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银行论文

加强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体制建设

发布时间:2011-02-26 11:43:00更新时间:2021-04-22 10:47:32 1

  摘要:自银行诞生始,风险管理就成为了银行企业管理永恒不变的主题。对于大多数大型商业银行来说,贷款业务占到资产业务的70%以上,利息收入则占到总收入的80%—90%。因此,信贷资产质量是大型商业银行的生命线,信贷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本文着重分析了当前国内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现况,提出了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信贷管理体制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体制;对策建议

  一、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和信贷风险

  银行业作为一个十分特殊的行业,有着与其他行业不同的风险特征。一般的工商企业的风险一般可界定为资产损失的可能性,或者说经营亏损的可能性。而商业银行作为信用型企业,对风险的界定要宽得多。资金效益性、安全性和流动性的丧失或损失的可能性都应界定为风险。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由于政策、市场、经营、管理等内外部各种不确定因素影响,导致无法按时收回贷款本息,形成资产损失的可能性。在信贷风险中,最主要的风险是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经营风险、流动性风险。

  二、国内银行业风险管理现况分析

  如今银行承担风险的含义与20年前相比已迥然不同。愈演愈烈的竞争、多元化经营、新产品以及新开发的地区市场都表明,银行风险的范围和特征正在经历剧烈变化。不仅风险参数增加了,风险参数本身也发生了变化,银行正面临前所未有的风险类型。这些风险迫使银行在综合且透明的框架下,采用新技术来管理风险,测量风险调整的收益率,从而对经营绩效进行更精确的评估,对业务单元和各类业务间的资金进行更有效的配置。

  2.1权贷款审批制度限过分集中

  目前,加强信贷营销已成为国有商业银行参与市场竞争的焦点,但权限过分集中的贷款审批制度实际上限制了分支机构参与市场营销的空间和推行金融新产品的想象空间,制约了基层金融机构贷款营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了一段时期以来社会普遍反映的“贷款难”问题、县域经济金融支持萎缩问题等,既影响了金融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也导致了基层金融机构经营效益的下降。

  2.2信用评估机制不够完善。

  目前,商业银行对客户的信用评估主要是根据客户过去的经营状况,通过一定的定量和定性方法综合评价其信用等级。这种方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不够完善,主要体现在几方面:一是信用评估的静态管理与被评估对象的动态变化不相适应。二是定性分析随意性较大。由于定性分析是以客户非量化指标进行分析判断的,不同评审人员评判标准会存在一定的偏差,三是信用等级的调整缺乏科学

  依据。四是评审人员与管户信贷员职责不清,造成评估结果欠公正。

  2.3国有商业银行由于体制等原因较难解决好激励机制。

  当我们要求国有商业银行防范金融风险时或国有商业银行自己也正在采取各种办法防范内部的风险时,会出现一种社会现象,就是有些信贷员讲的“不贷没风险,少贷小风险,多贷大风险”的心态,也会使下级行或基层行因授权不足而不能从实际出发贷款发放,从而影响经济的发展,最终也影响银行发展。

  2.4协调银行、财政、国企之间的关系是信贷风险管理的一大难点。

  国有企业因资本金不足,希望财政注资清偿一些过度负债,而财政能力不足,为企业更多的注资将造成国家财政紧张和赤字扩大;国有企业需要取得新贷款以发展生产,也期望银行注销和减免更多的债务,而国有银行需要进行资本重置,没有能力有效地冲销坏账和减免债务,同时银行也是企业法人,没有义务对这么多高负债的国有企业进行扶持,银、企各自都面临诸多困难。

  2.5在防范银行业来自内部和外部的道德风险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困难。

  我们很难界定银行人员向关系人提供优惠信贷的界限,这里面存在道德风险。同时,在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的过程中,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如何防止资产管理公司内部工作人员或承包商和买主勾结舞弊,将资产以低于其真实价格的价格出售,使国家蒙受损失。同时,还必须保证程序的公正性和透明度,杜绝操作中的随意性。

  三、加强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对策建议

  3.1进一步完善贷款制度,降低信贷风险。

  首先是完善贷款管理制度,加强贷款管理,建立健全贷款管理责任制度。其次是要提高资本充足率、优化信贷结构、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并结合自身特点,加以完善和落实,特别是要注意提高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改变贷款过度集中于国有企业的状况,优化信贷结构、降低信用活动的风险。最后,应该完善和加强银行内部的稽核制度,注意跟踪、分析不良贷款的变化,严格控制贷款的风险系数和风险贷款的规模,及时发现问题,积极采取措施,把风险消除在萌芽状态。

  3.2健全银行内部的监控体制

  银行的内部控制主要包括财务控制、组织控制和资金控制,而资金控制是内部控制的最终目标。在把好资金投向和保持良好的资金质量方面:一是坚持完善的综合授信管理。二是加强稽核系统,建立垂直稽核体系,完善报送稽核制度。三是设置风险资产专门管理部门,专司依法收贷,保全资产,监督胜诉资金到期收回之职,对将形成风险资产的项目和单位发出预警预报,对已形成风险资产的要落实专人跟踪追收。对连续两年追收不回有问题资金的责任人,要建议人事部门停止他的岗位职能,调离或作相应处理。四是设立审贷分离的信贷审批部门,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指导下,信贷、审查两个部门共同分析市场,面向市场收集信息,了解产业行业国际国内市场的变化情况,按市场调查和营销、融资审查、复查、催收等职能设置,确保担保抵押的有效性和债权最终受偿,贷审分离,以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为审批大型项目的最终权利机构,防止一人说了算的现象。

  3.3建立风险防范的应变制度和风险防范基金

  在每年的利润中提取足够比例的风险防范基金额,这部分基金在有剩余时可以购买国债等相对稳定保险的方式逐年滚存下去,另外,呆帐准备金的运用条件也应适当放宽,银行要及时将那些确实死亡的帐户余额销掉,不能又计息滚入下一年。

  3.4开展多样化和分散化的贷款组合管理

  投资多样化和分散化的原理在于减少各种贷款的相关性,使风险贷款组合的总风险最小,其最常有的手段是放款数量分散化和授信对象多样化。所谓放款数量分散化是指银行应尽量避免大额贷款,增加小额贷款,尽量把贷款给更多的人,依据概率分析的结果,分散贷款的平均值越接近平均值,风险的可能性越小。为

  3.5正确处理好银行、政府、企业三方关系

  我国政府、银行和企业间的关系过密,不符合市场经济原则。银行要严格执行《商业银行法》,独立决定自己的存贷业务;企业要按照《公司法》,自主地制定经营决策,各级政府不得干预;政府应做好各项服务工作,按照法律规范企业行为,为企业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增加决策的透明度。同样银行和企业的运作也要符合市场经济规则,并将企业核算情况定期公布于众。这是正确处理银行、政府、企业三方关系的关键。

  3.6必须确立统一的信贷观念和信贷文化

  要通过各种渠道宣传和阐述发展与质量、速度与效益、提高效率与风险控制、放权经营与上收集中、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等重大关系,形成统一“经营风险”的信贷观念与文化。

  参考文献

  [1]王红夏.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形成原因分析[J].企业改革与发展,2005,(3)

  [2]王金富.新形势下防控信贷风险的途径[J].农业发展与金融,2009,(02):53

  [3]吴念鲁.商业银行经营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76.

  [4]陈学彬等编著.金融监管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38.

  [5]刘学东,刘燕平.金融风险防范问题分析—关于信贷资产风险成因与防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67-70

  [6]陈曦.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现状,成因与对策分析[J].科技资讯,2009,(04):233

  [7]卞薇.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J].经营管理者,2009,(04):236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yinhanglw/37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