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行政法论文

拾荒者与垃圾非正式分类

发布时间:2011-02-26 10:13:01更新时间:2021-03-02 11:21:40 1

  摘要:该文对照国内外城市生活垃圾收集的不同方式,探讨拾荒者在垃圾分类上的环保作用,为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提供一条省钱、便捷、有效的方法,针对我国实际情况对拾荒者存在的原因和危害进一步分析,就如何正确对待拾荒者的问题加以探讨。

  关键词:拾荒者,垃圾,分类收集,资源

  拾荒者(以拾垃圾为生活来源的人)的非正式垃圾分类是发展中国家垃圾收集的共同特点。拾荒者常是流入城市的农村居民,拾荒行为的根源是贫穷、就业严重不足和垃圾资源回收的市场需要等,在发展中国家,这是社会经济的必然产物。

  目前我国最主要的垃圾分类队伍就是拾荒者,其队伍规模不容忽视。仅在北京,大约就有10万人。这支庞大的队伍如何谋生呢?例如在北京这样的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大城市,一个拾荒者每月大约可以从垃圾里拣回2000元以上。拾荒者把垃圾自觉地分成几大种类,如纸张、玻璃、金属、橡胶、塑料、木材等。与我国不同,发达国家也有拾荒者,但数量没有我国这么庞大,但也存在,发达国家的垃圾分类处理企业化程度较高,个人拾荒者只起到拾遗补缺的作用。而我国的垃圾分类主要靠松散组织的拾荒大军。这两者的区别是垃圾分类的成本。我国由于劳动力便宜,目前自发形成的拾荒者大军在从事垃圾分类时,成本较低。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环境状况又不容乐观,乱扔废弃物的现象和习惯没有根本改变,城乡垃圾的分类和无害化处理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远,还有不少使用或回收价值的物资被当作垃圾填埋处理,既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又严重污染环境,而拾荒者在目前的情况下,恰好填补了这个空白点。其实,废弃物乱丢弃,特别是白色污染是近年来城市管理者和环保部门一直头痛的问题,如果要予以治理,政府势必将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另外,如果这些废弃物没有拾荒者在捡拾,城市居民中可能会有不少人认为将其送废品收购站太麻烦而肆意乱丢。正是拾荒者使居民手中的废弃物变得有了价值,拾荒者方便了人们对废弃物的处理,无意间还促进了人们的环保意识。

  拾荒者在完成将“垃圾”变废为宝,为自己创造财富的同时,也为社会、为国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从事了一般人不愿、不屑从事的第一道工序——捡拾、分类工作,为可再生资源的回收与利用提供了便利。各地都有以再生资源为原材料的工厂(如塑料制品厂、造纸厂等),拾荒者是这些工厂的原料来源,拾荒者在解决自己就业问题的同时,也为他人创造了再就业机会,减轻了国家在再就业问题上的压力,并为国家提供了税收。因此可以说,拾荒者是民间的环境、资源保护工作者,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是社会分工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何谓循环经济?一是从源头上管住,减少三废产生;二是从结果上管好,对废物再利用,变废为宝。前一任务的责任,主要在生产企业;后一任务的责任,在普通民众,人人都有责任为治理三废出力。而从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国民环保意识淡薄,许多人做得并不好,叫“糟蹋有余、治理不足”。相比之下,谁干得好些呢?倒是拾荒者。拾荒与实施循环经济不仅有关系,而且有大关系。据统计,上海全市每年约产生18万吨以上电子垃圾,如果没这批拾荒者的“拾”与“收”,上海环境将会出现何种情况,可想而知。上海每年产生的160万吨废纸中,有82%是由这类人员回收完成的;上海用4万吨铅所制造的各类产品,报废后,其中有80%的废铅是通过他们之手,流向邻近地区再次炼制。这相当于再造了一座储藏颇丰的铅矿。以上几例,已足可见拾荒者是一支具有特殊功能的重要力量。就是一般人做不到的事,他们能做到。

  我国的这种拾荒者大军同时也带来相当大的危害。首先,由于政府管理的缺位,拾荒者的生活难以获得必要的保障,他们工作环境的恶劣状况是人们无法想象的。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事情,为了争抢垃圾,大翻斗的运垃圾车倒下垃圾时,拾荒者争先恐后,结果有人被埋在垃圾里,根本没人发现,最后死掉了。有些拾荒者集中居住在垃圾场周围,为了改善生活,他们用垃圾场里的烂菜皮之类的东西养猪,称为“垃圾猪”。这种猪其实很不卫生,甚至还会导致疾病,但却会悄悄流入市场。其次另一个严重的后果就是偷盗,这也是缺乏管理造成的。城市里经常发生下水道井盖等公共物品被盗的现象,甚至还有电线电缆也被盗,大多都是这些拾荒者干的。许多城市为了防止井盖被盗,采取了一些特殊措施,井盖下面有连接,一般不能轻易拿走。第三缺乏管理的拾荒者大军造成的另一个后果就是假冒伪劣产品。如有一个拾荒者承包了一家高档宾馆的所有垃圾,每月收入8000元以上。在这个收入中,酒瓶是主要的来源之一。一只茅台酒瓶可以卖50元,一只XO酒瓶可以卖100元,买去的人都是做假酒的。电视台报道了一些假冒伪劣产品的问题。比方说南方某地有些奶瓶等婴儿用品,严重违反国家政策,使用的都是回收的废塑料。虽然有明确的政策不允许,但是,对于拾荒大军废塑料的流向,有关部门缺乏必要的管理,就很容易造成商家为了追求低成本而使用废塑料的现象。再如蓬松玩具使用“黑心棉”填充,其原料也来自于拾荒者。我国餐饮业很发达,餐馆的泔水也是拾荒者收集的目标,这些泔水并不是我们想象的拿去喂猪,而是提炼其中的废食用油。按照规定,泔水提炼的废植物油脂,可以用来生产肥皂等产品,但是,有些人就将其漂白后,再次变成食用油。

  许多国家对拾荒者有不同的政策:(1)压制型,认为他们是落后标志,是城市或国家的羞耻,如在印度拾垃圾被认为非法并应被惩罚,而在埃及开罗推小车收垃圾的扎巴林人被禁止白天上街。(2)忽视型,政府任其自生自灭,如在非洲塞内加尔等国。(3)引导型,社会逐渐意识到拾荒行为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意义,变压制忽视态度为积极引导,使其行为合法化,鼓励合作或与之签订收集回收合同。在国内推动垃圾分类的工作中,这应该是一种积极的做法。

  针对我国国情,想吸收拾荒者参加正式工作的尝试是不现实的。对拾荒族的整治,不应该是一味的驱逐打击,让他们从城市生活中消失。这既不科学,也做不到。只要城市有垃圾,就会有拾荒者,旧的赶走了,新的可能接踵而来。整顿治理的应该是拾荒者无序的捡拾行为,而非人身。通过整治,引导拾荒族规范有序作业,是实现标本兼治的途径。要对发挥拾荒者作用必要的政策需求,认为首先应承认拾荒行为并鼓励他们相互合作,才能改善社会最贫穷阶层的生存状况并在分类收集和在保护环境中起积极作用,使他们融入整个垃圾管理系统,这样能缓解他们的生存压力,也能提高垃圾管理系统的效率,获得很好的社会、环境与经济效益。

  据有关部门初步统计,我国约有拾荒者近130万人,他们大多居无定所,有的住工棚,有的甚至流浪街头。对拾荒族的管理,可与推进城市垃圾分类工作相结合,推行持证上岗。随着城市建设发展提速,垃圾分类的社会需求日益迫切,而垃圾分类所需要的劳动力数量剧增,现有的环卫工人无法满足需求。如果对拾荒族实行统一管理,持证上岗,可以使之充当一支垃圾回收和分类的生力军。他们进街道,入社区,及时将可以回收的垃圾分拣出来,收旧利废,既可增加经济收入,又有利于城市环境保护。垃圾分类抓好了,就可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因此,将“拾荒族”纳入规范化管理,并持证上岗,极其必要。对拾荒族进行有效管理,既可改变其以往的混乱与无序,又可以创造新的价值。持证上岗的拾荒族可以堂堂正正地走街穿巷,分门别类处置废旧物品,切实做到将“可回收物”与其他垃圾分类回收,对城市环境保护不无裨益。

  4结语

  城市居民生活垃圾在我国,已成为重大的环境问题,而且日趋严重。因其产量不断增加,组分日趋复杂且会随季节、地区等因素发生很大变化,产生地(如厨房)储存容积有限,所以研究如何处理拾荒者更好的存在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现阶段对垃圾回收有重要影响的拾荒者问题在发达国家却不常见,不考虑这些区别而希望通过简单地引进先进的技术和方法进行管理,很可能以失败告终,国外经验也是这样,研究、分析与鉴别分类回收的各种影响因素是一项长期而必需的基础工作。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xingzhengfalw/28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