中老师给予一定的朗读指导显得非常必要。教师如果能相应的在重音、停顿、语速、感情基调等方面作一些适当的讲解或提示,读的效果肯定不错。特别是到了学生想读好,而读不出味的时候,教师可适时点拨,或示范朗读,或提出朗读中要注意的问题,这样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得课堂阅读形式更为的多样、新奇。因此,很多老师将课堂中的集体朗读,自由朗读作为课堂理解的主要依托,也可见朗读的重要性。

  与此同时,我们的很多偏爱于朗读的教师常常因害怕默读带来的课堂的冷场,很少肯花时间让学生潜心地去默读课文,常常把默读当成一种形式,如蜻蜓点水,嘎然而止,并没有真正地落实到位。其实,在阅读教学中,默读也很重要,默读是用眼看,用心想,促使学生思维的深化,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感悟语言,融入角色,体会文中的情感。如在整体感知时我就偏向采用这一朗读方法。而不提倡让学生带着问题大声读课文,因为学生在大声朗读的过程中会把大量的注意力分散在“读”上,从而弱化了在“读”中思考的目的,这样静思默想的环境,更增添了课堂的理趣,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在深入体会文章魅力,发掘文章灵魂时的精读能使课堂更为明朗、高效。如之前在教学《临死前的严监生》一文时,我让学生重点朗读严监生临死前的片段,重点抓住对他的神情和动作描写进行细致深入的探索,感受严监生的形象,引导学生抓住严监生临死前伸着两个指头总不得断气的动作、神态描写的句子,入情入境地阅读,边读边在头脑中想象他临死前的样子,并根据他的动作、神态去猜想严监生的内心活动,进而揣摩体会他爱财如命的守财奴形象。是的,读的教学能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起到震撼人心的效果。

  语文课堂阅读的方法的多种多样,明确各种阅读方式的独特魅力,在教学实践中,灵活运用恰当的阅读方式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有的放矢的“读”,培养阅读中的思辨能力
教育研究期刊投稿

  为了避免阅读环节流于形式。在课堂教学活动展开时,每个读的环节都应该有明确的“行为指向”。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说“以读为本,不是一遍一遍地傻读、呆读,也不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读,要一遍有一遍的目的,一遍有一遍的效果”。是的,读全文是为了什么?读某个段落是为了什么?读某个词某个句又是为了什么?教师都必须精心细致地考虑设计。有目的的阅读,能有效读出文章、文段的主要内容,读出文章、文段的写作技巧,读出其中的文章情感,读出作者的思想……

  当然,在设计“读”的目的时需要注意这几方面:阅读问题要有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符合学生实情,让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富有挑战性,那动脑阅读的过程中总能获得很多体会;阅读问题的设计要有梯度性,保证每次读后都有新的收获,新的体会,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进行发掘;阅读问题的设计要有向心性,始终围绕文章中心发问,使学生的每一次朗读都对课文中心加深一次理解。当然,由读通――读出理解――读出感情需要经过多次反馈才能达到。这个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进行适当的点拨和激励,要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尤其是要对后进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否者这样的阅读将是个别学生的良好的自我素质的展示,而其它同学只是充当了忠实的听众而已。

  我们常讲“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的,毋庸置疑,语文阅读是一种个性阅读。“一部作品,它更多地像一部管弦乐谱,在其演奏中不断获得听众新的反响,使其从物质形式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当代的存在。”[4]所以,在我们的课堂阅读中,学生与文章擦出火花,对文章有独到的见解值得称赞。而且。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不失时宜地激起学生的问题意识,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这种质疑、独到的见解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提高阅读能力,而且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课堂阅读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好好的指导,教学。当然提高阅读的水平决非一件易事,还要在以后的阅读教学中不断摸索,不断提高。教学中必须随时加以关注,不断调控,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丰富我们有效课堂中“读“的艺术,才能取得最理想的阅读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喜碧. 浅谈语感教学[J].新课程研究,2009.

  [2] 于永正.于永正教学方法研讨会[J].江苏教育,2010:10.

  [3] 崔 峦.儿童阅读与阅读教学的改革[J].小学语文教学,2011.

  [4] 杨 聪.课标下语文朗读评价初探[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5:3.
  相关期刊简介:《教育研究》杂志是教育部主管、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主办的全国性、综合性教育理论学术刊物,创刊于1979年。创刊30年来,《教育研 究》杂志始终坚持正 确的办刊方向。作为教育理论权威期刊,《教育研究》杂志始终关注教育理论的前沿问题,引领开展重大教育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探讨。权威性高、覆盖面广、信息量 大、实用性强,长期保持中文核心期刊排行榜教育总类第一等多项荣誉,重要的学术地位和广泛的学术影响,因而成为我国历次重大教育改革问题研究的主要平台。 在教育界思想解放中发挥了先导作用。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xiaoxuejiaoyulw/575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