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初等教育论文

职业教育审美如何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18 15:49:43更新时间:2018-01-18 15:50:49 1

  职业教育是“以培养符合职业或劳动环境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一种教育类型,它以职业需要为导向,以实践应用性技术和技艺为主要内容,传授职业活动必需的职业技能、知识、态度,并使学习者获得或者扩展职业行动能力,进而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接下来小编简单介绍一篇优秀职业教育论文。

职业教育

  摘要:在数字化社会语境下,人们的精神意识受到数字化社会影响,审美精神呈现出亚审美化特点。职业教育兼任成人、成才双重任务,面对职教生的亚审美化心理现象,如何有效地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是数字化社会职业教育亟需解决的问题。审美教育借助艺术熏陶、情感教育,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正确的功利观,树立高尚的精神信仰和价值观,健全人格,升华生命情感,实现心灵自由。

  关键词:数字化;亚审美;职业教育;审美教育

  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是技能型人才,亦可称之为技术工人,进一步可以分为技术应用型人才和操作技能型人才,两者都需要具备一定的理论技术和实践技术、心智技能和运动技能,都需要在生产或服务的一线通过行动将已有的设计、规范和决策转化为产品或服务成果”[1]。可见,职业教育以培养人的基本生存技能为第一任务,是实利主义之教育,以民生计为普通教育之中坚[2]。同时,职业教育不仅注重技能的培养,还关注人的发展,因为技能的最终掌握和使用者是人,教育的对象也是人,正如黄炎培先生最初在谈到职业教育时所言,职业教育的目标是“用教育的方法,使人人依其个性,获得生活的供给,发展其能力,同时尽其对群之义务”,职业教育的终极教育目标不仅是技能的掌握,而是人的全面发展。基于这个教育理念,成人与成才是职业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共同实现的两个目标。在教育过程中,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教学效果旨在实现人的自由自觉的身心塑造,并在此基础上完成技术能力的培养。职业教育“通过适当的形式和方法,帮助人在一生中保持其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的连续性、适应性和前瞻性”[3],是帮助人持续发展,走向全面发展的理想途径。马克思对人的全面发展有科学的认识,认为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是一致的。“大工业的本性决定了劳动的变换、职能的更动和工人的全面流动性……用那种把不同社会职能当作互相交替的活动方式的全面发展的个人,来代替只是承担一种社会局部职能的局部个人”所以,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不矛盾的,人的全面发展与生产力决定下的社会环境是相互影响的,人的实践活动使自然人化,而环境的变化亦会对人走向全面发展提出新的时代要求,“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的理解为变革的实践。”[4]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数字化社会关系新形态的出现,人们社会心理出现亚审美化现象,职业教育在实施中也要面临数字化时代亚审美心理的挑战。

  一、数字化社会亚审美心理背景下职业教育面临的挑战

  数字化社会是一种在数字化技术基础上,借助网络化途径,打破人类传统的生存模式的社会形态,它体现出全球化、权力分散、追求个性等特征。数字化社会的“比特”方式,使人们在现实与虚拟空间中穿梭往来,在带给人类诸多便利的同时,使人类进入一个建立在技术基础上的“交往共同体”,极大地延伸了人的现实存在。数字化社会语境是数字技术为当下人类提供的新的物质存在方式,因此人类的精神意识体现出了显在、强烈的数字化痕迹,审美精神呈现出亚审美化的特点。亚审美化是“一种含有部分审美因素的流行的社会心理。一、炫丽多彩等,这是亚审美化作为一种社会心理在发展中对审美的升华;另一方面,数字化虚拟世界在帮助人类实现自我理想生活的同时,也为人类生活带来了困厄,即隐匿性、技术性、外在约束力的弱化等特点使人类的精神世界呈现出焦虑、怀疑等特点,亚审美化作为数字化社会生活直接呈现的审美心理,表现出了对审美价值的消弱。在数字化社会亚审美心理背景下,职业教育在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也带上了新的时代特点。对于学生个体而言,在数字化生存语境中,借助数字技术,将获得相对自由无限的空间,有利于自我延伸、自我重塑及综合素质的多样发展。数字化社会带来的平等、共享、快捷,使学生能够更便捷地获取资讯,使自我的成长意识更大程度地受到数字空间的影响,这有利于开拓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意志和自我创新能力。当然,职教生在自我重塑同时也受到数字化社会负能量的影响,如充斥网络的庸俗、媚俗甚至低俗的信息,也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了不容小觑的挑战。学生在这个倡导个性自由的社会,追求个体尊严,自我意愿的表达,渴望在行动中确证自我的存在价值,但充斥的工具理性,物欲追求对尚处在身心成长期的学生而言,都是严峻的考验。成长期的职教生世界观价值观未完全确立,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接受意愿强,可塑性大,正负能量都较易在他们身上产生反应。如果没有科学的精神引导,学生在物欲追求、享受主义和严峻的就业压力下,模糊了现实与虚拟的界限,空虚迷茫,易在数字化提供的虚拟空间里寻求暂时的精神栖息地,逃避现实,价值失落,人生意识消沉,在社会物欲膨胀氛围中,失去基本的精神信仰、道德情怀,唯物是从,失去扎实肯干诚信等优秀品质。正像潘多拉的盒子被打开,职业教育在数字化社会既享受了天使般的沐浴,又面临严峻的挑战。职业教育面对机遇与挑战的同时,如何实现“成人、成才”的教育任务,成为当下职业教育亟需思考解决的问题。

  二、数字化社会审美教育在职业教育的重要作用

  席勒认为,人的自由自觉性在机器生产的压迫下日益受到束缚,物欲膨胀,人在机器生产方式中被物化或异化,审美教育是呼唤人性,使人重树精神信仰、人文关怀,实现“完美的人性”的唯一途径[6]。如果在职业教育的成人成才教育中一味强调知识、技能实用主义,凸显职业教育的工具理性,反而会使学生的精神世界在拒绝崇高、优美的同时,束缚了自我的自由自觉性,使之在无目的的迷茫和狂欢“娱乐”中迷失自我。因此,在数字化社会亚审美心理背景下,以人为本、从人文关怀和精神信仰入手的审美教育,将是引导职业教育走上真善美全面发展的有效路径。正如王国维所言“盖人心之动,无不束缚于一己利害,独美之为物,使人忘一己利害而入高尚纯洁之域,此最纯粹之快乐也”。

  (一)审美教育有助于学生引导功利倾向,树立正确价值观

  职业教育以教授技能技术为主要内容,相对于其它教育类型,职业教育带有较强的功利色彩和实用倾向,然其教育任务中的功利和实用特色不应抹杀或取代职业教育的本质目标,即教育的任务既包括教授技能,实现就业目标,也包括教育做人,实现“成人”之旨归。职业教育的核心教育宗旨是培养学生的生存技能,实用教育在职业教育中是“名正言顺”的。所以,职业教育中的功利主义色彩具有存在的合理性。但是,功利在人的知情意形成完善中,不可肆意张扬,需注意度的把握和正确科学的引导。过分强调职业教育的功利欲求或漠视职业教育中的功利主义泛滥危害,无疑违背教育的本质。职业教育虽然以教授生存技能、就业能力为宗旨,但职业教育需在成人的基础上教育学生成才。所以职业教育在正确认识功利主义的基础上,需注重学生的审美教育、情感教育,在知的教学中,注重学生情、意的培养,树立正确价值观。价值观是价值的一定信念、倾向、主张和态度的系统观点。发挥行为取向、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尺度的作用。受主体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社会地位、教育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价值观渗透在人们的生活行为、思想、意志诸方面,在人们的生活活动中发挥着重要引导作用。正确、高尚的价值观引导、规范人的行为、选择,低下、错误的价值观滋生落后、邪恶行径。个人价值观的形成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生活、教育中形成。作为一种观念形态,价值观是一定社会存在的产物和表现。数字化社会背景下,打破了同一价值观标准,价值观表现为个性化、多样性的特点,对于正处于成长期的职教生而言,这无疑有利个体个性张扬,实现多彩的人生价值目标。同时,由于职业教育的特点,学生易在追求技能、技术学习的同时,唯“利”趋之,迷失正确的价值方向,价值取向偏离。审美教育有别于生硬口号式说教,它是通过情感渗透式潜移默化的途径,引导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价值观。“天下最神圣的莫过于情感。用理解来引导人,顶多能叫人知道那件事应该做,那件事怎样做法,却与被引导的人到底去做不去做,没有什么关系”。而用情感来激发人,却好像磁力吸铁一般,丝毫容不得躲闪……它是人类一切动作的原动力。”[7]情感是人行动的源动力,它在人的价值形成中具有基础性、核心的地位。职教生在人生成长期,可塑性强,在提倡追求自我实现、主张个性的亚审美社会心理下,他们追求鲜明的个性,拒斥同一,因此,成人式灌输说教不仅不能帮助学生解惑释疑,反而易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教育效果适得其反。审美教育通过在艺术教育中“润物细无声”的情感渗透,使学生在不自觉中提升自我修养和道德情操,引导他们建立科学、正确的道德价值观、生活价值观、成才价值观,提升学生不断学习、不断完善的能力,成为“专心致志,以事其业”的人才。

  (二)审美教育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升华生命情感

  人格是个人尊严、价值和道德品质的总和,是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一种社会特质。作为社会性存在的、具有整全人格的个体,不可能脱离精神生活、情感生活而存在。审美教育中的情感教育有助于人格健全。情感是一种心理体验,在个体的生活实践中,往往以最真实、直接的方式确证人的存在状态。情感可以产生快感或痛感,是“造就幸福或苦痛成为行动的动力”[8]。人类情感丰富多样,情感世界枯燥乏味的人,生活缺少乐趣,活力不足,直接影响个体的生活存在质量,不能建立良性的尊严、价值认识和道德品质,自我人格发展向度缺失。反之,拥有正能量情感的人精神状态良好,能够充分地感受到自我的存在价值,人格发展健康向上。强大的人格力量可以升华生命情感,引导人从真善美的人生美学高度审视生命的价值。中国古代先贤的教育理念始终重视情感教育。如儒家的仁者爱人,就包含了以情动人的哲理,认识到人不仅是社会性存在,还是精神性存在。情感是人类精神世界的重要内容,然情感的释放需适度,需要在一个相对平衡中释放。《礼记》云:“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作乱之事。是故强者胁弱,众者暴寡,知者诈愚,勇者苦怯,疾病不养,老幼孤独不得其所,此大乱之道也。”据《礼记》所言,情感若不节制,则有滥觞之危险,但从另一角度,亦能得知,情感对人的行为的影响作用,以及恰当的情感对人的积极引导效用。“全面的人”在满足了基本的吃、喝、住、穿等需求后,还需要满足更高级的精神需求。情感教育有助于人的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帮助完善人格力量,升华生命情感。数字化社会提供的网络共享世界,使人能够在一个相对自由空间中自由宣泄,这一方面有利于人类情感的释放,但另一方面也使情感释放肆无忌惮,反而损害了自我和他人的身心健康。职教生入学基础相对较薄弱,认知、思维、情感与智力尚处在构建过程中,判断力和控制力体现出盲目性、摇摆性、个性化等多元特征,在数字化社会背景下,互联网的无限空间一方面使学生沉浸于其中,享受无限资讯的冲击,另一方面,也会使尚处于建构期的学生迷失判断标准。纯粹的知识性学习,加上其它诸如就业、生存等压力,易使学生产生紧张、沉重感,学生无形中会在数字虚拟世界中寻找暂时的“避风港”,而此举不仅不能有效释放压力,反而会导致与现实距离愈来愈远。借助于艺术审美的情感教育可以帮助学生陶冶情操,丰富兴趣、开拓视野、塑造人格,提升个体综合素养,亦如“心之忧矣,我歌且谣”,情感教育帮助处于学业、就业压力下的学生寻找到适当的舒缓途径。审美教育通过艺术的熏陶,超越现实的利害关系,升华人的生命情感,形成高尚的精神文明,在审美陶冶过程中,浸润理性力量,彰显主体生命存在价值。

  阅读期刊: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是国内第一份面向中等职业学校的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杂志,受国家教育部职成教司和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培训就业司的直接指导,为广大职教工作者提供更多交流教学成果,发表科研论文的机会。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chudengjioayulw/655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