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心理学论文

关注高职“优生”的精神盲区

发布时间:2011-02-25 17:01:19更新时间:2011-02-25 17:01:19 1


  [主要内容]:本文分析了高职“优生”的特点,揭示高职“优生”内心世界的复杂性和微妙性,强调高职“优生”在某种意义上比所谓的“中差生”更需要关注;结合工作实际,探索性地提出了在现有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下如何关注高职“优生”的精神盲区。
  [关键词]:高职“优生”,精神盲区,关注
  序:长期以来,教师中普遍存在着一个共性的认识,那就是“优生素质好,不用教育也成才”;重视中差生,而忽略了在他们心目中所谓的“优生”教育特别是对“优生”心理及人格的教育,这种不完善的心理和人格具有很大的隐蔽性且又极大地影响高职“优生”的健康成长。这样,他们的心理疾患越来越严重,心结越来越复杂,结果造成许多发生在“优生”身上的、出乎意料的后果。这是高职“优生”盲区所在。
  当然,由于我国的职业教育起步较晚,职业教育潜力巨大,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总体上还处于探索阶段。职业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生源,一直是职业教育界关注和讨论的话题。个人认为,时下职业教育的生源主体,多数是过去基础理论知识不太丰富、知识结构不太完善,但综合素质又颇具潜力的特殊学生群体。高职“优生”就是高职学生中的“高个子”,即在文化素质上相对高、专业知识上相对丰、实践技能上相对强的学生,是学习成绩比较好,社会活动及任职经历多的“学生精英”。这些”精英”学生,不仅受到任课教师的亲睐,还得到辅导员及其他学生工作者的赏识,更容易在同学中形成较高的威信。在对高职学生素质评价体系尚待优化的条件下,往往形成“一俊遮百丑”的效应。在诸多原因(特别是高职院校学生素质多层次性、学生思想多元性以及由此产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复杂化、社会和家庭给学校沉重压力等)的综合作用下,教师们从学生管理的层面出发,仅注重素质开发相对迟缓的“中差生”,防止、杜绝“中差生失火”,从而贻误了对“优生”教育的良好时机。
  一个简单的比喻:所有的学生成长经历就像各自驾船航行一样,我们往往只是牵引、呵护“中差生”,直到他们最后顺利到达彼岸才松手;而在此过程中忽略了所谓的“优生”也正在风浪之中飘摇,他们也有可能偏离航标,甚至出现严重的后果。
  一、高职“优生”的双面特质
  (一)积极面
  1、虽然由于高考的原因,进入高职院校,产生了心理落差,但当他们发现自己在同类学生中“优势尚存”时,自信心和自尊心又重新树立起来:学习刻苦、工作勤奋;严格要求自己,模范地遵纪守法,成为学校纪律的坚定执行者和捍卫者;较多地理解和尊重他人。这是他们进步的动力和源泉。
  2、思想素质相对较高,政治思想和道德素养优良,认识问题也较全面和深刻,而且很多时候能够较为理性地在教师和社会成年人的立场上分析实际问题;将个人的荣辱与集体的荣辱紧密地结合起来,这种荣誉感培养了他们强烈的责任感。
  3、进入高职院校后,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尝到了自己处于相对优势中的“甜头”,逐步总结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求知欲的驱动下,阶段性的学习效果明显;主动涉猎其他人文科学知识,知识结构不断完善,获得等次不同的奖学金和受到各级各类表彰。
  4、突破封闭的心理藩篱,积极地加入班、系、院的各级各类学生自治组织、社团,并在其中担任学生干部职务,在挖掘和培养个人广泛兴趣爱好的同时,其组织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其他能力得到锻炼,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活跃分子”、“学生骨干”、“学生领袖”。他们在师生之间的桥梁作用不可或缺,逐步受到老师的关注,逐步得到同学的钦慕。个人威信在高职校园内丰富多彩的活动和千头万绪的工作中逐步树立和彰显。
  一般而言,一名高职学生能够做到以上几点,实属此类之佼佼者。所以,各种荣誉、光环也随之罩来,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员干部、优秀团员等各种等次的表彰乃至于国家级、省级大额奖学金、补助,时常“光顾”这些同学;强烈的自信心(有时过于自负)再加上个人的努力,“底气十足”,学生社团、组织的大小活动,均有这些学生充当主角,“风光无限”。但是,光环背后还有阴影,这种阴影就是高职“优生”的精神盲区。
  (二)消极面
  “优生”亦非圣人,他们与其他学生一样不能超越心理和生理渐次成熟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也有迷茫、焦虑和苦恼等情绪上的特征。有些,是自己与生俱有的,而另一些恰恰是因“优秀”而产生的。同时,高职“优生”对周围的人和事在认知上“往往由于缺乏应有的阅历和判断力,更多时候以先入为主的方式形成强烈的自我认识并主导自身的行为”(1)。主要表现在:
  1、过高的期望与尚待培养的个人能力之间的矛盾。高职“优生”也和其他普通学生一样,既然“小荷才露尖尖角”,就要承受无数“蜻蜓的压力”。所以,教师、辅导员更多地把个人在高职教育的成就感像赌注一样押在这些学生身上。而高职“优生”因个人阅历、知识水平、实践技能等尚有限,有可能目前达不到,甚至在较长时期也不一定达到。过高的期望值让“优生”思想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忧心忡忡,惟恐某一天因“降次”而“失宠”,甚至不能正确地对待“崛起”的“后起之秀”,心态畸形化。“互相嫉妒、勾心斗角的狭隘心情绪和学习上的不正当竞争”(2)使他们迷失了方向,不是思考如何超越自己,而是一味顾忌有没有同学赶超自己。
  2、荣誉和光环使高职“优生”产生强烈的优越感。荣誉证书和奖励,一方面(主观上),使高职“优生”对待业已暴露的缺点和来自他人的批评上,采取回避、躲闪或避重就轻的态度。在他们看来,至少不能让师生察觉自己在某方面缺点,如果把自己的缺点暴露在阳光下,就使自己黯然失色,可能会受到周围同学的质疑。另一方面(客观上),根据心理学上的“晕轮”效应,人们往往只是注意高职“优生”的优点,忽略甚至抹杀高职“优生”本来具有的缺点,因此较少有针对性的及时教育和正确引导。
  3、耐挫能力脆弱,自我调节的心理空间狭小。相对而言,高职“优生”所受的挫折至多就是因高考失利而“走错大门(部分学生语)”。进入学习过程后,很快又找回自我、找回自信,学习、生活等各方面比较顺利。“--------常常是耳听赞声,眼看笑脸,手拿奖品;教师、家长对他们往往是表扬多,批评少,寄以过高的期望。所以,一旦遇到困难或遭受挫折,就容易感到难以承受压力而气馁、颓丧,缺乏坚强的意志和适应挫折的能力”(3)。一马平川的道路太多,却没有足够的耐挫能力,即使走上工作岗位,也很难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和严峻的生存发展压力。挫折面前,他们在思想上不是乐观、豁达地给自己寻求心灵解脱的空间,而是认为自己四面楚歌、穷途末路,发出山雨欲来风满楼、一触即溃的绝望感叹,个别学生甚至采取了最极端的方式。
  4、虚荣自负,漠视身边的同学,漠视应当参与可以培养自己能力的各种文体活动。正如前所述,对待优缺点采取文过饰非;认为其他同学无论在任何方面都与自己有永远无法弥合的鸿沟和差距,不能与他们在知识和技能上切磋、交流,夜郎自大、固步自封,在思维和心境上狭窄。不自觉地退出活动平台,漠视、放弃可以培养能力的各种文体活动。
  这里特别分析高职“优生”存在的虚荣心问题。他们过分珍惜已经取得的成就,过分在乎师生的评价,因此除了通过正常的学习外,个别人还不择手段维护已获得的荣誉,有时徇私舞弊、铤而走险。据若干教师的反映,有些高职“优生”在考试中以各种方式作弊,被监考教师发现而受到严厉处分。结果,同学意外,老师痛心,本人也付出极大代价,追悔莫及,造成沉重的心理压力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xinlixuelw/25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