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新闻论文

新闻论文发表写作格式范文参考

发布时间:2013-10-26 16:06:29更新时间:2013-10-26 16:09:32 1

  摘要:新农村建设日渐成为媒体关注的内容,要科学有效地报道这个过程,我们的媒体需要从一个理性的视角去认识和把握新农村建设,特别注意规避一些报道中的误区或理念,以确保良好的报道效果。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理性思维,报道视角

  建设新农村,对中国农民来说是福音,对中国农村来说是重大变革,对中国农业来说是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这个巨变,不仅为新闻报道注入“活水”,也给新闻工作开启了富有挑战性的课题。新农村建设日渐成为媒体关注的内容,如何科学有效地报道,如何从一个理性的视角去认识和把握新农村报道,这些应该成为媒体思考和实践的重点。

  一、科学认识新农村建设

  要搞好“新农村”报道,最重要的就是要要准确理解新农村建设的特征和内涵。

  首先要仔细探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是如何出台的。

  2005年10月8日至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央在这个《建议》中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

  2006年2月21日,新华社受权全文播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伟大战略被以法的形式确定下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要行动纲领。文件从八个方面对农村建设进行了全面战略部署。

  3月16日,新华社又受权刊播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被《纲要》当作首要目标放在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指导原则之后作重点介绍,分六章从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面貌、培养新型农民,增加农业和农村投入、深化农村改革这六个方面对建设新农村的工作做出具体规定。至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种战略布置基本出台。新农村建设同时亦已破题,全国各地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进入了实质性的建设阶段。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策的出台背景应该成为媒体总“报道背景”。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必须清醒地看到,农业依然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的局面并没有根本改观,农村改革和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和攻坚阶段,保持农村发展好势头的任务非常艰巨。”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认为,我国现在总体上已经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

  认识到这些,我们应该清楚,尽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在新时期提出的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理念,是以前“三农”工作的延续和集成,它更是“三农”工作在新阶段新时期的创新和发展,里面蕴含了更多的时代背景和崭新的内涵、外延。从内涵来讲,它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推进的新农村,是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农村。从外延来讲,它不再仅仅是农业、农村、农民的事,而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温铁军说,新农村建设的“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城乡之间的良性互动;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农村自然人文的全面恢复。因此,新农村报道不可能也不应该是以前的“三农”报道内容和模式的完全拷贝。

  二、以理性思维拓展新农村报道

  科学理性地把握新农村建设的基本问题,才能紧扣新农村的主题,充分地宣传报道建设新农村的新思路、新举措、新进展和新成效。我们需要特别注意实际报道中的一些问题。

  误区之一:报道认识上的以偏概全。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全面的目标,绝不能被片面地理解成“修马路、建楼房”,它同时包含了对农村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尊重,对自然生态的尊重。新农村建设旨在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协调发展,而不是消灭农村形态。

  有一些地方传媒报道,新农村建设就是提高城镇化水平,变农村人为“城里人”,殊不知忽视了农村社区的文化传承、农业固有的生产方式以及农民的生活习惯。尽管我国目前农村之中包括小城镇,但是这次所提出的新农村建设重点应是指自然村和行政村,而不是小城镇。

  误区之二:新农村建设是“政府的事”。

  新农村建设需要政府的投入起到先导、主导的作用,但并非要政府大包大揽,最终还要靠农民自己来建设,尊重农民的意愿。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是政府给农民什么,而是农民需要什么。

  这种误区可能导致一些媒体不当的宣传,甚至为地方政府作秀。在其理念中,地方政府“形象第一”,如新农村建设技术是不是一流不知道,首先是排场一流;是不是效益一流不知道,首先是设施一流。这种报道内容和重点的倾斜会最终导致农民的反感,长此以往媒体还可能失去其信誉度。

  另外一些报道倾向也令人担忧:如有的省迅速召开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座谈会,对农村房屋、自来水、水冲厕、路面硬化等基础设施提出了标准建设的模式,并要求一步到位;还有些地方政府部门已经干脆向农民散发修盖小别墅的范本,似乎只要农村的旧房子都变成两层小楼,新农村建设也就大功告成了。这些做法明显是对中央新农村建设的一种曲解。

  因而,报道新农村时,千万不能“只见干部,不见群众”,不能“只提财政投入,不言百姓参与”。报道中一定要注意要让新农村建设的主角多“露面”,多“说话”。

  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农民,报道的主角也应该是农民。所以,建设新农村,农民的话语权必须得到尊重。

  误区之三:一些报道,已经把新农村建设当作“完成时态”来报道。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且,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素质的提高,相对来说也是一个很长的嬗变过程。如果没有这样明确的理性认识,就很可能出现采访报道的“直奔主题”,把一些“进行时”的发展成就,当作完成时态来报道,既消弥了新农村建设与时俱进的品质,也误导了受众对新农村建设的理解。

  新农村建设报道应多从农民的角度、农业角度、农村的角度出发多观察、多思考、多表现。对于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亟待高度关注的难点、热点,新闻报道完全可以多着笔墨,大有可为。

  例如,报道建设新农村,要有意识地从体制、机制创新上找亮点,做文章。试想,如果农村发展或解决“三农”问题仅是考虑如何加大对农村的投入,而不是让农村真正融入到整个社会的现代文明发展中,那么农村要得到真正发展是不可能的。同样,农民和农业不可能靠补贴实现小康和现代化,而是需要通过其制度创新和国家的政策支持形成内生的发展力量和机制。

  总之,只有对新农村的科学理解与辩证理性,贴近、深入,媒体才能取得准确有效良好的报道效果。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xinwenlw/226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