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初等教育论文

语文教师职称论文如何优化初中语文的朗读教学

发布时间:2014-05-05 14:48:57更新时间:2014-05-05 14:49:59 1

  细心观察,如今的中学生并不是很喜欢语文这门学科。这种现象分析起来,原因不止一个,除了教学模式呆板、教学缺乏艺术性等因素以外,与不重视朗读有关。

  摘要:朗读在语文教学当中作用是不容忽视,有了良好的口感,不仅能够培养一定的语文素养,还能够提高初中生的写作能力。本文主要对现在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以及改进的策略做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语文,教学,初中,效率

  一、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现状

  1.普遍不重视

  到了中学阶段,要看的文章长了,要理解的内涵深了,朗读既费时又费力,更何况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师生的心态都渐趋功利,考什么学什么,既然朗读不考,那还学它做什么,不如多做点阅读题来得实惠。

  2.朗读品质低下

  在一些公开课上,我们经常看到起来朗读的学生多半是感到不自然,往往声若蚊蝇,结结巴巴,将一段美文读得支离破碎,文章的美感荡然无存。这说明,学生不懂朗读之法,不得朗读之味。初中生处在心理发展的特殊时期,这个阶段,他们中很多人由原来的天真活泼、大胆勇敢转为腼腆内虑、含蓄内敛。在这样的心理变化之下,他们觉得自己不自然的朗读有些怪腔怪调,于是便不愿在同学、老师面前展示,造成朗读品质的低下。

  3.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

  当前,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45分钟,老师基本不范读,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教师就鼓掌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个程序,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

  4.朗读的面窄

  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感情朗读”,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怎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又怎能符合教育发展的规律和要求呢?

  5.朗读指导机械匮乏

  在语文教学中,有的教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环境中的内蕴,忽略了朗读表达的要义。所以,许多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该读重音,而不知道有时轻读,表达的效果更强烈。在走访的课例中,指导几乎等于零。

  二、营造良好的语堂朗读氛围

  初中生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是在问题情境之中的学习,因此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就成为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能否实现的前提条件。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并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它可以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思考与探索中得到促进和发展。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再现课文生活中的真实情景,使学生进入身临其境的问题环境,从而产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快乐体验,增强求知欲和自信心,进而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如,用主题讨论法创设情境,这是创设教学情境最常用的方法,可以是教师事先确定一个主题,组织学生有的放矢地开展定向式讨论,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围绕有争议的中心论题进行自由式讨论,以获得多样、独特、合乎条件的答案,也可以根据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将学生分为正反两方,对有争议的问题进行针锋相对的论辩式讨论。

  三、进行多形式的朗读技能训练

  朗读在基础教育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这是由基础教育的语文教学任务决定的。学生不爱朗读,固然有不重视的原因,更主要的是他们朗读能力差,特别是把握不好朗读的姿态、情感、意境等。因此,教师要加强朗读技巧指导,在朗读实践中引导学生揣摩、领悟,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朗读是有关母语的语言训练,首先必须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即识读音,辨字形,掌握一定量的词语。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文字理解能力,进而提出更高目标,提高学生对文章的鉴赏能力。由于朗读调动了视、听等多种感觉器官参与阅读,使学生的注意指向高度集中。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其所能地制造机会开展多样化的朗读训练,可采用个别读,如,录音范读、教师范读、学生单独读、分角色朗读、自由朗读等诸多形式或可采取齐读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规范训练。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首先由教师读每联上句,学生对下句。如教师读:“故人具鸡黍”学生就对:“邀我至田家”。再互换,由学生读上句,教师对每联下句。然后,让学生同桌间进行上下对句互换练习,学生既能自主学习,又能解决因朗读形式太单一导致的背诵效率差的问题。练习一定量之后,学生基本能按顺序对句的情况下,提高练习难度,打乱顺序,随意读出诗中的某联上(下)句,令全班同学对下(上)句。再次,让学生自由练习,提出更高要求——让学生按顺序对句,但要背诵出来。最后,老师不按顺序出句,学生能准确、迅速地对句,且是背诵出来的,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在朗读时应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训练。用“范读”或放录音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用“领读”教给学生朗读方法;用“个别读”进行具体指导和帮助;用“分组读”让学生都得到训练的机会;用“自由读”让学生边读边思考;用“分角色读”激发学生的情趣……这些训练方式经常应用,形成了一个朗读训练的体系,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

  四、转变教师角色,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长期以来,教师把自己更多地定位为管理者和控制者,为了维持课堂纪律和课堂教学,学生一般不被允许发出信号,他们要听从教师的指令,无条件地服从教师的命令,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学习。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地位难以得到保证,师生之间的关系僵化,难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现今新课改的实施,对师生关系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师生关系,转换其角色,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由过去教学的管理者和控制者转变为师生良好互动环境的创造者、交流机会的提供者、积极师生互动的组织者和学生发展的支持者、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并要树立起“一切为了学生”的观念,尊重学生,全方位为学生的发展服务,通过教师的“教”唤起学生的“学”,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参考文献:

  [1]周玉梅.浅析如何提高初中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J].考试周刊,2013(5):39-40.

  [2]黄永红.试谈初中语文朗读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2(12):59-59.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chudengjioayulw/367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