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工业设计论文

地域文化在轨道车站空间设计的应用

发布时间:2020-10-23 11:06:34更新时间:2020-10-23 11:06:34 1

  随着城市的现代化建设,轨道交通成为市民出行的重要交通方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城市交通文化。地域文化特征在彰显城市特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所承载的文化价值也备受关注。文章通过对城市建设中的地域文化与轨道车站空间之间关联性的叙述,以及重庆地域性文化特征的简要阐述,分析地域文化在融入重庆轨道车站公共空间的设计应用,以及对于设计现状的反思,力求探寻地域文化元素融入城市公共交通空间的创新发展。

地域文化在轨道车站空间设计的应用

  一、地域文化与轨道车站空间

  地域文化专指中华大地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其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与社会因素等共同作用下,形成的长期稳定的社会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同时又有鲜明的文化特色。地域文化主要以区域为元素进行划分,不同区域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差异性是地域性文化存在的基础,持续性是地域性文化存在的条件。地域性文化伴随着区域内社会的发展不断地更新,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呈现出不同的文化形态。在当今社会,地域文化的传承发扬须以现代化建设为载体,利用多种媒介方式进行再现表达。轨道车站公共空间因客流量大且使用频率高,其视觉艺术作品更易对受众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开始将车站公共空间内的艺术作品作为展示地域文化的重要方式。城市基础设施的艺术设计与地域性文化息息相关,轨道交通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与其更是密不可分,以地域性文化元素为创作源泉,融入到轨道车站公共空间的设计中。对于城市建设而言,首先,对车站空间起到一定的美化装饰作用;其次,有利于提升本地乘客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归宿;另外,也使现代化的工业产品更具人文气息。对于地域文化而言,不仅达到一定的装饰效果,更是自身发展的必经之路。独具特色的城市交通文化是地域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新发展,其不断丰富延伸着地域文化的内容。人们开始逐渐意识到轨道车站公共空间是文化展示的重要场所,国内外许多城市开始将车站公共空间的文化展示作为推动其城市发展和塑造城市形象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地域文化元素在重庆轨道车站空间的分析研究

  (一)重庆地域文化分析

  地域文化的孕育离不开特定的地理环境。重庆地处长江上游的四川盆地,区域内高低不平,长江与嘉陵江在此交汇,形成了山环水抱、江峡相拥的特色地貌,也因此号称“山城”“雾都”“火炉”。区域内长江与嘉陵江组成的水域网使重庆成为长江上游最大的港口城市。水域线路的发达,造就了独具特色的“桥都文化”“码头文化”。民俗文化的形成离不开特定的空间结构,民众长期形成约定成俗的生活习惯,以特有的表达方式从不同角度诠释着地域文化的特性。特殊的地理位置使码头处在地势较低的河滩,长期活跃在码头附近的“棒棒军”是重庆的一张文化名片。商贩、纤夫长年游走在通航的码头之间,形成了独特的码头饮食文化——火锅。在往来交流之间,产生了以“川江号子”为代表的码头语言文化,以听评书、饮茶为代表的茶馆文化,都伴随着社会发展应运而生。重庆人幽默豪爽的个性、耿直的性格在重庆特有的“言子儿”文化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历史上大规模的移民活动,造就了重庆地域文化开放包容的特色。重庆因特殊的地理位置,从古至今,在政治舞台上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古代巴国到近代包含红岩精神的战时首都,再到1997年设为直辖市,不断地为重庆地域文化注入新血液。多变的山城地势,加之现代灯光设计,3D魔幻地形成为重庆城市文化的一张新名片。随着社交媒体的推广,“洪崖洞”“磁器口”等景点的宣传,使重庆成为新一代的“网红”城市,为城市文化的发展助添新的动力。

  (二)轨道车站艺术设计对地域性文化的表达

  重庆轨道交通从开通至2019年12月,在运线路10余条,共设车站190个,换乘站21个,里程长度居国内第六,西部第一。重庆的轻轨因地形原因穿越江河、隧道,甚至居民楼等多样景观地段,成为穿梭在山城里的移动观光路线。随着地铁文化建设,乘客们对轨道交通的认识也从交通运输工具的实体状态逐步转向为城市形象建设的文化符号。重庆轨道交通建设逐步形成线路基础设施建设与艺术空间设计协调发展模式,以“人文风情”为主题的轨道车站空间设计,比如两路口、沙坪坝、南坪等车站,采用平面装饰和浮雕的表现形式,集中讲述了重庆巴渝传统习俗,百年发展历程的老重庆回忆,寻常百姓的生活变迁等内容。以“自然人文景观”为主题的小龙坎、烈士墓等站,大面积室内涂鸦艺术,带给人们不同的视觉感受。“文化遗产”为主题的江北机场站等,以平面装饰的方式,将青花瓷艺术与重庆特色建筑景点相结合,展现出素雅、清净的文化氛围。另外,李子坝、磁器口、茶园等站无不展示着重庆地域文化风情。

  (三)巴渝文化融入公共交通空间的设计思考

  重庆轨道交通在过去十多年发展中,形成一线一主题的设计风采。在具体公共空间设计上仍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首先,对于地域文化挖掘较浅,地域文化展示内容整体性不足。车站艺术设计主要从言子儿文化、老重庆记忆和阶段性展览等方面出发,对于重庆地域性文化表达远远不止这些。随着时间的推移,如何将更多时代性的文化题材转化为具体的设计内容,需要对其深入思考。其次,设计资源分布不均,具有艺术设计感的车站为数不多,多数以商业招贴为主,在车站设计方面还存在很大的空间。地铁空间内人流量的多少同样影响着车站内艺术设计的分布,网红车站——李子坝,因轻轨横穿居民楼而出名,使得外地游客慕名而来,其空间设计可作为展示地域文化的重要场所。作为城市印象的第一站,机场、火车站等人流密度较大的车站,在满足基本的导视系统后,应充分利用站点资源,积极向公众推广城市文化。另外,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于艺术作品的质量和审美要求越来越高,艺术手段的单一性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城市文化的宣传发展。应突破以室内涂鸦、平面装饰和浮雕等传统的呈现方式,利用多种表现方式和传播媒介,增强设计作品与公众的互动性,使地域文化以更加新颖的方式呈现。

  三、地域文化设计在轨道交通公共空间的创新发展

  在现代化进程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建筑样貌趋于一致,公共空间偏于同质化。为提高城市文化竞争力,在城市文化的宣传推广上须立足于地域文化的独特性。设计过程中对地域文化元素的运用并不是简单的图形再现,在对文化要素、历史传统等方面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对文化内涵的提取再设计是关键。为避免设计方存在的知识盲区,过程中多方指导共同合作,将文化思想层面的内容转变为具体的艺术象征,利用重组、简化等设计手法使地域性文化的内涵在现代社会有更多的表现形式,使传统元素与新时代紧密相连。地域文化的延续产生自人民群众,轨道公共空间的艺术设计并不是以艺术家为核心,而是立足于社区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其艺术效果由社区群众判断。通过作品征集等方式确保公众的参与性,利用多种设计手法保证作品与公众之间的互动性。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市民出行的情感因素及心理需求,利用艺术作品缓解在半封闭环境下的不适感,赋予群众感官上的享受和精神上的愉悦。在轨道公共空间内,艺术作品不仅只是感官上的欣赏,更多需要的是实用功能上的人文关怀,艺术设计不再只限于墙面上的装饰内容,对于站内的公共座椅、扶手栏杆等接触使用率较高的基础设施艺术化设计同样重要。实用与审美同在的公共艺术作品在体验中更能增强群众的认可率。轨道交通站点在区域内呈线性连接,站与站之间构成了城市的交通网络。因此,站点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公共空间的艺术设计上应注重线路之间的连贯性,为避免设计主题的杂乱无章,最大程度上根据站点位置、区域文化元素等对线路主题进行梳理定位。在车站规划之初,把艺术作品与建设规划放在同一维度下考虑,形成出入口前广场、出入口、扶梯、站厅、站台、车厢至下一站的系列性的艺术长廊,使站点与内部装饰之间形成有机设计体。同时,以多样性的表现手法和丰富的设计主题避免乘客们的视觉疲劳。当具有艺术特色的车站由点及面时,对于地域文化的传承推广起到更大的促进作用。

  四、结语

  在新时代多媒体的传播下,重庆轨道交通的知名度逐渐提高。比如李子坝站的穿楼而过、平安站至大渡口站的九十度大转弯、红土地的全国最深地铁站等,成为网红车站多是因为重庆区域地形的自然因素,文化等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较小。近年来,重庆轨道交通逐步由主城向周边地区延伸,地域性文化为轨道交通公共空间的装饰设计上提供重要的灵感来源,将重庆的地域文化注入到轨道公共交通空间设计中,逐步形成富具特色的轨道交通文化,对区域内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当代城市影响力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纪武.人居环境地域文化论:以重庆、武汉、南京地区为例[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8.

  [2]李兆友,王健.地铁与城市[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9.

  [3]章萍芳.地域文化特色的地铁车站空间艺术设计研究[D].南昌大学,2008.

  [4]高睿.论国内地铁空间中城市文化的视觉传播现状及其发展[J].设计,2016(17):140-141.

  [5]付莉.文化共生性视角下的合肥地铁公共空间艺术设计[J].兰州工业学院学报,2019,26(5):109-112.

  作者:程荣

  地域文化在轨道车站空间设计的应用相关推荐主题文化如何在地铁空间设计使用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gongyeshejilw/711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