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犯罪学论文

犯罪学视角下我国农村社区化管理研究

发布时间:2018-10-20 10:53:35更新时间:2018-10-20 10:53:35 1

  摘要: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一些农村地区人口流动倒挂严重,随着带来的就是农村犯罪的增多、治安环境的紊乱等现象,这就需要我们转变农村的管理模式,来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本文分析了我国农村社区化管理的理论基础和适用条件,针对我国农村社区在预防犯罪方面的不足以及与城市社区在预防犯罪上的对比,对农村预防犯罪措施进行完善。针对我国农村社区化管理给犯罪预防带来的好处,对以后我国农村社区化管理提出合理建议,以便能让我国农村社区化管理在犯罪预防上有一个更好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农村社区化管理;犯罪预防;环境设计

  一、犯罪学视角下我国农村社区化管理的概述

  农村社区化管理是创造一个良好治安环境的基础,是提高农村社区村民安全生活的重要保证。现代经济的迅速发展,导致大量农村地区尤其是城郊农村地区涌入大量外来人口,导致部分农村的治安环境遭到冲击和破坏,传统的开放式管理已经不能满足犯罪预防的需要。为了维护好原来的治安环境,预防犯罪的发生,将原来开放式管理转变为封闭式管理是一个有效的途径。因为农村社区化管理可以在犯罪前、犯罪中以及犯罪后起到预防和警示的作用。在实施社区化管理时要以农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呼吁村民积极参与社区化改造和建设,实现农村民主自治管理,让人人都支持社区化管理,人人体会到社区化管理的作用,在一个人人都参与社区化管理的社区里,更能震慑不法分子不敢实施违法犯罪行为,从而达到预防犯罪的效果。“防卫空间”理论在社区中的应用固然重要,但是人防的参与也是必不可少的。

  (一)犯罪学视角下我国农村社区化管理的内涵

  在我国,自从实行农村社区化管理以来,犯罪发生率降低了很多,给社区居民带来了极大的安全感。在实践中,大家都感觉实行封闭式管理还是利大于弊,逐渐人们都对农村社区的封闭式管理比较认可,并且我国农村社区化管理逐步推广开来。农村社区化管理是农村实现公共治理和有效提供公共服务的基本单元和重要平台,也是农村预防犯罪的重要手段。在学术界有很多关于农村社区化管理的定义。其中,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王太元教授最有代表性。王教授对北京大兴实行农村社区化管理亲自调研,他调研得知北京农村实行社区化管理很成功,在犯罪预防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他认为在推行农村社区化管理后,不但能有效预防犯罪给人们带来安全感,并且对促进城市化进程也起着很大的作用。他认为农村社区化管理是在借鉴城市社区化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社区的治安环境采取合理的措施,完善农村社区的公共服务建设,提高农村社区的自我管理能力,减小农村社区的犯罪概率,营造一个和谐、安全的社区氛围。农村社区化管理的效益重在看预防犯罪的效果。

  农村社区化管理又称为农村社区的封闭式管理,是指根据农村社区的特定环境,通过设岗亭、搭建围墙、人车凭证出入等一系列措施将社区和外界分离,社区内单位和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社区管理,在管理范围内对进出社区的人员或者车辆等流动性因素进行控制管理,从而达到预防犯罪的效果,给社区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二)犯罪视角下我国农村社区化管理的理论基础

  犯罪学视角下农村社区化管理主要运用了防卫空间的思想。“防卫空间”是环境设计预防犯罪的重要思想。大约是在20世纪后期产生于美国,环境预防犯罪是指通过环境的设计和改变,从阻止犯罪发生的角度,限制或者减少犯罪发生的条件,从而预防犯罪发生的一种理论。该理论通过环境设计,在城建规划、建筑设计、城区改造、社区营造等环节制造一种“防卫空间”,建立了很多阻止犯罪发生的条件,增加了实施犯罪的难度,这样就减少了发生犯罪的机会,进而有效预防犯罪的发生。

  CPTED理论是犯罪学一个重要的理论。这个主要包括机会理论、惯常行为理论、理性犯罪人理论等。自然通道控制、自然监视、维持以及地域强化是环境预防犯罪的重要内容。自然通道控制是指用隔离措施让实施犯罪行为的人不能进入到社区,或者设置固定的通道和行车路线,让陌生人不熟悉路线从而降低犯罪的机会。自然监视是环境预防犯罪的总体目标,一个将要实施犯罪的人如果害怕被别人看见,实施犯罪的可能性就会变小,最常见的自然监视措施有社区的灯光照明和合理设计景观。维持是“破窗理论”的应用,就是维持好农村社区的环境,显得整洁、管理有序。因为根据“破窗理论”,如果一个地方环境脏乱差持续存在,那么会导致社区周围也跟着堕落,从而容易诱发犯罪。地域强化就是通过合理设计环境制造一个具有影响力的圈子,提高社区居民自觉维护社区安全的意识。

  二、犯罪学视角下我国农村社区化管理的现状和不足

  (一)我国农村社区化管理的现状

  农村社区化管理在我国农村维护治安环境、预防犯罪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实践来看,我国农村社区化建设时间比较短,在农村社区本身还存在着政策和措施落实不到位以及在农村管理观念也比城市社区落后的情况,所以还需要我们去探索预防犯罪的新措施。一些农村问题相互交织,互相作用、相互制约,表现的异常复杂,并且在预防犯罪方面自我防范能力和积极性比较差,所以农村的治安环境比较乱,在农村社区化管理预防犯罪方面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在我国,农村社区化管理的模式虽然多种多样,不过基本在社区建设的时候都是把犯罪预防理论作为指导思想。从社区建设的规模上来看,几个大的村或者小点的乡镇合并一起是较大的建设。小的建设主要是乡镇内原来自己村庄建立的小型社区。我国社区基本都是在乡镇管辖或者村委会自治下形成的社区,是农村社区中重要的社会组织,虽然是基层的组织,但是在保障农村政权上非常重要,为我国的农村建设做引导、宣传,对社区化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从目前我国农村社区化管理实施状况来看,大部分农村社区的社区化管理从一定程度上带来了预防犯罪的效果,但是在一些农村地区还是效果表现不明显。北京大兴和河南安阳在农村社区化管理预防犯罪的效果比较明显,在农村社区化建设中一些预防犯罪的措施可以像这两个地方学习和借鉴。

  (二)我国农村社区化管理在犯罪预防方面的不足

  1.农村社区居民生活不便利,参与犯罪预防的积极性低。在一些实行农村社区封闭式管理的社区里面没有超市、菜市场等提供服务和经营的场所,给社区居民生活带来极大的不利,导致社区居民对实行社区化管理是持消极态度。有的社区设计的不合理或者小区设计的偏大,居民居住比较靠里,从居住的地方到商店、娱乐场所、菜市场要走很远的路程,在社区封闭之前人们可以抄近路很快到达目的地,现在社区封闭之后大门的开关基本都是有时间限制的,所以有时必须绕道而行,生活很不便利。即使封闭之后再预防犯罪方面带来了微小的改变,但是根据人的侥幸心理,大部分居民还不相信这种犯罪事件会发生到自己的身上,这样农村社区居民还是认为社区封闭之后还是弊大于利。封闭之后也影响人与人之间的互相联系,时间长了就成陌生人了,社区内有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也会经常碰到冷漠无视的情形。所以,犯罪嫌疑人有时会抓住社区居民冷漠无情的弱点进而实施犯罪,这样就会导致社区犯罪事件多发。人们生活不便,就会在心里产生对农村社区化管理抵触情绪,由于不经常参加社区举行的联谊活动,大家相对比较独立,不会帮助别人,这样犯罪率就会越高,慢慢导致恶性循环。所以,满足社区居民的生活需要,提高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犯罪预防是十分必要的。

  2.农村社区化管理制度不健全,预防犯罪效果不理想。在一些农村社区,实行社区化管理之后,村委会有着“管理之痛”。现在关于农村社区物业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并且在业主、开发商和物业公司出现的矛盾解决不到位。有的城郊社区的街道相关部门影响着社区的封闭式管理,但是这个问题一直得不到合理的解决。所以,居委会和社区居民在设计环境预防犯罪的时候就不好实施,预防犯罪的效果就不理想。每个实行农村社区化管理的社区根据不同的环境有不同的管理制度和措施,有的小区推行联席会议制度这种管理模式,就是从外籍人员中选出两名代表参与联席会议,由农村社区的物业公司、开发商、社区警务站、业主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协调合作联席会议。在每次遇到紧急事件或者犯罪事件发生后,召开临时会议商量决策。在农村社区化管理中,保安漏岗缺岗也是常见的事情,对于管理制度也没有规定相对应的惩罚措施,有的社区还存在垃圾到处乱扔的现象,这些都是农村社区管理制度不完善的表现。由此引发社区管理的制度对于解决日常问题很困难,对于犯罪事件的预防不及时,不能很好起到预防犯罪的效果。

  三、我国农村社区化管理在犯罪预防方面的完善

  第一,拓宽环境预防理论的运用范围,相关预防犯罪的措施进行配合。目前,农村社区化管理的相关措施主要体现了CPTED的核心思想,但是,农村社区实施存在有限空间的限制,农村在实施社区化管理时不能彻底贯彻CPTED的全部内容。农村社区应当在社区设计时就将环境预防犯罪的思想融合进去,因为环境预防犯罪理论体系所提倡的“防卫空间”的设计工作应当开始于对象的筹建阶段。如果在村里社区格局已经定型的情况下再进行社区化管理的开展和改造工作,就会造成改造成本大甚至出现无法改建等问题,为实施社区化管理工作造成巨大障碍。另外,有的农村社区不具有自然监视的条件,原因在于村庄在最开始设计的时候缺少聚集活动的意识,村里的建筑很密集,并且在村内没有大家活动、健身等联系感情的场所。因此,在一些已经建设成型的村庄,在用环境预防理论为指导实施社区化管理会存在较大的障碍。这需要推动社区化管理者在落实社区化管理的进程中,对于村庄变迁或者转变管理模式的时候融合进环境预防犯罪的思想,最大限度发挥环境预防理论的弹性。

  第二,改进社区化管理中不利的因素,提高居民的积极性。要想给农村社区带来安全的生活环境,首先最重要就是要尽力减少不安全的环境因素。毕竟社区化管理的建设主要思想就是根据环境设计来预防犯罪的。在农村社区一些偏僻的街道、村里的偏僻死角往往是犯罪嫌疑人容易实施犯罪的地方,在这些偏僻的地方给人们的心理带来了严重的心理阴影。因此,对于这些偏僻的地方,必须对社区进行改造和建设。消除社区内公共区域或者楼道、死角等任何有可能存在黑暗的区域,可以给社区配备合理的维修检查服务,对于要损坏的设备随时更换,杜绝让社区的任何一个角落成为隐藏不法分子的地方。

  可以通过增加社区偏僻地方的路灯从而增加光的强度,将农村社区偏僻的地方改造成为村民活动休闲的地方,或者在偏僻地方安装健身器材、安装上供村民休息的桌凳。也可以直接在社区比较偏僻的地方设岗亭,把偏僻的地方变成不偏僻的地方,提高居民的安全感。在一些社区里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种植一些植被或者花草增加社区的美观,在社区放上适当的垃圾桶,维护好社区的卫生。减少这些潜在的不安全因素,会增加人们对预防犯罪的安全意识,减少心理缺乏安全的空间,从而每天过着和谐安逸的生活。

  纽曼指出,社区居民的身份、地位应当均匀、同质,以更好的增强居民心理上领域控制感,使居住在一起的人们认为本社区是一个共同利益的社区,需要大家共同防范犯罪。在农村社区同样也是这样,对外来流动人口要公平对待,也让他们融入到这个大环境下,才能更好的预防犯罪。安全调查显示,流动人口过多的社区,犯罪嫌疑人当中的确流动人口居多。在农村社区管理上需要借鉴城区社区实行的流动人口服务化管理。可以设立登记办证窗口,为流动人口**证件提供方便,在登记的基础上给流动人口介绍就业导向,也可以给流动人口适当的就业培训。创建流动人口的公寓化管理模式,给流动人口提供娱乐服务。在一些农村现在已经建立了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站,但是还有一些农村虽然实行社区化管理,但是没有建立为流动人口的服务站,所以导致一些流动人口得不到和当地人同等待遇的现象。这方面需要积极借鉴有流动人口服务站的农村社区。

  农村社区化管理实施以来,在犯罪预防方面一直是犯罪学家探索、研究的领域。我国农村社区化管理在预防犯罪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预防犯罪的效果是在曲折中不断进步的。农村社区化管理对构建农村安全的生活环境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犯罪学理论研究者和社区化管理实践者,应该结合起来,让理论推动实践进步,让实践反过来影响理论,二者相互补充,互相促进。

  注释:

  ①张兴杰.社区管理[M].广州:华南理工出版社,2007.

  ②魏礼群.新形势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研究[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1:59.

  ③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④刘成.可防卫空间理论与犯罪防预性环境设计[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2004(4):88-92.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fanzuixuelw/67729.html

上一篇:老年人法律援助如何分析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