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成人教育论文

高等职业教育十年研究综述

发布时间:2011-02-26 10:25:21更新时间:2021-03-05 11:26:44 1

  摘要:对十余年来的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较全面的概述,既分析了在高职内涵与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师资队伍、社会服务能力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等领域已取得的诸多成果,又客观地指出了需要进一步拓展的研究领域所在。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综述

  StudiesSummaryofHighVocationalEducationDevelopmentforTenYears

  ZHOUMing-chang

  (SichuanCollegeofArchitecturalTechnology,SichuanDeyang,618000)

  Abstract:ThispaperexecutedthecomparativesummaryonstudiesstatusofChinesehighvocationaleducationdevelopmentinthepastdecade,analyzedmanygottenachievementsinthefieldastheconnotationandschool-runningsystem,talentsnurturingmode,curricularsystemandteachingcontentreform,experimentandpracticeconditionsofteaching,faculty,socialservicescapabilityandcampuscultureconstructionofhighvocationaleducation,thenobjectivelyindicatedtherequiringfurtherexpandedplaces.

  Keywords:highvocationaleducation,development,studiessummary

  2000年以来,伴随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的迅猛推进,作为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独立层次与独立类型的高等职业教育获得了空前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已经成为中国教育科学研究的新热点。随着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展和深化,该领域在十余年中产生了一批较有质量的研究成果。[1]

  1主要著作述评

  胡健雄介绍了德国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地位、职业教育的历史脉络、基本运作方式和管理体制等,[2]顾明远从职业技术教育与国家及区域现代化进程的内在关系角度研究并比较了韩国、新加坡、香港及台湾的职业技术教育的功能与作用;[3]在此基础上,多数研究者均认同“作为一个独立的层次与类型的高职教育,既姓‘高’也姓‘职’”[4];这些是国内较早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职业技术教育进行介绍和研究的著作,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兴起与改革产生了积极的作用。钟海青和石伟平对各国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及管理制度进行了完整、清晰的比较并提出应按现行国际惯例管理好各类职业教育;[5]吕育康从高等教育的基本矛盾入手分析中国21世纪教育供需态势,从经济与社会发展和教育竞争的分析中提出教育重心上移是教育发展及未来社会需求的必然趋势,并分析了职业教育的基本规律与学科发展规律的关系,强调职业教育培养人才要面向市场;[6]有研究以华北地区为例探讨了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设计、师资队伍优化、课程体系构建以及专业设置等各个层面;[7]姜蕙深入研究了当代国际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历史、学制、办学现状、办学特点、管理体系等;[8]萧今重点讨论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成本和效益、职业教育课程与就业和工作的关联性、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公平性、职业教育的其他途径和它们对提高生产率的有效性,辑录了近年讨论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以及不同地区的发展经验的重要论文,介绍了学术界有关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讨论;冯增俊从中国加入WTO及教育日益开放的背景下,应用比较教育研究方法,从纵与横两个方面梳理国际教育发展的经纬走向,其中剖析了WTO与中国职业技术教育、WTO与中国职业教育的教师教育、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等重要问题,该成果从不同角度为我们提供了国际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新视野;

  以上成果虽然较丰富,但基本上属于理论性探讨或资料性汇集。从研究现状看,严格地讲,目前专门的学术性与应用性兼具的研究成果较少,且主要集中于对国外先进理论的引进,尚未真正取得高质量的“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问题”的研究成果。从全国的角度,对不同区域、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转型进行实证性、针对性、综合性研究的学术著作尚付诸厥如。

  2主要论文述评

  10余年来“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领域取得了非常丰硕的成果,这些成果涉及高职教育发展的多个方面。

  2.1关于高职内涵与办学模式的研究

  多数研究者认为“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高等技术教育”,并借助人才结构理论说明社会人才主要有理论型人才、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四类,高职培养目标主要有三种类型,即高层次的技术员类人才、有一定实践技能又有一定专业技术的“技师型”人才和管理人员,其中技术型人才是主要的。在办学途径上主要有国家、地方政府或社团办学,产业行业企业办学,社会团体、私人办学,各种形式的联合办学包括引进外资联合办学等,这是对高职概念和办学途径的一个比较完整的论述;还有关注高职的定位和与中职的衔接,如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衔接及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研究,高等工科职业教育基本规律及运行特征的研究和实践等;也有研究者认为“走内涵发展道路,全面实施质量管理是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另有研究者从实践角度提出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必须政府、学校、企业三方面共同努力并建成长效机制”以及“行业、校友、集团共生态”和“融合行业办学、融合企业育人、融合生产教学的‘三重融合’的开放式办学模式”。这一系列研究对高职内涵与办学模式均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2.2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十五”期间,经过实践和研究后,“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实行产学研结合”已被各方认同为是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定位和必由之路。2003年8月,教育部高职高专处处长李志宏指出:“要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要面向就业市场进行专业设置,要加强学校与企业行业的密切结合,要推行订单式培养”。总之,在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上,产学研结合已经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一条主线和一种明确的办学形式并成为当前职业教育不可或缺的办学支柱,“产学研结合”已经成为各方认可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有研究者根据高职未来发展趋势提出人才培养模式应该向“高移化、多样化、规范化、职业化”等方向发展。在实践和研究的共同推动下,也有研究者在此领域取得了较完整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成果。还有研究者认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校企合作,推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实习实训条件建设”。另有研究者认为高等职业教育与现本科教育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它明确的职业价值取向,在于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为此要“以工学结合为主线构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就业导向的专业结构体系”。

  2.3关于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

  理论界和实践界现在均认识到,高职教育一切问题的核心是课程问题。诸多研究者认为“项目课程是职业教育课程的本质特征,高职教育的目标是要把学生导向工作体系(不同于学术知识体系),因此高职课程应当以工作任务为中心,采取工作逻辑来开发课程体系并组织教学内容,积极推行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如蒋乃平认为高职课程应是“注重培养‘关键能力’或‘基本技能’的‘宽基础、活模块’模式”;陈解放认为“必须重视课程建设过程中的企业参与,包括企业人员的介入、企业标准的引入、职业证书的融合等”;徐涵认为“课程开发应由注重劳动科学的资格研究转向注重职业科学的劳动研究;以行动导向教学为主要教学形式建构起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职教模式。”雷正光认为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和功能可以分为:理论课程体系—智力发展、实践课程体系—就业能力、人文课程体系—人格完善,籍此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资源条件和保障体系进行了系统研究,姜大源教授在此领域获得了较多的成果。

  2.4关于师资队伍的研究

  陈解放认为师资队伍建设目前的重点“一是在高学历、高职称的基础上增加现有教师的企业工作经历,从而提高他们的职业教育能力;二是引进企业的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他们可以担任专业课的教学,更可以担任校内实训基地或学生校外顶岗实习的技能指导。”也有研究者认为“充足的教师数量保证,合理的年龄结构及职称分布,符合要求的学历层次,良性的师资来源及养成渠道,合理的学缘结构,强有力的政策及舆论导向等是高素质的高职高专师资队伍建设的基本保证。”有研究者提出“强化培养、扩大兼职、增加对兼职教师的吸引力、改革职称评聘制度、通过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及发挥示范性院校的辐射作用来促使双师教师结构的明显优化。”有研究者从具有培养成本低、可行性强、更能体现双师素养的内涵、开放可塑、便于工学结合等优势提出了“动态互补型双师组合”的师资队伍建设思路。还有研究者从职教教师专业发展的视角论述了“职教师资专业培养的制度化、系统化;职教师资教育性、职业性、学术性相整合的专业培养模式;需要重视职教师资专业培养的研究和培养机构的建设。”也有研究者提出了“较科学的双师型师资队伍的确定标准并对我国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现状作了全面分析。”另有以深圳职院为例论述“其双师型队伍建设的基本特点,如特色鲜明、结构优化、整体实力强;梯队合理,主干专业带头人优势明显:建立了完整的师资管理制度;人事制度改革注重向教师提高其‘双师素质’导向;强化师资队伍的教育素质和技能培训;积极开展产学合作,专任专业课教师服务企业效益明显等。”这一系列观点颇具借鉴价值。

  由上可见,近年来有关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已经取得了较明显的进展。但是仍然存在着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从研究对象上看,主要集中于宏观问题,而对于中观、微观层面上的实际问题有所忽视;从研究区域看,主要集中于东部,而对于中西部则较薄弱;从既有成果地域看,多数为东部先进院校,中西部院校成果较少;从研究内容看,主要集中在师资、课程与实训条件,而关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绩效、基于高职功能定位、特色和质量的角度对中国高职教育发育与发展的透视性研究、高职教育的整体发展与转型的研究尤为薄弱;从研究视角看,多集中于示范院校的内部转变,而对于非示范院校以及对非经济中心区域的院校的关注却还不够。因此,从总体上讲,目前的研究现状还亟待完善,更需系统化、深入化、实证化对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展开全面研究。

  参考文献:

  [1]到2008年底,各类有关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著作达100余部(此数据由笔者检索超星数字图书馆所知,可能小于国家图书馆的数据,但足有代表性),并且此类著作80%以上均为2000年后出版;通过对1999-2008年中国知网搜索显示,10余年来“高等职业教育研究”论文共有4300余篇。这些成果涉及到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多个方面。

  [2]胡健雄.经济奇迹的“秘密武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顾明远.亚洲“四小龙”职业技术教育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

  [4]吕鑫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5]钟海青.比较教育管理[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石伟平.比较职业技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吕育康.职业教育新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7]新世纪华北高职教育发展战略研究编委会.新世纪华北高职教育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1.

  [8]姜蕙.当代国际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概论[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

  注:参考文献颇多,略有删节。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chengrenjiaoyulw/29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