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畜牧科学论文

构建中国生猪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2-02-16 10:23:46更新时间:2022-02-16 10:23:46 1

  立足生猪产业波动的基本特征,本文探讨了中国生猪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并从破解中国生猪产业发展困境、构建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的角度出发,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中国生猪产业在生产主体、消费、环保、疫情、政策体系以及协调等方面都面临着多重困境,要实现生猪产业健康稳定发展,最根本的就是构建中国生猪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具体来说,需要促进大型农垦系统、养殖企业、中小散户三种养殖主体形成组合,发挥“稳定器” 和“蓄水池”作用; 保障猪肉市场供应,稳定猪肉价格; 强化疫情防控工作,提振复养信心; 促进环境友好型生猪生产,实现养殖粪污源头减量化、过程无害化、末端资源化; 完善扶持政策体系,稳定养殖预期; 强化生猪生产的国家战略产业地位,健全生猪产业协调机制。

构建中国生猪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研究

  一、引言

  “猪粮安天下”,生猪产业是中国传统优势产业,对促进国民经济平稳发展和提高居民生活保障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伴随着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推进,提高生猪产业发展质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也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近年来,生猪良种工程稳步推进,技术创新突飞猛进,饲料、科技推广等支撑保障体系日趋完善,生产方式稳步升级,生猪产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刘刚等,2018) 。但是,生猪产业的诸多短板和不足也不断暴露,尤其是产业周期性波动给生猪生产带来众多的不确定性和产业发展障碍,并且也影响到居民正常生活秩序和经济平稳发展,而生猪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不仅对农民增收和畜产品有效供给具有巨大影响,而且也关系到 CPI 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 张俊峰等,2018; 马有祥,2018) 。

  二、中国生猪生产具有波动性

  生猪产业的波动首先体现在生猪价格和猪肉价格的周期性波动,呈现价格上涨幅度变大、速度加快等特点,生猪产能和行业利润水平波动明显。因此,研究生猪产业波动的特点是探索构建中国生猪产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的基础。

  一) 价格上涨幅度变大、速度加快一个完整的猪周期包括波峰和波谷,从 2011 年以来的生猪价格和猪肉价格波动情况可以看出,生猪价格整体波动较大,尤其是 2018 年 6 月以后,生猪价格和猪肉价格均呈现整体上涨幅度大、速度快的特点。根据农业农村部全国集贸市场畜禽产品和饲料价格定点监测数据,2018 年 6 月生猪价格为 11. 32 元/公斤,2020 年 5 月上涨至 31. 89 元/ 公斤( 数据截止到 2020 年 5 月 13 日) ,生猪价格历史最高价为 2020 年 2 月的 37. 11 元/公斤。同时,猪肉价格也从 2018 年 6 月的 19. 83 元/公斤,上涨至 2020 年 5 月的 49. 95 元/公斤,猪肉最高价为 2020 年 2 月的 58. 89 元/公斤( 见图 1) 。生猪产业链具有脆弱性的特点,对产业链节点具有影响的外部冲击都会引起生猪产业链价格的剧烈波动( 张敏等,2020) 。猪周期内生猪价格也出现了局部震荡波动,2018 年 10 月至 2019 年 2 月,生猪价格和猪肉价格出现震荡下跌,主要是因为在非洲猪瘟疫情持续传播的背景下,生猪跨地区调运困境暂时没有出现,而消费者因担忧食品安全问题也导致猪肉消费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进而影响了生猪价格和猪肉价格。

  ( 二) 生猪产能波动明显根据布瑞克农业数据库数据,从 2018 年 8 月开始,中国能繁母猪存栏量和生猪存栏量都出现明显持续下降趋势,并且 2018 年 11 月后,存栏量下降幅度快速增大( 见图 2) 。根据 2015 年 10 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 4 部委发布的新版《缓解生猪市场价格周期性波动调控预案》,能繁母猪月存栏量同比变化率在- 5% ~ 5% 区间波动属于正常情况,超出该区间则表示生猪生产出现异常情况。由图 3 可知,受到非洲猪瘟疫情的影响,能繁母猪月存栏量同比变化率在 2018 年 10 月至 2020 年 2 月下降幅度都超过了 5%,2019 年 3 月至 2020 年 2 月的降幅甚至在 20%以上,生猪生产已出现了异常情况。在生猪存栏量方面,2018 年 6 月生猪存栏量为 34318. 9 万头,同比降低 1. 80%,2020 年 2 月生猪存栏量为 20999. 8 万头,同比降幅为 28. 12%,生猪存栏量也显著降低。在国家扶持政策出台后,中国生猪产能到 2020 年 3 月份为止基本已止跌并小幅回升。但是由于能繁母猪存栏量和生猪存栏量都大幅降低,生猪的供应恢复任重道远,再加上猪肉进口量比例偏低,未来猪肉市场供应紧张的情况将会持续。因此,面对生猪产能剧烈波动的现状,不仅急需加快推进生猪复养进程,更重要的是,要构建中国生猪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促进生猪产业健康发展。

  ( 三) 行业利润水平跌宕起伏猪料比价是评估生猪行业盈利状况的重要指标。受 2018 年 5 月至 2019 年 11 月生猪出厂价格上升的影响,猪料比价连续几个月表现出回升的态势。在 2018 年 8 月之后,猪料比价持续超过猪料比价平衡点,生猪行业盈利能力处于上升期; 2019 年 3 月之后,猪料比价超过 6∶1,特别是 2019 年 9 月之后,猪料比价均超过 10∶1,猪料比价的快速增长并长期保持高位保障了生猪产业的高盈利能力( 见图 4) 。通过对最新一轮猪周期生猪行业利润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利润增幅十分明显。布瑞克农业数据库生猪行业监测预警数据显示,2019 年 3 月份以来,生猪行业利润处于较高的增长趋势,尤其是在经历行业利润短暂滑坡以后,从 2019 年 7 月份开始,行业利润增长幅度逐月增大,并在 2019 年第四季度行业利润达到历史高位( 见图 4) 。总体来看,行业利润和猪粮比的变化趋势存在一定的正向联系,但是在外部冲击影响下,猪粮比体现的盈利能力与行业利润的变化趋势存在更大的差异。

  三、中国生猪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困境

  中国生猪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多方困境,生猪规模化养殖发展迅速,但仅仅依靠规模养殖难以保障猪肉供给; 猪肉市场受外部冲击影响,猪肉消费具有不稳定性; 养殖环保压力大,产业发展亟待转型升级; 非洲猪瘟疫情剧烈冲击,动物疫病防控形势严峻; 产业融资困难,政策存在不确定性; 跨部门协作和土地协调困难。

  一) 生产主体方面,规模化养殖发展迅速,但难以保障猪肉供给猪周期反映了生猪生产以及猪肉销售过程中的价格波动状况,猪周期波动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能繁母猪代表了生猪产业未来的产能,从能繁母猪补栏到生猪出栏供应市场约为 13 个月( 李志萌等, 2016) ,因而当期生猪产能会影响到一年后的生猪市场供给,而当期的生猪市场供给情况是由一年前生猪产能情况决定的,所以猪肉供给会滞后于猪肉价格的变化。散养户一直是生猪养殖业的主体,当猪肉价格较高时,养殖户为了获取更多利润,增加了能繁母猪补栏,一年后可能导致生猪供给大于需求,猪肉价格开始下跌,此时养殖户为了减少损失,会选择淘汰能繁母猪产能,这又会造成一年后生猪供给不足的情况,生猪价格和猪肉价格重新上涨,生猪生长规律和市场供求关系的时间错位导致了猪肉价格的波动。

  二) 消费方面,市场受外部冲击影响,猪肉消费具有不稳定性从整体上看,中国猪肉消费较为稳定,但短期受到动物疫情等外部冲击的影响,猪肉消费具有不稳定性,猪肉消费低迷,需求急需拉动。非洲猪瘟疫情仍存在较大风险,鉴于对食品安全的担忧,部分消费者会减少对猪肉的消费,导致猪肉需求的降低; 同时,由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影响,居民普遍减少了外出购物和就餐的频率,学校、企事业单位实行延迟开学和上班,猪肉需求明显降低,猪肉批发与终端消费都面临着较大的压力。

  三) 环保方面,养殖环保压力大,产业发展亟待转型升级中国畜禽养殖业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布局不合理、养殖量超载、种养脱节等问题,养殖废弃物得不到有效处理导致了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尤其是在南方水网区,发达的水网进一步扩大了污染面。2015 年 4 月,国务院出台了《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明确指出要强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科学划定禁养区,要求 2017 年底前完成禁养区内养殖场和养殖专业户的依法关闭或搬迁工作,京津冀、珠三角等区域需要在 2016 年底前完成; 2015 年 11 月,农业部出台了《关于促进南方水网地区生猪养殖布局调整优化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调整和优化生猪产业区域布局,地方政府负责禁养区内生猪规模养殖场的依法关闭和搬迁工作,促进生猪养殖转向非超载区; 2016 年 12 月,环境保护部、农业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严格落实畜禽养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强化养殖污染防治执法能力建设,将养殖污染防治纳入到日常监管范围,依法严格处理存在违法问题的养殖场; 并且 2017 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意见》,政府加大了对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乡村环境治理的支持力度,也明确了保供给与保环境并重的工作路线,对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然而,在环保政策推行的实际过程中,不少地方出现了超出法律法规的禁养区、限养区划定和禁养规定,养猪业受到限制,大量养殖场遭到拆除,很多地区出现了“无猪区”、“无猪县”等情况。根据布瑞克农业数据库数据,2017 年 9 月—12 月,能繁母猪月度存栏量同比下降幅度都超过了 5%,生猪月度存栏量同比下降幅度超过了 6%,生猪产能减少导致了猪肉市场供给不足,推动了猪肉价格上涨。生猪产业亟待加速转型升级,以适应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新要求。

  ( 四) 疫情方面,疫情形势严峻,养殖信心不足自中国确诊首例非洲猪瘟病例之后,猪瘟疫情快速传播,疫情形势严峻。根据农业农村部关于生猪产业相关生产情况的新闻发布会数据,截 止 2019 年 12 月,全国已经发生了 162 起非洲猪瘟疫情事件,已扑杀 120 万头生猪,其中 2019 年扑杀染疫生猪 39 万头①。非洲猪瘟疫情对生猪产业带来沉重的打击,疫情快速蔓延导致生猪大量死亡,养殖户和养殖企业遭受巨大损失,存栏量大幅降低,短期难以补栏,养殖预期降低。

  四、构建中国生猪产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的政策建议

  在生猪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针对生猪产业发展面临的多重困境,本文从生产主体、消费、环保、疫情、政策以及协调层面提出了构建中国生猪产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的政策建议。

  一) 促进大型农垦系统、养殖企业、中小散户三种养殖主体形成组合,发挥“稳定器”和“蓄水池”作用第一,促进大型农垦系统和大规模养殖企业稳定生猪产能,发挥“稳定器”的作用。过于分散的生猪生产容易受到价格周期性的影响,造成生产产能的剧烈波动,针对学校、城市居民等猪肉消费群体,要发挥国家和地方农垦、农场以及大型养殖企业的规模作用,为保障主体人群消费提供稳定的供给。第二,鼓励和引导农户散养,发挥广大中小散户“蓄水池”作用。中国有规模庞大的农民群体,鼓励和引导农户散养,可以充分利用丰富的农家饲料资源,减少对饲料原料的进口; 充分利用农户自身劳动力,并能促进养殖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有利于保护环境。第三,因地制宜地促进中小散户适度规模发展,不仅可以解决规模化养殖的固有难题,而且有助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广大农民群体既可以承担生猪生产者角色,又是猪肉消费群体,可以发挥生猪产业的“蓄水池”作用,更好地稳定产业基础。

  ( 二) 保障猪肉市场供应,稳定猪肉价格疫情影响下,猪肉市场供应不足,迫切需要稳定生猪的生产来保障市场的供应,政府要长远谋划生猪生产的转型升级。在稳定生猪价格和生产方面,需要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并进一步落实到位。第一,压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促进产销对接。对于生猪主产区而言,要细化生猪稳产、增产的具体目标,保障生猪复养有计划性; 主销区根据实际情况也要保证一定的猪肉自给率,同时积极支持主产区生猪生产工作,积极运用跨区共建养殖基地、资源环境补偿等方式进行合作支持,建立主销区补偿主产区的长效机制; 促进主销区与主产区之间的沟通衔接,积极发展生猪订单生产模式,探索稳固的产销合作关系。促进猪肉市场供应从“调猪”转为“调肉”,规范猪肉跨地区调运秩序; 强化养殖龙头企业与屠宰企业进行合作发展,成立产销一体化公司或联盟,按照需求和销售来促进精准生产,实现产销平衡发展。第二,充实和推进冻猪肉储备工作,实现国家调控与市场运作相结合。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猪肉进口,增加冻猪肉储备,利用政府委托和财政补贴的方式提高企业承储效果,保障猪肉市场供应。科学把握冻肉投放节奏,做好冻猪肉适时投放、补贴结算和资金保障工作,保持猪肉供应量动态平衡。不断完善投放价格管理机制,当入储价格较高时,高于市场价格差额部分由财政进行补贴; 当入储价格较低时,由政府部门指导投放价格,保持猪肉价格处于合理范围。第三,保障重点人群猪肉消费需求,适时启动价补联动机制。重点关注基本生活困难群体,及时足额发放猪肉价格补助,促进价格补助和社会救助相结合,形成政策合力,缓解猪肉价格上涨对困难群体基本生活的影响。

  三) 强化疫情防控工作,提振复养信心经过全国人民共同防疫,非洲猪瘟疫情强度明显下降,但是重大动物疫情发生的风险和隐患仍然很高,要积极强化疫情防控工作。第一,构建生物安全防护体系。一是要充分认识构建生物安全防护体系的重要性,生猪复养生物安全意识不足、生猪补栏盲目、准备工作仓促极易导致复产失败,复产决策者和执行者要将生物安全防护意识内化为相应的管理制度和管理规范,提升生物安全意识对复养的指导价值。二是着力帮助中小养殖场( 户) 构建系统的生物安全体系,促进龙头养猪企业对中小养殖场( 户) 的带动作用,完善生物隔离带、洗消设施、高温加压消毒设备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防疫水平和效果。三是着力强化生猪核心育种场、种猪场等核心环节生物安全隔离带建设,支持规模养殖场配套建设洗消中心,落实以生物安全防护水平提升为核心的疫情防控工作。第二,积极落实防疫责任,细化责任分工。一是各级政府要落实疫情防控属地管理责任和监管责任,做好以企业、养殖场( 户) 为单位分类、分区防疫指导工作,并创新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方式。健全疫病联防联控机制,制定和落实无疫区的具体标准。二是落实和推进动物检疫申报政策,实行专账登记和管理,严格规范电子联网出证程序与管理,完善运输车辆备案、运输申报、落地监管等制度体系。三是完善生猪疫情监测与统计制度,落实产地与屠宰双层检疫,落实疫情报告主体责任,提高疫情报告效率与准确度。第三,提高基层疫病防控能力,增强基层设施建设。一是设置县级消毒站,特别是生猪运输车辆进县都要先进入县级消毒站进行消毒,经检测合格后方可去各场调运生猪。二是完善基层防疫队伍建设,充实动物疫情执法服务内容,建设好乡镇畜牧兽医站,利用现有编制资源健全动物疫病防控和卫生监督机构,并加强县级相关管理部门对其的监督和指导。积极落实疫病防控人员和兽医相关津贴,提高一线技术人员工作效率和积极性。三是积极促进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技术的推广,提升养殖场 ( 户) 疫情 防 控 水 平,提高复养安全水平和技术水平。

  参 考 文 献

  1. Costard,S. ,Mur,L. ,Lubroth,J. ,Sanchez-Vizcaino,J. M. ,et al. Epidemiology of 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 Virus Research,2013,173( 1) : 191~ 197

  2. 刘 刚,罗千峰,张利庠 . 畜牧业改革开放 40 周年: 成就、挑战与对策 . 中国农村经济,2018( 12) : 19~ 36 3. 张俊峰,于 冷 . 生猪产业链价格传导路径及其影响研究 . 价格理论与实践,2018( 4) : 64~ 67

  《构建中国生猪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研究》来源:《农业经济问题》,作者:张利庠 罗千峰 韩 磊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xumukexuelw/740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