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国际贸易论文

国际贸易论文我国流通产业的组织化发展创新程度

发布时间:2014-09-18 14:09:36更新时间:2014-09-18 14:10:05 1

  内容摘要:本文从产业集中度、企业数量与规模、连锁化程度、效率水平和大型交易市场规模五个方面,综合衡量我国流通产业的组织化程度,然后剖析了流通业组织化程度提升的动因,最后提出了支撑我国流通业组织化发展的政策路径。

  关键词:国际贸易论文,流通产业,组织化,程度,动因,政策

  研究背景概述

  流通产业组织就是流通产业内部相关企业之间的关系架构,不同的流通业组织方式对流通产业效能的促进作用也不同。流通产业的组织化程度是流通产业组织规模、结构及运行效能的综合反映,包含质和量两个方面。从量的层面而言,流通产业的组织化是流通产业内部规范化企业数量不断增多,组织形态规模不断扩大的体现;从质的层面而言,流通产业的组织化实质上是流通产业的组织结构不断合理化的动态过程,是流通产业组织由低级演变为高级、由无序发展成为有序的过程。

  在我国,流通产业虽然得到快速发展并已升华为先导产业,但毕竟流通产业起步较晚,产业基础相对薄弱,流通产业的组织体系也不够完善。目前,我国流通企业数量较多,但企业规模和竞争力普遍偏低,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力度不充分,难以充分发挥流通产业的集群优势。因此,我国流通产业的组织形式仍以低、小、散为主,即没有建立起较为完备与合理的产业组织体系。针对我国流通领域存在的这种问题,为了提高国内流通企业的经营能力,提高流通产业的整体效能,创新发展流通产业组织已成为现实需求。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外流通企业不断进入中国流通市场。凭借自身的规模优势和竞争优势,这些流通企业不断抢占中国流通市场,对本土流通企业的发展带来较大压力。因此,提高我国流通产业的组织化水平已成为一种迫切要求。

  由于国外流通产业起步较早,产业基础较为雄厚,产业组织体系相对完善,理论界对流通产业组织化的研究也相对较完善,形成的理论也更为成熟。但遗憾的是,目前国内理论界对我国流通产业的组织化问题研究很少,该领域的理论基础非常薄弱。基于此,本文致力于探讨我国流通业的组织化程度,并分析我国流通产业组织化发展的动因及推进对策。

  我国流通产业组织化程度的衡量

  (一)指标分析

  综合流通产业组织化发展研究领域部分学者的研究,笔者选取了一系列能够反映流通产业组织化的细分指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流通业的产业集中度。流通业的产业集中度主要反映了流通产业的规模结构,并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流通产业的竞争力情况。产业集中度的计算公式较多,目前采用较多的有CR4、赫芬达尔指数、区位熵等,本文采用CR4对我国流通业的产业集中度进行衡量。考虑到指标数据的易得性,采用我国零售企业的CR4来衡量,具体结果如图1所示。

  流通业的企业数量与规模。流通业的企业数量与规模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流通产业的组织化程度进行直观性的反映。若流通企业数量较多,而规模普遍较小,则流通产业集中度较低,进而流通产业的组织化程度也较低;若流通企业规模不断提升,便能在一定范围内集聚并形成合理竞争,流通业组织化程度得以提高。

  表1给出了2001-2012年我国零售企业的数量及规模情况,显然单位零售企业的销售额正不断提高,因此流通企业规模总体上不断提升。

  流通业的连锁化程度。连锁经营是流通产业发展经营的一个重要特征,尤其像中国这样的中小型流通企业众多的国家,发展连锁性经营是提升流通产业组织化程度的重要途径。连锁经营能够实现流通企业规模化发展,并促进流通企业在性质上实现集聚,从而提高流通业的组织化程度。因此,流通企业的连锁化程度是衡量流通业组织化的重要指标。图2给出了我国连锁零售企业单店销售额走势,从中可以看出,单店销售额不断增加,因此认为流通业的连锁化程度不断提高。

  流通业的效率水平。流通业组织化程度的提高意味着流通效率的提升,包括单位劳动力的流通业增加值提高、单位时间内的流通商品数量增加、单位面积的商品销售额提高、单位商品的流通费用降低等等。也就是说,流通业的效率水平是流通业组织化程度的一个重要反映。如表2所示,从我国流通产业单位劳动力的增加值来看,2012年该指标值为50.11万元/人,比2011年提高了122.3%。由此可见,从单位劳动力的流通产值的视角来看,我国流通业的效率确实有了较大幅度提升。但是,由于我国流通产业起步较晚,国内流通业的效率总体上处于较低水平,与发达国家流通效率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以零售业为例,2012年我国内资零售企业单位面积的销售额仅为3.89万元,而外资零售企业的单位面积销售额达到5.26万元。

  大型交易市场的规模。如果一个区域流通产业的组织化程度较高,那么该区域将建立较多的商品交易市场来支持高效率商品交易。我国商品交易市场的发展,与流通产业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存在密切关系。其中,国内大型交易市场数量的提高便是一个重要的体现。如表3所示,2012年,我国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的数量达到5194个,比2000年增加了 2107个,增长幅度达到68.3%。

  (二)流通业组织化程度

  前面通过单项指标初步分析了我国流通业组织化程度的变化态势,且任意指标的变化走势都反映了流通业组织化程度正不断提高。由于反映流通业组织化程度的指标较多,因此需要通过一定的方法对这些指标进行综合。本文考虑对这些指标以反映流通业组织化程度的权重为基础进行加权处理,得到流通业组织化程度的综合指标。

  为此,首先必须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由于这些指标都是时间序列,因此可根据具体序列进行熵值法求权重。采用归一化方法对各个指标的数据进行无量纲处理,计算公式如下:

  x*ij =(x ij-min{ x j })/(max { x j }- min { x j }) (1)

  由于反映流通业组织化程度的指标都为正向指标,因此在对指标进行无量纲处理时无需考虑负向指标的计算。在式(1)中,x*ij为第j个指标的第i时期的标准化数据,xij为第j个指标的第i时期的原始数据。熵值法的步骤如下:   第一步,确定第j个指标中第i年的数值占该指标所有数据之和的比重。假定第j个指标在第i年的指标数值比重为pij,可表示如下:

  其中1≤i≤m;1≤j≤n (2)

  第二步,根据各个指标的特征值,计算对应的熵值。假定第j个指标在第i年的指标熵值为e i,其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3)

  其中,k = 1 / ln ( m ),这里k是一个常数,且熵值范围满足0 ≤e i ≤1。

  第三步,计算第j个指标的偏差g i。

  g j = 1-e j,1≤j≤n (4)

  这里,若e i值越大,则第j个指标的偏差度也就越小,表明该指标在评价流通业组织化程度中所起的作用也较小。当g j值越大,则表明该评价指标越为重要。

  第四步,利用熵权方法计算第j个指标的权重因子w i。具体的计算公式为:

  ,( j = 1 , 2 , … , n)

  (5)

  于是,第i年我国流通业组织化程度的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Ri = x*i1 * w1 + x*i2 * w2 + x*i3 * w3 + x*i4 * w4 + x*i5 * w5 (6)

  根据熵值法,可得到流通业的产业集中度、流通企业数量与规模、连锁化程度、效率水平和大型交易市场规模的权重分别为0.149、0.150、0.167、0.219和0.315。于是,根据式(6),可得到我国流通业组织化水平的相对数值,如表4所示。

  由表4数据可知,从2001-2012年,我国流通业的组织化程度基本呈现了不断提升的发展态势。而且,除了2003-2004年流通业组织化程度的提升较为缓慢之外,其余年份流通业组织化程度的提升都较快。

  我国流通业组织化发展的动因分析

  从前面的分析可知,我国流通业组织化程度总体上有了较大提升,而在流通业组织化提升的过程中,必然有一系列力量在不断推动。根据我国流通市场的发展特征,笔者将我国流通业组织化发展的动因归纳为以下三点:

  一是减少交易成本是我国流通业组织化发展的重要内生动力。在商品流通过程中,商品与货币之间发生了实物的所有权的转移,信息互相传递,于是也伴随着交易费用的产生。在21世纪初期,虽然我国流通业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受粗放型增长方式的影响,各类流通企业都以自给自足的单一型经营为主,缺乏流通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流通业态的分布也比较零散,小型零售店面沿街布置的现象非常普遍,导致一定区域内同质化竞争激烈。可以说,过去我国流通业“低、小、散、乱”的现象较为严重。流通业的这种发展局面必然约束了流通网络的形成,从而导致流通业的运行效率低下,无形中增加了商品的交易成本,不利于国内流通企业的良好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集群已成为各类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式。同时,各类商业平台的建立和基础设施的完善,也为流通业集群化发展提供动力。随着我国流通业集群化不断推进,流通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程度不断加大,流通组织内部的分工也进一步明确细化,流通企业的市场行为进一步规范化,企业合作协调的机制不断健全,从而推动我国流通业组织化发展。

  二是信息化水平提升是我国流通业组织化发展的重要外在动力。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各种信息技术广泛渗透到我国流通业的各个领域,对流通经济的发展和流通秩序的提高带来重要影响。随着全球信息化时代的不断深入,互联网使得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联系日趋紧密,生产者与消费者受空间距离的约束越来越小。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商品交易时涉及的商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可以一次性通过网络完成,交易时间大大缩减,流通效率大幅提高。由于信息化对流通业发展带来较大促进作用,包括优化产品库存、流通设施和交易途径等,使得大区域性的流通信息网络体系不断建立起来,于是推动了流通业组织化发展。

  在我国,电子商务的崛起为流通业组织化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力。典型的例子就是诸如淘宝、苏宁易购、京东商城等网上交易平台的建立,为国内商品市场流通提供了更为便捷的渠道。这些电子商务网站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将许多实体零售店通过开设网店的形式集结在网上交易平台中,并通过一定的管理模式对各家网店的经营进行综合管理,有效维持了网上交易秩序,对流通业组织化发展起到重要的推进作用。

  三是连锁化经营模式的深化是我国流通业组织化发展的主导方向。连锁化经营是一个便捷、低成本的信息搜寻系统,它具有直接面向消费者、主动提供信息的功能,分店与总部能直接联系,整个系统信息传输简易、便捷,有利于连锁超市总部决策。同时,连锁化经营实现了采购、批发、配送、销售等流通过程的有机结合,有助于产销一体化和批零一体化,因此有利于缩减商品交易环节,提高流通效率。随着连锁化经营程度的不断加深,连锁超市等经营体的管理集中度也不断提高,同时可通过企业兼并或重组,扩大连锁企业规模和缓解资金压力,有利于连锁企业组织结构不断优化,进一步推动流通行业的组织化发展。

  1949年以来,我国连锁超市的年均增长速度达到70%,其中联华超市、大润发、华润万家、苏果超市等大型连锁超市市场占有份额高,成为我国连锁超市发展的主力。2012年底,我国百强连锁超市的门店总数达到41498个,销售总额达到5877亿元,占当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3.75%。

  我国流通业组织化发展的政策导向

  本文从流通业的产业集中度、流通企业数量与规模、连锁化程度、效率水平和大型交易市场规模五个方面共同考量了我国流通业的组织化程度,结果显示我国流通业的组织化程度提升较快。根据我国流通业组织化发展特征,又从内生、外生和发展方向三个角度分析了我国流通业组织化发展的动因,结果显示降低交易成本是我国流通业组织化发展的重要内生动力,信息化提升是其重要外在动力,而连锁化经营则是我国流通业组织化发展的主导方向。基于本文研究,笔者就我国流通业组织化发展提出以下政策路径:   出台相关政策,坚持打破流通行业垄断与部门行政分割。为了促进全国统一流通市场的形成,实现流通企业的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管理,就必须打破区域流通行业的垄断与部门行政的分割。在政策制定方面加快制定反垄断法,加强对地方保护与行业保护垄断的限制,形成限制垄断企业和垄断行为的有效氛围,为流通行业的市场化发展提供保障;整顿当前行业法规,清除阻碍包括流通行业在内所有行业竞争的法规,消除中央与地方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冲突,完善已有的促进行业竞争的法规。

  制定流通企业兼并与联合的相关政策。通过制定流通企业的兼并、联合政策,重点从财税、金融支持等方面引导具有优势的流通企业兼并处于劣势的流通企业。针对不具备组建集团等紧密型组织的流通企业,可允许其建立相对松散的组合关系,实行统一联网、信息共享等合作形式。通过流通企业的兼并或联合,可以有效降低无序竞争,提高流通行业的规模经济效益。

  制定流通行业的有效竞争政策。通过制定我国流通行业的有效竞争政策,严格规范流通企业的市场竞争行为。针对当前国内流通行业内普遍存在的过度竞争现状,政府应在流通企业制定价格、促销活动、商业机密等方面制定对应的政策规范,引导我国流通企业的竞争行为向有序竞争转变,从根本上避免流通企业恶性竞争的现象发生。

  制定鼓励跨区域集团化的政策。制定扶持跨区域合作的政策,降低区域性流通市场壁垒,鼓励有能力的流通企业打破区域界限,实行跨区域集团化经营,一定程度上扭转原有的散乱局面,提高流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合理遏制外商投资流通企业规模过度扩张。

  制定合理的流通市场准入政策。通过制定合理的流通市场壁垒政策,有针对性地提高流通企业进入市场的门槛,有效挤出低效率高能耗的流通企业,为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流通企业营造优越的竞争环境。针对发展潜力较大的中小型流通企业,积极制定扶持政策。同时,为了达到区域内、行业内的协调,对不同区域和不同行业制定差异化准入政策。

  参考文献:

  1.朱涛.零售业态演化:基于组织能力视角的理论分析[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9(3)

  2.王晓东,张昊.中国国内市场分割的非政府因素探析―流通的渠道、组织与统一市场构建[J].财贸经济,2012(11)

  3.岳芳敏.从产业集群到区域创新系统:基于产业组织视角的集群升级方向与路径[C].第十二届产业集群与区域发展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2013

  4.刘向东,张小军,石明明.中国流通产业增长方式的转型―基于流通增长方式转换模型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9(2)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guojimaoyilw/443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