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中学教育论文

教育职称论文发表中外大学生就业观念培育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5-06-23 16:00:00更新时间:2020-11-16 15:11:49 1

  在毕业生就业为上各个国家的形势和大环境不同,大学生对就业的态度也不尽相同。合理的就业观念会让一个人更好的发展和成长,但是现如今,很多大学生的就业观都比较偏激,本文小编给大家推荐了一篇论文范文,针对中外大学生就业观念培育比较研究做了一些论述,文章是一篇教育职称论文发表范文。
  摘 要:大学生就业难近年来一直是个重大的社会热点问题。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有很多,而就业观念是关键因素。相较国外而言,我国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严重的问题:期望值偏高,“等”、“靠”思想严重,“一步到位”观念蔓延,对“热门”的热衷度高等。美国、日本、德国在大学生就业观念培育方面经验丰富,具有代表性。分析借鉴三国的大学生就业观念培育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提出我国大学生就业观念培育的几点建议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中外大学生,就业观念,比较分析,建议
  当前,我国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毕业后不能找到适合自己和令自己满意的工作的大学生为数不少。但是,从供需关系来看,我国大学生并没有达到过剩的程度。“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劳动者队伍中受高等教育人口的比例却不到5%的国家,正处于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阶段,一年新增600万大学毕业生,不至于难以消化。”[1]再者,国家一再出台关于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引导、帮助大学生就业。
  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亟需人才的情况下,为什么还出现了这么严重的就业难题呢?当然,产业结构失衡、高校不断扩招、海外人才大量涌进等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但这些都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原因在于我国大学毕业生普遍缺乏科学的就业观念。“所谓就业观是指个人对就业相关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它支配着大学生对就业目标的期望定位与选择,影响着大学生对就业的看法心态和行为,它对大学生就业目标的实现具有导向作用,对大学生的就业实践具有动力作用,树立科学的就业观是大学生就业的关键,在大学生就业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没有科学的就业观念的指导,大学生不能客观看待自身素质、合理设定就业目标、正确估量市场需求等,导致出现就业难的局面。
  一、中外大学生的就业观念
  就业观念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情况,经了解,很多发达国家大学生的就业观念相比我国大学生来说较为科学。因此,比较分析中外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发现我们的不足,借鉴他人的精华,有助于我国大学生科学就业观念的培育,有效扭转就业难的局面。
  (一)中国大学生的就业观念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的推进,我国大学生就业方式大体经历了服从分配、双向选择和自主择业三个阶段。当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主体意识、竞争意识、积极性、主动性都有所增强,总的来说其就业观念的发展越来越符合社会和市场发展的需要。但是,就目前来看,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1、期望值偏高
  大学生是国家和社会的人才,这是社会大众对大学生普遍的看法,在长此以往的“大学生就是人才”的观念影响下,大学生不免以“精英”自居。对自己的高定位导致大学生对就业的要求也比较高。多数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目标与实际相脱节,不但要求职位高、薪水高,还要求工作清闲、舒适。由此,大学生对工作的期望高加剧了就业难。
  2、“等”、“靠”思想严重
  传统的分配的就业方式和观念依旧影响着当代大学生,加之,当今大学生有很多独生子女,从小生长在蜜罐里,随有竞争的意识和愿望,但是缺乏参与竞争的勇气和能力。很多大学生在就业面前畏首畏尾、犹犹豫豫,抱希望与学校和家庭,期望学校和向招聘单位推荐工作,家长通过关系安排工作,从而形成消极的就业心理。由此,大学生的“等”、“靠”思想加剧了就业难。
  3、“一步到位”观念蔓延
  在残酷的就业竞争的影响下,很多大学生追究“一步到位”,希望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就是终身的。这种观念在当今的大学毕业生中非常普遍,他们不想再有一次找工作的经历。一步到位的工作必定要稳定、待遇好,然而,在残酷的竞争中能够找到一份这样的工作难度极大。由此,“一步到位”的观念加剧了就业难。
  4、对“热门”的热衷度高
  许多大学生从农村走到城市,受到高等教育后,认为只有留在大城市、进入大企业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种观念致使大学毕业生,对于中小城市、边远地区的工作不予考虑。导致发达城市、大企业人满为患、竞争一场残酷,而不发达城市和中小企业则无人问津,这样就出现了有的地方用不了这么多人,有的地方无人可用的现象。由此,大学生对“热门”城市和单位的严重倾向加剧了就业难。
  (二)国外大学生的就业观念
  与我国相比,很多国外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有很大的不同,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借鉴。就业服务供给模式大体可以分为市场主导、政府主导和混合型三种,根据三者的不同特征,特选择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加以分析(见下表):
就业服务供给模式 代表性国家 大学生就业观念表现
市场主导 美国 1、就业情况是自身能力的体现,不归结于其他方面;
2、能够正确自我评价和定位,注重能力培养;
3、工作无贵贱之分、无等级差别,讲究实用性。
政府主导 日本 1、竞争意识强,成功就业靠自己的努力;
2、轻薪酬,对薪酬的重视排在工作魅力和发展空间之后;
3、不排斥进入发展前景好的小企业;
4、先就业后择业,基本做好日后换工作的准备。
混合型 德国 1、“自我负责”意识根深蒂固,没有依赖思想;
2、适应力强,根据实际及时调整专业方向,补充知识的和能力的不足;
3、竞争意识意愿非常强,主动迎接市场竞争;
4、创新意识强,自主创业意愿普遍。
  综上,与我国相比,国外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表现得较为科学,更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要。国外大学生倾向于先就业后择业,轻薪酬重兴趣和发展,积极主动、不“等”不“靠”,不求专业对口,注重实践经验的积累和工作能力的提升……而在这些方面,我国大学生都有所欠缺。
  二、中外大学生就业观差异性原因分析
  就业观念的形成虽深受各国历史背景、文化特色、市场环境等多重要素的影响,但更与就业观念的培育方式息息相关。经研究发现,大部分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开始早、发展历史长、经验丰富,已形成较为成熟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在就业观年的培育方面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成果。
  (一)我国大学生就业观念培育的不足
  我国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开始,虽已取得不少成绩,但发展时间有限,经验不足,还有很多值得完善的地方。
  1、大学生就业相关部门工作有待改进。大学生就业需要相关部门的大力帮助,尤其是就业信息的提供方面。在我国,大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一般是高校、招聘会、用人单位网站及各类求职信息网站,信息纷繁复杂,难以筛选,容易造成大学生在选择搜索和选择方面的困惑。
  2、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不尽完善。首先就业指导工作普遍“临时抱佛脚”,我国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大都针对毕业年级的学生,大一、大二,甚至大三的学生都接触不到有关就业方面的信息和培训,因此也就很少有学生设定自己的就业目标,从而为这个目标做各方面的准备,当真的面临就业的时候就会手足无措。其次,就业指导课程有待创新。当前我国高校设立的就业指导课程较少,内容相对较传统,大都是课堂讲授,而缺少实践教学,难以让大学生了解就业到底是怎样的。再次,就业咨询部门没有发挥应用的作用。高校虽大都设立了就业咨询部门,但这一部门存在“虚设”的现象,甚至只是其他部门代理这一工作,缺少专业人员和专业技能,大学生遇到问题也大都不知道像谁咨询,或咨询了也得不到有效的答复。
  3、用人单位的责任意识不强。我国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存在严重的问题,最看中的往往不是大学生的能力和潜力,而是性别、户口、有没有“关系”,极大的打消了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单位对大学生能力的评估不科学,经常通过一些用处不打、且容易获得的“证书”来评判大学生是有优秀,这严重误导大学生的努力方向,做很多无用功。
  (二)发达国家大学生就业观念培育经验
  1、美国大学生就业观念培育
  美国是最早开展职业指导工作的国家,是现代就业指导理论的发源地。“1953年萨帕(super)在继承前人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构建起了以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生涯指导为主要内容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并首次将发展的观念引入职业生涯教育。”[3]经过多年的探索,当前美国大学生就业观念培育涉及到政府、用人单位、高校等多个层面。
  (1)政府提供充足的就业信息。美国政府积极为大学生就业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就业服务,尤其表现在提供就业信息方面。“美国劳工部下设统计局,负责在全国范围内采集数据,收集不同时期美国就业市场的职业需求状况,分析行业的需求形势以及未来一个时期内就业环境的变化。” [4] 为大学生求职提供最大的信息来源,有助于大学生自主求职。
  (2)用人单位提供实践机会。用人单位在美国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很多单位愿意更多地多大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和岗位,并与高校形成长期的合作,相当于大学生在学校的“实践基地”,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竞争意识。
  (3)高校实施全程性的就业指导工作。在美国,高校的就业指导对象既包括在校学生,也包括已毕业的学生。针对在校大学生,美国高校推行四年职业规划项目:第一年,帮助学生初步了解市场需求情况;第二年,利用测试等方式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及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初步确定今后发展方向;第三年,指导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提供实习机会,帮助学生增强工作技能;第四年,通过现场模拟等方式帮助学生熟知求职要领,增强求职就能。针对已毕业学生,高校继续对其就业和工作情况进行跟踪,向其提供后续的就业指导,已毕业学生仍可回到母校得到指导和培训。高校对学生的就业指导,使大学生正确自我定位、科学制定目标、扎实掌握技巧,是大学生科学就业观形成的关键环节。
  2、日本的大学生就业观念培育
  在日本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国家起主导作用。“国家层面负责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政府部门是文部科学省和厚生劳动省,文部科学省负责制定大学生就业促进政策和引导高校将就业能力作为大学教育的一部分,统计分析毕业生就业与考研比率、签约率、就业率等,总体把握毕业生就业形势。厚生劳动省负责职业供需信息、就业指导、就业援助等。”[5]此外,值得特别注意的是,日本与毕业生有关的所有内容都以法律形势确定下来,如《劳动基准法》、《雇佣对策法》。完善的立法使得大学生增强自我保护和竞争意识。
  日本高校和企业在大学生就业观念培育上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日本高校的几乎所有院系都设有就业指导的相关课程,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就业指导。日本高校的就业指导与美国相似,都是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成功就业,首先是帮助学生确定自己的兴趣及特长,其次是有目标性地选择专业,最后是求职方面的全方位培训。企业有意识地加强与高校的联系,形成良性的互动,为大学生提供充足的实习和锻炼机会,甚至是毕业后的工作机会。
  3、德国的大学生就业观念培育
  德国是典型的欧洲发达国家,其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非常成熟。德国大学生就业观念培育的最大特点是政府与社会、高校职能相互补充,主要为大学生提供咨询、指导服务。
  德国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有五大要素:政府、企业、高校、私人咨询介绍所、大学生。其中,政府为主要渠道,通过劳动服务部门进行信息统计和发布、网络服务和职业培训;企业为用人主体,关注人才的发展,为求职者提供实习平台与培训服务;高校作为**,主要负责系统的课程培训就就业咨询,为此,各高校都设置专门机构,保证必要的人员和经费投入,保证就业指导工作的正常运行;“私人咨询介绍所从1994年开始出现,经劳动总署批准注册”[6],向企业和个人提供咨询,搭建起企业和求职者之间的桥梁,但主要向企业收取服务费。
  三、关于大学生就业观念培育的几点建议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科学就业观念的培育刻不容缓,结合发达国家成功经验的借鉴,我们可以做以下尝试:
  (一)国家和社会应做好保障工作
  首先,立法部门继续完善法律法规建设,使大学生就业有更全面的法律依据,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其次,相关部门做好就业信息的提供工作,亟需建设专业的网络平台,涵盖招聘信息、在线咨询、面试技巧等多个板块,为大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再次,企业应有培养人才的责任意识,与高校密切合作,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实习机会,并且,企业招聘应做到公平公正,不歧视性别、民族等,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性和竞争意识。
  (二)高校完善培育功能
  1、注重大学生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同步发展
  当今的高校虽然已经意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但在具体实施中,还是呈现理论教学重要实践锻炼的局面。大学生的学习绝大部分还是在课堂中,很少走出校园。高校应尽可能多地设置实践课程,建设实践基地、联系实习单位,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场所。
  2、加强大学生的全程就业指导
  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只给毕业生做就业指导已经不适合了。应该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生四年的学习生活中,每学期都设置相关的课程,安排讲座、经验交流会等,循序渐进地影响大学生形成科学的就业观。
  3、做好就业服务工作
  高校要为毕业生做好就业服务,做大学生求职的坚强后盾。高校应设置专门的就业网站,网站的内容包括就业指导、求职须知、招聘信息、单位信息等板块,大学生能够在此获得关于就业的所有信息;此外,高校的就业部门要完善自身的工作,精心为大学生服务,耐心解答咨询、疏解心理压力、提供合理的建议等。
  (三)学生自身努力转变
  1、科学自我定位
  正确看待大学生和人才的关系,单单走出大学校门并不能说就是人才,拥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充足的实践和工作经验、脚踏实地的奋斗精神、对本职工作的热情等多方面要素的大学生才是人才。大学生要科学自我定位,一方面,不片面地追求高薪水、高职位、舒适清闲,选择适合、感兴趣、发展空间大、有助于实现自身价值和提高综合能力的工作;另一方面,要先就业再择业,在当下没有让自己满意的工作岗位时,也要先就业,重在锻炼,在提高自己工作能力的同时寻找下一个更好的工作。
  2、提高就业主动性
  大学生就业要摒弃“等”、“靠”的依赖性,凭借自身的努力获得工作。大学生要提高就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入学后就要注重为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一是夯实专业基础,同时拓展课外知识,提高理论内涵;二要积极参加之间活动,包括专业实践活动、社团活动及单位的实习等,从各方面增加工作经验、提高工作能力;三是关注就业信息、制定就业目标,不要等到大四才意识到要找工作了,要时刻关注学校及就业服务部门提供的就业信息,了解招聘、应聘的相关规则和注意事项,尽早指定就业目标,有目的性地完善自己;三是主动参与竞争,在残酷的竞争面前不要畏首畏尾,勇于展现自己、争取机会。
  参考文献:
  [1]阚明坤.不宜过分责怪大学生就业观念落后[J].教育与职业,2009(16):78.
  [2]曹计划.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分析与对策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1(12):114-115.
  [3]杨怀祥.美国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研究及对我国就业指导工作的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01):84-86.
  [4]解小平.美国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对我国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1(22):99-101.
  [5]毛立红.发达国家大学生公共就业服务供给机制的经验与启示[J].行政管理改革,2012(11):69-73.
  [6]刘和忠.德国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及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1,28(05):42-45.
  作者简介:马立敏(1980-2):男,助教,华北电力大学电力工程系本科生辅导员;
  李 慧(1985-5):女,助教,华北电力大学电力工程系研究生辅导员;
  教育论文发表期刊推荐《教育导刊》杂志创刊于1983年,是广州市教育局主管、广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主办的综合性教育理论刊物。《教育导刊》是全国中文(教育类)核心期刊,同时也 是《中国期刊网》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来源期刊。

文章TAG标签:大学生就业论文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zhognxuejiaoyulw/530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