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工业设计论文

清洁生产是实现节能减排的关键途径

发布时间:2012-07-24 10:04:11更新时间:2012-07-24 10:05:58 1

摘 要:“十一五”期间,国家通过工程减排、结构减排、管理减排,实现了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较2005年下降12%左右,二氧化硫下降14%左右,双双完成超额减排任务。但随着电力行业、钢铁行业等行业工程治理基本完成,结构淘汰基本到位,后续减排潜力明显不足。

关键词:节能减排 清洁生产 途径

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结果表明:我国主要污染我排放量:化学需氧量3028.96万吨,氨氮172.91万吨;二氧化硫2320.00万吨,烟尘1166.64万吨,氮氧化物1797.70万吨,污染物排放的绝对量保持在较高水平。“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仍将保持快速发展,资源能源消耗量依然上升,污染物排放量必然增加。“十一五”期间,国家通过工程减排、结构减排、管理减排等末端治理方式,实现了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较2005年下降12%左右,二氧化硫下降14%左右,双双完成超额减排任务。但随着电力行业、钢铁行业等污染物排放大户工程治理基本完成,结构淘汰基本到位,后续减排潜力明显不足。

清洁生产作为满足人们的需要又可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和能源并保护环境的实用生产方法和措施,其实质是一种物料和能耗最少的人类生产活动的规划和管理,将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或消灭于生产过程之中。对生产过程而言,清洁生产包括节约原材料与能源,尽可能在生产过程中就减少它们的数量;对产品而言,则是从原材料获取到产品最终处置过程中,尽可能将对环境的影响减少到最低。

一、清洁生产和末端治理在二氧化硫总排放量上的比较

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数据表明:二氧化硫排放量居前几位的行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1068.70万吨、非金属矿物制品业269.44万吨、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220.67万吨。上述3个行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合计占工业源二氧化硫排放量的67.19%。可以说,抓好这三个行业的二氧化硫治理,就抓住了问题的主要方面。这三个行业二氧化硫产生量的大小则关键在于使用原材料的含硫率上,其中,电力热力主要表现为煤炭使用情况,钢铁行业主要表现在铁矿石使用情况。

万吨煤炭不同含硫率二氧化硫排放量具体见表一


    含硫率
行业
 
0.4%
 
0.8%
 
1.2%
 
1.5%
 
电力热力
 
64吨
 
128吨
 
192吨
 
240吨
 
非金属矿物制品
 
64吨
 
128吨
 
192吨
 
240吨
 

万吨烧结矿不同原料中铁矿含硫率二氧化硫排放量见表二


    含硫率
行业
 
0.01%
 
0.1%
 
0.25%
 
0.5%
 
黑色金属冶炼
 
6.5吨
 
19.5吨
 
39吨
 
79.5吨
 

二、结果

采用清洁能源方式进行生产,显著降低了二氧化硫的总产生量。按某电力企业年用煤量300万吨计算,当采用含硫率为0.4%煤炭资源做燃料时二氧化硫产生量19200吨,当采用含硫率为1.2%煤炭资源做燃料时二氧化硫产生量57600吨相比可直接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38400、相当于直接消减了67%的二氧化硫产生量。按某钢铁企业年生产300万吨烧结矿计算,当采用含硫率为0.01%铁矿作原料时二氧化硫产生量1950吨,当采用含硫率为0.25%铁矿作原料时时二氧化硫产生量11700吨相比可直接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9750吨、相当于直接消减了83.3%的二氧化硫产生量。

三、减排途径讨论

1、提高排放标准。部分人认为,提高排放标准将倒逼企业提高治理水平,落实减排目标。事实上,目前企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已经制定的较为苛刻,并且排放标准每提高一个标准,意味着我们的治理投入及运行成本要成倍的增加,从经济学角度来看,这种方法更不行不通。

2、加大工程治理、结构减排。“十一五”减排经验表明:加大治理资金投入,促进工程治理,同时加快结构调整,淘汰落后设备、产能是实现节能减排的有力保障。但数据统计显示,全国火电行业的综合脱硫已经达到80%以上,钢铁行业综合脱硫效率已经达到60%以上,工程减排已基本达到极限、减排的潜力已经相当有限。

3、推进清洁生产。清洁生产将是实现“十二五”节能减排的关键途径,清洁生产在减排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以电力行业举例,首先是直接减少了污染物二氧化硫的产生量,从而使排放量直接减少。其次是直接减少了因脱硫而产生的固体废物脱硫石膏的产生量,减少了对环境的二次污染,并且对第固体废物脱硫石膏的处理也很是问题。三是脱硫设施的本身用电量占到发电总量的1-2%,能源消耗巨大,同时,无论采用何种脱硫技术,其脱硫剂消耗量及设备维修将是一笔巨大的费用。清洁生产思考方法与末端治理不同之处在于:末端治理把注意力集中在污染物产生之后如何处理,以减小对环境的危害,而清洁生产则是要求把污染物消除在它产生之前,将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或消灭在生产过程之中,实现生产过程的无污染或不污染,而且生产出来的产品也没有污染。另外从经济上计算,在污染前采取防治对策也比在污染后采取措施治理更为节省。

参考文献

[1]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

[2]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业污染源产排污系数手册

[3]徐琦.减排瓶颈怎么打破.中国环境报,2011,第5458.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gongyeshejilw/165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