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导演论文

影视论文从激情燃烧岁月观《黄金时代》女性视野

发布时间:2014-12-30 16:29:39更新时间:2014-12-30 16:30:27 1

  许鞍华导演的新作《黄金时代》,讲述著名女作家萧红的世界,孤独、寂寞、贫穷的一生。特别是在情感上的需求和自由、追求和失落,都在该片中,对镜头的反向思维运用中,解读出新的镜头语境的女性视野。影视论文投稿《电影评介》创刊于1979年,是一本在全国具有相当影响力、并具有海外发行权的电影专业刊物。创刊至今已经出版400期。单月最高发行量曾突破50万 册,多次获得“全国影评工作先进集体”、“贵州省优秀社科期刊”、“贵州省报刊整体设计奖”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授予的“双效”期刊等荣誉奖 项。

  [摘要] 许鞍华导演的新作《黄金时代》的上映,可以说开创一个对人物传记拍摄的新时代。本文主要从女性人物的刻画,从打破传统的影视语言的语法规则――特写镜头的运用,来刻画和彰显激情燃烧的岁月中,女性对命运的抗争。一个镜头的顺序改变,塑造和丰满了女性视野中,坚韧不拔的个性。帮助观众解读著名女作家萧红;也从影片外,解读导演和她的艺术魅力,从而震撼于导演在影片中,逆向剪接带来的无限遐想和张力。

  [关键词] 特写镜头,《黄金时代》,许鞍华,萧红,女性视野

  首先,该片在整体的造型元素上,大量使用了暗黄色,以此带你走入30年代,思想解放、渴求自由的时期。暗黄色的基调设置,也暗示着一个新时期的到来,无数知识女性,在追求新文化和爱情的人生历程中,或苦、或甜、或迷茫、或幸福的岁月。折射出当时时代下的年轻人,在爱情、亲情、人生的旅途和转折点中,迷茫和失落。他们的呐喊,他们的追求以及他们的挣扎,如同那个时代的中华民族和那个时代的女性境遇一般。导演在她的电影《黄金时代》的整个故事中,在色彩的世界里,渲染和沿袭了自己对人物、时代的独特创作特色。

  在179分钟的时间里,许鞍华导演描述一个在背景十分混乱的战火纷飞的年代下,却表现为女主人公十分宁静的环境里,去追求属于自己的写作世界。那些开阔的大远景,从兵荒马乱中,力求一种艺术造型之美,质朴、大气的简单造型,你几乎看不出来的超大豪华场景的运用。低调、有内涵的大场面调度;甚至你会感觉到人物都没有化妆。却能表现出女性作家们优雅的形态,缓缓道来,犹如一首抒情的古诗,余味无穷。只等你去读,去细细地在女性的世界里遨游,就能让你的心扉彻底震撼。而这些只是导演用了她超凡的艺术感悟,镜头运用的顺序变化,看似简单的改变,感染着观众对人物和该片的完全不同的解读和思考。

  从电影诞生走到今天,影视语言的规则,总是逐步从“远景、全景、中景、近景到特写”或反之的一个约定俗成的描述手法。才能够让观众读懂画面的故事;这也是长期以来,培养和打造观众的蒙太奇思维的方式。《黄金时代》打破常规,特别是在萧红怀孕转场后的第一个镜头,是从萧红的后背,一个特写镜头“屁股”慢慢的摇摆开始拍摄、然后拉成以屁股扭动为核心的中景镜头、继续拉成人物背景的全身镜头,扭着屁股慢慢前行,体现出女性特征的妖媚。然后才切换到正面全景,对着镜头而来,推――推成“特写”“微微凸起的肚子”,一个怀孕的女人,妩媚的、带着一些艰辛的步履前行。从而体现出萧红,一名女作家,一个艰难的生活状态,一个苦难的人生历程,都淋漓尽致渗透在这组镜头里,一下紧紧抓住观众的心。这与过去传统剪接手法的组接方式:从正面全景、中景、近景到肚子的特写,再到反打人物的后背全景、中景、近景,最后才到人物的特写屁股的镜头运用法则,迥然不同。最为关键的是让观众牢牢记住了每个镜头,并勾勒出女性极强的性格特征和女性标志――性感的形体。

  许鞍华,一名女性导演,改变了一个特写镜头的顺序,从而改变了整个影片,人们对女性视野的角色震撼,并让观众对整个影片中,这场戏的镜头运用的全部而深刻记忆。颠覆了观众对女性角色的全部情感和对女性性别的特殊情怀。

  对大多数观众来说,《黄金时代》或许过于沉闷,像读不明白的长诗;或过于深奥,像完不成的数学题;或过于理念,像一篇学术论文。但细细品赏、咀嚼之后,你会发现它的诱人之处,女性性感的暧昧体姿,女性坚韧的意志品质,女性独特的敏锐力和观察力,以及女性与生俱来的柔与刚的气质。如同一杯淡淡茶香,勾起观众对童年所有的记忆,和对爱情的思索,这就是它的魅力

  从女性视野里,该片表现出以往不同的拍摄手法,记录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中,展示作家萧红,对爱情大胆追求和渴望,并运用了大量的无台词的特写镜头:那双明亮的眼睛,来揭示女作家的嫉妒、无奈、勇敢和痛苦的情感世界。悲切的人生,哭泣却无泪、勇敢却自责、大胆却无果;或近、或远,在一次次的迷茫和失落中,寻求幸福的答案。勇于牺牲自我,却又不甘寂寞。并把自己最孤单、最寂寞的人生时期,笑称“黄金时代”。片里、片外,我们一次次读懂,无论是那段特殊时期的中国著名女作家萧红,还是现在的香港女导演许鞍华,作为女性符号的标志:爱――勇敢而内敛;学――寂寞而拼搏;求――枯寂而悲愤。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女性的艰辛,和她们的追求,都刻着岁月的痕迹,缓缓而来,又随着历史的长河缓缓而去…… 过去和现在,如诗如画。

  片中在萧红第二次怀着7、8个月身孕时,拖着行李箱,一个人艰难地朝着码头而去重庆,却倒在了进船舱门的码头上,空无一人。俯拍她一个人静静躺在地上,是那样的孤独无助……这个细节的处理,让这位流传人世的传奇人物萧红,有了更鲜活的人物形象。她的大度、勇敢、自由的人格魅力,顿时渗透在整个片子之中。从女性的视野里,对一位年轻的天才作家、一位母亲肃然起敬。片中两次怀孕产子,都是以悲剧的形态而结束。这不得不说是一次次撕人心肺的痛苦过程。从不善于煽情来感染观众的许鞍华导演,却在此时此刻,让观众声泪俱下。这段场景的处理,对任何时代的女性来说,都是一种痛,的确她已经超越了时代和年龄的界限。

  该片导演还在读解女性视角之时,采用了尽量还原萧红人生的记录性手法来拍摄,并把她最突出的几部作品融在其中,叙事加展示,全方位描述作家短暂一生,也是天才的一生。片中多采用写作的场景和中景的运用来描述人物关系,使与萧军之间的关系更加丰富多彩。特别是透过萧红的代表作《呼兰河传》童年回忆场景的描述中,通过前景虚、后景实,而后再变化为前景实、后景虚的变焦距镜头的拍摄手法,来展现童年的小女孩与祖父之间的天真烂漫的生活场景,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作者对生活的向往和幻觉。从而折射出女性天生的对美好事物的憧憬。这也正是该片戏中戏的方式,来勾起和唤起人们对童年和祖辈们的思念之情。   在面对萧军突然出现在萧红和端木面前之时,导演采用了“宁静”和“嚣闹”两种手法来拍摄,充分体现出萧红独立的个性中的两面性。同时也折射出当时那个时代的女性心理,敢怒不敢言、敢言不敢怒的地位,因而才有了一次次对自由和革命的渴望,才使今天的女性得到根本的解放,从禁锢的思想中走出来,获得人性的真、善、美。以及对人类最美好爱情的大胆追求,对性奴隶的彻底解放。

  一直在与命运抗争的萧红,弥漫着忧郁和感伤气息,萧红一生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挣扎。在中国30年代文坛上,年轻的女作家,以她清新自然的笔融,在作者自己现实生活陷入极度困惑和迷茫时,仍对生活的回忆唤回一缕情感和精神上的希冀与慰藉。“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从《生死场》到《呼兰河传》孕育并造就了一种萧红式的独特的小说文体。”(《百度百科》)为世界文苑开出一朵美而不艳的奇葩。

  香港女性导演许鞍华至今未婚,她的大部分作品没有一个完美的爱情,男性都是始乱终弃、懦弱、背叛之士。她喜欢写实的纪录影片,拍出荒凉,以一袭人生真实的素颜赢得无数眼泪与共鸣。为此,许鞍华说:“《黄金时代》里有我全部人生观、艺术观和价值观。”或许你读懂了导演,也就读懂了这部片子和这部片子中的女性视野。

  从女性角度来看:敢爱、敢恨,追求自由、民主的世界,向往思想解放的生活,挣脱性奴隶的附庸……在人物造型上,妩媚、性感,也朴质、清爽。这就是21世纪新女性生活方式。从这个角度来透视《黄金时代》,我们有一种被刺痛后的愉悦和快感,在超生后的思索,更加唤起我们对女性权力的呼唤和对女性人格的珍重。这种民主和自由,是一个时代对女性抗争胜利的结果。这也是该片在追求艺术美学价值中的成功所在。

  戏中有导演的心灵深处的感应,也有对生活的炙热态度,对命运的呼唤和生活赞美;更有导演对角色的解读和诠释,那个时代的女性,对爱情的勇往直前,对抗争的不同手法和态度,彰显一代文化名人的革命气息,激励和鼓舞着一代代年轻人,奋斗不息的精神。生活即电影,女性自尊自强自息。

  在拍摄手法上,追求平淡、清新的场景制作,不乏大场面的宏达淡雅,色调虽以暗黄色为基调,也不时有更为丰富的色彩做对比。如:漫天飞舞的雪花、多彩多姿的童年花园、情调别致的咖啡馆等,可以看出导演对影像艺术娴熟的创作手法,以及运用自如的视听语言,都表现出她超强的艺术魅力。作为一名享有极高知名度的女导演,可以从这部片子中,看到她对女性世界的深度揣摩:萧红内心深处所思所想,她渴望着人类最美妙的爱情,却又在现实生活中,却而止步;她向往着自由、平等的生活以及平淡富足的生活环境,却被真实的社会生活的残酷所惊醒。导演描述的是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里的故事,故事中的人物写作故事。人们对未来的幻想,总是以自己力量不能达到时,借用寓言故事、小说的创作手法,通过艺术加工的程序,来寄托自己的愿望。女性题材的故事,更是如此来表达心迹,喜欢萧红,更喜欢许鞍华导演。无论哪个时代,都刻着前人的足迹,或许只有女导演,才能真正给萧红还原一个真实的人生心路历程。

  在制作手法上,许鞍华导演采用了全新的结构模式,来表现人物传记。她采用片段集合式,中间插用萧红的代表作来穿插。在人物讲述过程中,用采访、后续、补充与人物叙事的记录方式共存。在夹叙夹议中,展开人物真实的经历的叙述。可以说是开辟了新的人物传记制作模式。

  作为女性导演许鞍华,在刻画那个年代的知识女性,对爱情、对自由、对民族和国家命运的渴望、苦闷和悲泣的同时,也从该片中折射出女性的时代性、历史性以及文化性和世代相传的封建意识的禁锢、传统的束缚,都通过创作者本人虚虚实实体悟出,女性在任何一个时代的内心独白;在融进生命体验的真实生活里,无论是片中人物萧红,还是导演许鞍华,都无法同片中人物与现实的导演相隔离开来。看电影,再观其人,女性视点永远是在自由与平等中游离。该片在叙说过去,却又是在折射今天的女性;叙说着导演自己,面对现实的社会的内心信息。

  [参考文献]

  [1] 邝保威.许鞍华说许鞍华[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2] 赵远.许鞍华的光影历程[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3.

  [3] 许鞍华.一个人的电影 2008-2009[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0.

  [4] 李樯.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3.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daoyanlw/478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