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学前教育论文

学前教育杂志陶艺活动中游戏与教学的优化整合

发布时间:2015-12-10 17:31:35更新时间:2015-12-10 17:34:53 1

  陶艺是一种艺术,很多幼儿也都喜欢做陶艺。一些幼儿园都会给学生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陶艺也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项目。本文是一篇学前教育杂志投稿的论文范文,主要论述了陶艺活动中游戏与教学的优化整合。
  陶艺是幼儿喜欢的一种活动,我们应注重陶艺活动的过程还是结果?《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艺术领域提出“感受与创造并重”的教育观,强调让幼儿的视觉和情感获得满足、愉悦的同时,培养其对美的感受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由此想到在幼儿园开展陶艺活动中,体验与创造就好比根和苗的关系,厚积而薄发,苗的茁壮成长来源于根的粗壮结实。所以,有陶艺教育家说:体验让孩子发挥个性、发挥创造力、想象力,使他的生活经验能够透过陶泥达到情感的渲染,在创造过程中,体验生活、体验成功的喜��。通过开展陶艺活动,我认为获得体验与感知至关重要。通过体验、感知,幼儿获得有关表现对象丰富、复杂、多元的特征。如泥塑“蘑菇”,需要幼儿在大脑中建构有关蘑菇的表象;泥塑“小鸡”,必须在仔细观察小鸡的基本特征、动态变化后,幼儿才能够捏塑出栩栩如生的小鸡。因此,在陶艺活动中,教师既可积极利用可视、可听、可感的教学媒体为幼儿做好陶艺活动的准备工作,又可以游戏形式开展陶艺活动,只有二者相结合,才能让幼儿产生玩陶的渴望,为他们的创造活动提供“可能性”。

  一、陶艺活动中需要教学与游戏优化整合

  记得有一位学者曾经感慨地说:“陶艺教育是一把双面的刀刃。教得多了,儿童极易成为教学内容与教师偏好的奴隶,难以挣脱,有幸挣脱,亦已身受伤害;教得少了,期待自然开花的结果,却常见儿童为技巧不足的挫折感所苦,学习的过程空有刺激而没有收获。”在学习和贯彻《纲要》精神,在陶艺活动开展的实践中,我发现陶艺活动中需要教学与游戏优化整合。

  儿童的陶艺制作过程其实就是一种游戏过程。因为这种自由制作过程没有强制的目的和社会实用价值,重过程而不重结果。儿童作用于陶艺材料的过程,就是将自身的经历和体验重新组合,并赋予新的意义的过程。而儿童的陶艺作品则是儿童自我的一个部分,表现了他的思想、情感、兴趣和对外部世界的认识。陶艺活动作为一种审美活动,陶艺活动不仅在现实生活层面,而且在对美的追求层面,能使幼儿感受和理解真、善、美,引发幼儿情感共鸣,给幼儿以美的享受,陶冶其情操。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陶艺教学能使幼儿不仅局限于自身经验,能带给幼儿经过修正的、理想化的现实,使幼儿能按照教师给予的形式美原则指导下的技能和方法进行作业。我们在对陶艺教育活动进行价值定位时,更多地注重前者。我们认为,在幼儿阶段,儿童有十分强烈的内在表现自己的愿望和动机。满足幼儿陶艺游戏的需要,让幼儿自主地进行创作,这对于培养幼儿健康的个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也没有放弃后者,我认为,陶艺的技能学习是幼儿陶艺活动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师应尊重幼儿现状,从其理解能力和操作水平出发,确定略高于幼儿基础的教学要求,而不可机械地按照教学进度勉强幼儿。

  陶艺活动又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在陶艺活动中,需要儿童的想象和创造。儿童陶艺作品的魅力就在于其充满丰富甚至离奇的想象力。教师万不可用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和感受,要求幼儿模仿,这样做势必会压抑幼儿的创造性。例如做蛋糕,以前给幼儿提供几种式样的蛋糕,让幼儿任选一种,但是必须按教师示范的方式做,看谁做得像。后来同样是做蛋糕,教师和幼儿共同收集蛋糕,并让幼儿收集蛋糕资料,了解蛋糕的作用,以及蛋糕的特点。教师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喜好去创造,做蛋糕就像玩游戏一样,每个幼儿都做出与别人很不一样的蛋糕。

  二、陶艺活动中如何将教学与游戏整合

  1.从幼儿的生活经验、游戏角度确定陶艺内容
学前教育杂志投稿

  幼儿园陶艺主题的开发是一个动态过程,需要以科学的儿童发展理论为依据,了解幼儿的活动兴趣和现有的生活经验与发展水平。如《生日蛋糕》、《快乐的毛毛虫》、《种花》、《妈妈的头发》,这些内容都是和幼儿的生活密切相关,熟悉而有一定经验基础的。因此,每次陶艺活动我都从最贴近孩子生活实践和游戏体验的主题活动中取材,让幼儿直接感知和体验各种教育资源,引导他们运用陶泥再现生活中的经验,激发创造欲望。如可爱的小兔子是孩子们喜欢的动物,小兔的玩具、小兔的故事、小兔的歌曲更是伴随每个孩子长大。我请家长利用双休带孩子去动物园观察兔子,回来学着小兔的样子跳来跳去。从幼儿兴趣出发,我选择了《小兔采蘑菇》、《青菜》、《送给小兔的小碗》等陶艺活动。孩子喜欢夏天,喜欢赤脚在地上跑的感觉。看到他们乐呵呵地光着脚丫在席子上、鹅卵石上、软垫上跑跳,我想到:何不让他们尝试一下印脚印、捏塑鞋的活动?于是,就有了《我给脚丫做双凉鞋》、《我的拖鞋》等陶艺活动。

  2.参与体验游戏活动,激发玩陶欲望。

  “活动是个人体验的源泉,是语言表征、情节表征、动作表征的源泉。”所以对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发展的幼儿而言,陶艺,绝不是由外而内的接受过程,而是建立在丰富多样的感知、体验活动上。

  第一,营造环境氛围,提供视觉体验。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经说:“怎样的环境就能得到怎样的刺激,得到怎样的印象。”通过实践,我发现,无论以哪种方式组织陶艺活动,只有把幼儿置于与之相关的环境中,在主动建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才更有利于他们充分地表现与表达。活动环境的创造应符合幼儿的审美需要,能为幼儿陶艺活动的开展提供直观具体的表象。如在《小鸡和小鸭》的主题开展期间,教室墙上布置了大量小鸡图片、图书柜里放满了小鸡的图书、玩具柜里摆放的是各类小鸡玩具。这些物体给幼儿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耳熏目染中逐渐在脑中形成有关小鸡的表象特征,为捏塑小鸡作了知识经验铺垫。在“我”主题中,是关于感知和认识“我”的独特性。主题活动开展前,我尝试着通过让幼儿参与墙面布置帮助他们获得一种积极的自我体验。孩子们七嘴八舌,有的说:可以把我小时候的照片给小朋友看呀。有的说:我想贴我和爸爸妈妈的照片。还有的说:我想把自己高兴时的样子画出来……最后,在我的组织下,孩子们和父母一起收集照片、绘画“怪脸”。随着主题进行,教室墙上除了有幼儿全家福照片,幼儿脸部表情的特写照、大班哥哥姐姐制作的陶艺挂饰“面具”,又逐步增添了孩子们的绘画作品“我的小脸”、想象拼贴作品“有趣的面具”、和父母一起绘画的“有趣的脸”……在幼儿和环境不断地互动中,不仅幼儿的认知水平提高、能力增强,而且通过这种主动参与体验,幼儿的潜能自然而然地被发掘出来,转化为活动动机。因此,在“有趣的脸”的陶艺活动中,幼儿都兴奋地提出:“老师,我想做一张爸爸那样的脸。”“我要做有漂亮长头发的脸。”“老师,我要多一点泥,我要做一张那么大的脸。”……   第二,开展主题活动,积累感性经验。在活动组织中我强烈地感到孩子生活经验的多少直接影响他们玩陶的情绪、态度,甚至个性的张扬。幼儿由于思维特点与动作密切相关,动作不存在,思维无法进行。因此主题活动中,丰富的动作参与的体验活动为幼儿玩陶提供了感性经验、创造的“可能性”。如在《小鸡和小鸭》的主题活动中,科学活动《我爱小鸡》主要引导幼儿通过对实物小鸡的观察,感知小鸡的主要外形特征和习性,学习运用对应的方法比较小鸡和小鸭的不同之处。体育游戏《孵小鸡》让幼儿了解母鸡孵小鸡的过程,并能随着音乐模仿小鸡的各种动作。美术活动《好朋友》,则通过看看、拼贴、绘画让幼儿对小鸡的一些动态变化有初步感知……经过短短几天的知识经验准备,幼儿大脑中已储存了许多关于小鸡的信息,建立了一些粗浅的表象特征。所以在“小鸡的一家”陶艺活动中,每一个孩子都很自信,以高昂的情绪,兴奋地创作出千姿百态的小鸡:趴着、坐着、抬头张望的、低头找食的、歪头沉思的……周欣睿、廖静怡、万嘉歆等小朋友更是在很短的时间里一口气做了三只不同动态的鸡。我想,这些作品的成功,得益于主题活动的开展,教师对幼儿感知、体验活动的重视。

  第三,提供物质材料,开展陶艺游戏。有人说,让幼儿一只手承接生活的原汁,另一只手紧握创造的火把,这时幼儿体验到了对知识的向往,体验生活、体验知识的力量。也就是说,引导幼儿积极体验的同时就是让幼儿主动思考、探索、创造。

  教师除了通过视、听、感等多层次的体验激发幼儿创造激情外,提供丰富、有意义的辅助材料同样很重要。所以在陶艺活动中,我经常给幼儿提供一些辅助材料,以激发他们动脑、动手、创造的欲望。在《种花》的陶艺活动中,我发现孩子们最感兴趣的是“种”花的过程。“种花啦――”看见树枝往盆里一插,泥花盆一下变“活”了,孩子们立刻为我的动作鼓掌。这个“插”的动作让他们感到成功和满足,粘着泥巴的小脸蛋个个眉开眼笑。幼儿很会表现小鸡低头、侧身、仰视等动态变化,可如何让这些陶泥小鸡富有生机呢?红豆、花生米、瓜子、开口松子、树枝,这些材料的提供立即让一只只小鸡“动”起来了。红豆、花生米做眼睛,瓜子、松子成嘴巴,小脚原来是树枝,再连上泥片翅膀,一下子小鸡好像在跑、在笑、在叫妈妈了。多种材料的辅助不仅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幼儿积极参与的情绪,而且有利于幼儿思维放飞,积极探索,自由创造。因此,让幼儿把自然物品与陶泥相结合,是进行艺术创造活动,培养幼儿创新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研究证明:幼儿阶段的孩子灵感思维主要出现在他们的游戏中。游戏作为幼儿理解生活、表现生活、走进生活的重要手段,是幼儿的主要学习方式。陶艺教育和游戏的巧妙结合使陶艺对幼儿充满诱惑,幼儿泥塑的灵感被激发出来,这时的陶艺已不再是“教陶艺的教育”而是“陶艺以外的教育”。因此,在陶艺活动中教学与游戏优化整合才能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刘焱,编著.幼儿园教育概论[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翁亦诗,主编.幼儿创造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P106-110,337-339.
  学前教育期刊推荐《学前教育研究》由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和湖南省长沙师范学校联合主办的《学前教育研究》杂志创办于1987年,是全国学前教育理论核心刊物、全国教育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该刊以即使反映我国幼教研究成果为特色,以有效指导幼教实践为宗旨,是我国唯一一本幼教学术刊物。该刊的读者和作者主要是幼教理论研究工作者、幼教管理工作者、各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师生、幼儿园园长以及广大的幼儿教师。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xueqianjiaoyulw/556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