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职业教育论文

职业教育论文范文高职院校学生乐观品质培养探析

发布时间:2015-05-26 16:25:28更新时间:2015-05-26 16:28:46 1

  俗话都说,心态决定命运,一个人的心态是否积极乐观会影响他的一生。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了,由于现在的社会压力大,很多人都会产生一些消极的情绪,针对此,很多高职院校也开始逐渐培养学生们的乐观品质了,本文是一篇职业教育论文范文,主要论述了高职院校学生乐观品质培养,本文系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
  摘 要:乐观品质作为一种重要的积极人格特质,对减少高职学生各种负面情绪的影响以及塑造高职学生健康人格意义非凡。乐观品质的养成受遗传、自身、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可以利用优化育人环境、加强心理行为训练和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活动等途径培养高职院校学生乐观品质。

  关键词:职业教育论文范文,高职院校,乐观品质育,人环境心理行为,训练

  随着社会经济与科技、文化的快速发展及国家政策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扶持力度的加大,高职类院校的招生规模急剧扩大。与之相伴而生的管理不善、各种教育不及时等以及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参差不齐导致高职学生各方面压力的增加,在校生出现心理问题增多的现象,沉溺网络、耽于情感、抑郁、退学、自杀等各种负面现象日益凸显。如何对高职学生进行积极心态的培养成为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研究课题。作为积极人格特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乐观品质的培养对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改善及相应的生活、学习、职业等环境应对能力的提升意义非凡。

  1.乐观品质的内涵

  乐观一直是哲学家、社会学家比较关注的对象。乐观概念的界定最早可回溯到18世纪初。德国的哲学家莱布尼茨最先将乐观定义为“一种天然的理性范畴的认知方式”。人类学家、社会学家Tiger把乐观描述为“与期望相关联的心境与态度”,弗洛伊德则是认为乐观是人的一种天性。

  乐观品质被纳入心理学研究范围则始于20世纪80年代,积极心理学流派兴起之后。随着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兴起,作为积极人格物质之一的乐观品质日益受到心理学研究者的关注。

  心理学界对乐观最早的界定源于Carver & Scheier(1985),他们最先提出气质性乐观的定义,认为人类的期望分为具体期望与类化期望,气质性乐观是“一种类化期望”,是指个体总体上对积极结果的期望,这些积极期望能使个体形成积极的情感状态并最终导致积极的行为结果”。

  另有研究者(Seligman等)认为乐观是人们对于生活中具体事件的一种习惯性地解读方式,即一种解释风格。这种对于乐观的定义源于Seligman等人的“习得性无助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人们习惯性的解读生活事件的方式有两种,即悲观与乐观,它们包括三个评价维度:内在-外在、持久-暂时、普遍-特殊。乐观解释风格指人们将消极事件归因于外在、暂时、特殊的原因,将积极事件归因于内在、持久、普遍的原因。这些具有乐观解释风格的群体被称作乐观者。温娟娟等(2007)、顾群(2009)将气质性乐观与解释风格揉合,把乐观定义为一种重要的人格特质,认为乐观是以人的归因方式为基础的对未来的积极期望,是调节人身、心健康的一种重要内部资源。

  本文认为乐观是一种受遗传因素影响、可以后天养成的一种可塑的人格特质,是个体积极应对各种事件的普遍性习惯,通过个体的归因方式来体现。

  2.高职学生乐观品质培养必要性

  高职大学生自入学到毕业年龄多在17—24岁之间,正处于青年后期(成年初期),正是由青年走向成人的重要过渡时期。受内在生理作用及外在社会环境的影响,这一年龄段的大学生不仅具有青年期人群所共有的心理特征,也具有大学生群体独特的鲜明特征。在这一时期,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正处于迅速发展阶段,也是他们自我同一性确立以及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稳定时期。这一阶段的大学生大部分远离家人、父母以及原来的交际圈,开始过一种全新的集体生活。高职学校大容量、大跨度的教学方法以及相对刚高中毕业的学生而言完全无约束的自我管理模式、各种各样的竞争等诸多因素让一部分适应能力较弱的大学生养成悲观消极的处世风格,悲伤、懊恼、憎恨、厌恶、恐惧、抑郁、嫉妒等负面情绪对其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造成身心活动的不平衡。在极度悲伤、愤怒或恐惧等情绪状态下,人们时常会自制能力下降,判断意识减弱,丧失理智的阀门,正常行为机制瓦解,一些校园悲剧的发生也就难以避免。

  诸多研究也表明,具有乐观品质的人往往能够适时对自身不良情绪进行调整、排解,不怨天尤人,不一意孤行,能够很轻松地适应新的环境。根据Seligman等人的“习得理论”,人为的运用外力的影响会使受力者形成“习得性乐观”。鉴于此,在对高职大学生开展知识、技能等专业教育的同时,还必须加强其人格教育,致力于培养其乐观品质,尽力抵消各种负面情绪的消极影响,塑造健康人格。

  3.高职学生乐观品质养成影响因素

  国内外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 乐观与个体的身体和心理健康之间密切相关。一个人天生的遗传基因为其提供了一个乐观基准线。有研究表明,亲子间气质性乐观遗传可能性只有25%,乐观品质的养成与发展除了受生物遗传因素的影响外,更多地受到环境因素、自身因素以及环境和生物学因素交互作用的影响。家庭教养方式与青年期乐观水平存在着相关,具体表现为权威型教养方式与青年期高水平的乐观呈显著的正相关,而专制性的教养方式则不存在着这种正相关。。在有关社会环境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关于乐观解释风格的影响因素,有研究结论为个体受父母虐待、冲突等消极事件影响,有研究结论为父母的榜样作用对个体乐观解释风格的养成有影响。综合以上研究可以看出,乐观品质的养成受遗传、自身、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4.高职学生乐观品质培养途径

  4.1优化育人环境

  发挥教师的模范作用。上大学之后,学校成为高职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良好的学习风气、良师、益友成为影响学生乐观品质养成的最直接因素。“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各专业、学科任课教师、大学生辅导员首先要努力做到以乐观的心态、坦荡的胸襟、正直的为人来熏陶和感染学生,以自身人格魅力感召、引导学生树立乐观的人生态度,养成不骄躁自满、不妄自菲薄的健康人生观;其次要以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引导学生养成踏实求学、努力勤奋的学习风气。“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能够做到以乐观的态度处理师生关系,尊重、爱护学生,创造乐观品质养成的良好教育环境。

  和谐的校园环境、班级环境、宿舍环境是乐观品质养成的温床。老师尊重、理解、关爱学生,用爱搭建教育的桥梁,让学生在爱的教育中体验到和善、尊严、包容、友爱,激励、鼓舞他们形成乐观的人生态度;和谐的班级环境、宿舍环境让学生体会到同学间、朋友间的互帮互助、友爱温暖、团结奋进,促进他们养成积极、善良、友爱互助的良好习惯。

  4.2加强心理行为训练

  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与训练能加速乐观品质的养成。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应及时开展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帮助学生顺利渡过入学适应期,并定期对在校学生开展各类心理素质拓展训练。

  大学生初入学,无论是校园各种环境还是学习方式、个人目标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专业心理健康教育能帮助学生尽快调整心态、完成角色的转变。首先应该引导学生走出凭成绩定优劣的自我评价模式,让他们了解大学生活阶段衡量其优秀与否的因素除了学习成绩之外还有交际、应变、各种特长等等,并且综合素质好的学生往往更容易得到各种荣誉。

  其次要帮助学生树立新的学习与发展目标,形成新的自我评价体系。发展目标的建立是乐观品质的核心来源。众多研究结果表明,缺少目标易导致遇到困难时的“习得性无助”。缺少目标的学生缺乏进取心,缺乏追寻人生意义的动力。他们没有学习兴趣,遇到挫折时首先会想到放弃,消极面对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帮助新生结合自身情况树立目标,能够让他们在遇到困难、挫折等逆境时保持乐观心态,强化成功意念与努力动机,从而付诸实践直到获取成功。

  要定期对学生进行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训练与挫折应对训练。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技能,让学生能够更轻松地融入大学生活、融入集体,对乐观品质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良好的交际能力能够让学生体验到被接纳、被认可等积极暗示,增强其满足感和自信心的培养;不断的交往、碰撞与自我调整,能让学生以善良、包容的心态不断在学习与自我完善中成长。挫折应对训练可以针对高职生学习与生活中典型挫折如学习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就业压力问题等进行情境模拟,对其应对方式进行训练。挫折应对训练能够通过外力影响高职生在面对逆境时采用积极乐观的应对策略,减少消极应对方式的采用,从而养成乐观品质。

  4.3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活动

  学校为学生建设良好的社会活动氛围,为学生提供参与各种文体娱乐活动的场所与机会。学校学生工作部门定期举办各类有益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讨论、文化节、读书月、运动会、艺术舞美演出、各类特长或技能竞赛、社会服务等多种课外实践活动,能过这些活动激发他们的参与性、积极性,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与活动范围,锻炼他们的各种能力,增强其自信心,使他们获得丰富、充实的课余生活与成功的满足感;结合各类活动,适时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与应对训练,让他们在不断地自我审视、自我促进、自我完善的过程中养成乐观品质,以积极心态应对学习、生活、活动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从而促进健康人格的养成。

  参考文献:

  [1]顾群.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研究对大学生乐观精神培养的意义[J].教育探索,2009,12.

  [2]张晓明.乐观研究述评[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8,2.

  [3]温娟娟.郑雪.张灵.国外乐观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7,15(1).

  [4]施国春,李丹.大学生乐观品质培养的实验研究[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14,3.

  [5]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6]Baldwin D.R,Mclntyre A. Perceived parenting styles on college students’ optimism [J]. Elizabeth Hardaway College Students Journal, 2007(9).

  [7]袁丽敏, 张宏宇, 李健.乐观研究综述[J].中国特殊教育,2006(8).

  [8]谢龙华,钟贞.大学生“习得乐观”的教育模式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3(21).

  作者简介:张文龙(1978—),男,山东临沂人,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咨询。田银萍(1963—),女,铜仁万山人,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职业教育论文投稿优秀期刊推荐《比较教育研究》于1961年创刊,1992年兼作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会刊。本刊的办刊宗旨是:向教育工作者介绍各国教育情况,对外国教育进行研究,以促进我国教育的发展,加强中外教育比较和我国比较教育学科建设,提高学术研究水平。本刊适合于广大教育理论工作者,教育决策和管理者,各级各类教师,大专院校学生和广大关心教育的各届人士。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zhiyejiaoyulw/524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