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建筑设计论文

西宁山陕会馆建筑中的艺术符号

发布时间:2012-07-26 10:21:19更新时间:2023-06-05 17:44:31 1

摘要:历史建筑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对于延续整个城市的文脉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西宁山陕会馆是山西、陕西两地商贸团体集资修建的行会聚会所,始建于清光绪年间,100多年的历史记录了西宁经济的发展,见证了城市发展的沧桑巨变。本文将对西宁山陕会馆建筑中的相关问题展开全面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西宁;山陕会馆;建筑艺术;空间艺术

Abstract: The historic building is an important cultural resource, it play an irreplaceable role for the continuation of the context of the entire city. The Xining Shanshan Hall Shanxi, Shaanxi and trade associations to raise funds to build the guild Meeting House, built before the dynasty years, 100 years of history records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Xining witnessed the vicissitudes of urban development. This paper will undertake a thorough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in the the Xining mountain in the Guild Hall building.

Key words: Xining; Mountain Shaanxi Hall; architectural art; space art

中图分类号:TU-80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7-0020-02

前言

写在文前,百年前,一群号称海内最富的晋商联合各地商人(尤以陕西商人为主)在推动商人彼此间的交流中走向融合。于是在商贸小镇的西宁修建了一个用于同乡聚会、议事言商的山陕会馆。斗转星移,如今会馆院落内已是人去楼空、物是人非,但这座沧桑百年而风骨犹在的会馆建筑群,仍旧静立于风雨之中。无言的向世人展示着它的艺术魅力;诠释着昔日主人推崇的信义精髓。

建筑是凝固的艺术。但凡优秀的建筑无不让人赞叹于它的坚实与美观。尤其是包含了中华祖先智慧的中国古建筑,其技术高超、风格独特、艺术精湛,在世界建筑史上自成系统,独树一帜,让人叹为观止。中国古建筑中从气势雄伟、豪华壮丽的帝王宫殿如故宫、颐和园到典雅精致、富丽堂皇的地方家族建筑,如山西民居大院;从巍峨蜿蜒的人类建筑史上奇迹的长城再到史经千年保存完好的“第一桥”的赵州桥,都是可供人观赏的一件件艺术品,给人以美的遐想和享受。

中国古代建筑的木结构体系适应性很强。这个体系以四柱二梁二枋构成一个诚实的基本框架---间,间框架可以左右相连、前后相接、上下相叠、错落组合或加以变通灵活搭配形成各种形式的单体建筑的艺术造型。简单的单体建筑大部分是定型化的样式,够不成完整的艺术形象,但通过不同的空间序列转换,组合来取得了建筑的艺术效果。屋顶构架有抬梁式和穿斗式两种,无论哪一种,都可以不改变构架体系而将屋面作出曲线,并在屋角作出翘角飞檐,还可以作出重檐、勾连、穿插、披搭等式样,为规整的建筑结构添加了不规则的曲线艺术,构造技术与艺术形象统一。此外,木结构的构件便于雕刻彩绘,以增强建筑的艺术表现力。保存的西宁山陕会馆作为西宁边陲之地的民间建筑,体量虽小,但却处处体现着中国古建筑所拥有的普遍艺术特点:优美、雅致及和谐,又有其特有的地方建筑艺术表现形式,当然它的每一个建筑艺术表现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依存关系。其艺术表现代表性的是其平面布局的轴线空间艺术;巧妙而科学的框架结构;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
西宁山陕会馆总体鸟瞰图

一 平面布局的轴线空间艺术

西宁山陕会馆建筑是中国古建筑大海中的一滴,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此处庭院都是前后串连起来,通过前院到达后院,,这种庭院式的组群与布局,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也称前后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纵轴线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两侧的横轴线上。深邃的庭院,错落有致、均衡对称布置的房屋,使整个会馆建筑群显得精巧细致。

中国古建筑中从宫殿到宅院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庭院而成,西宁山陕会馆的整个院落主要形成了前、中、后三进院落,人们从入口进去,每通过一道门,进入另一庭院一院一用,一院一景,使用功能和景观都在变换,形成了层层深入、一院套一院的空间组织,象一幅中国画长卷,必须一段段地逐渐展看,其艺术形象也就深深地留在人们的脑海中了。围和封闭的景观又是道家回归自然,和佛家出世哲理有关联。

中轴线对称布局与中国儒家的中庸之道及礼教观念均有联系,在中国古建筑中,举凡帝王的皇宫,官府的宅邸以及众多会馆大多数是采用中轴对称结构。平面布局时在中轴线上布置主要建筑物,在中轴线的两旁布置陪衬的建筑物,这种布局主次分明,左右对称、整齐划一,量相对称。西宁山陕会馆内中轴线上山门、大殿,山门的两边有旁门,大殿的两旁有配殿,其余殿楼的两旁有廊庑、配殿等等,可看出西宁山陕会馆同样强调轴线空间艺术,虽然它受到空间、地位、礼制等的影响具有主、副两个轴线,但其建筑总体还是遵循了轴线对称的空间布局。通过勘测西宁山陕会馆的大殿及其过厅及往北所有建筑物均以大殿的中轴线为主轴线布局,大门现场的发掘可以肯定,西宁山陕会馆有主、副两个中轴线,分别是大殿中轴线和山门中轴线。这是由于地理、地位的限制产生了这样的情况,会馆在当时的地位不高,加之会馆当时地处西宁中心城区中心街巷,其地形是临街面(南)窄,背街面(北)宽的特点,临街面又根据主要建筑物—--大门的轴线作为次要轴线。这体现出中国古建筑的因地制宜、相宜部署的特点。

二 诚实的结构

“墙倒屋不塌”这一句中国民间的俗语概括的指出了中国建筑的框架结构最重要的特点:优越的抗震性,此结构特点在世界古代建筑中是独一无二的。中国古建筑在材料的选择上偏爱木材,几千年来一直如此,并以木构架为主,即采用木柱、木梁构成房屋的框架,各构件之间是卯榫相结合,屋顶或房檐的重量通过框架传递到立柱上,这种结构是一个富有弹性的框架,它可以把巨大的振动能量消耗在弹性很强的节点上,这就使它具有强抗震性能,这对于多地震的中国来说,是极为有利的。同时由于梁、柱受力所以墙壁只作间隔只用,既有利于地震时减少破坏,又可按所需室内空间的大小而安设墙壁的位置,改变墙壁位置。同时还可以对门窗灵活的设置,大小,样式均可不限。基于以上结构上的便利,西宁山陕会馆经百年而屹立不倒;主要建筑物—大殿,结构保存较好,内部空间开阔宽敞,加之高大、开阔的沉重大木门更显肃穆。西宁山陕会馆的建筑基本均采用抬梁式木结构,主要有立柱、横梁及顺檩等构件组成,主要由柱梁受力,外围立柱均呈向内八字微微内倾,做到对结构更好的的稳定支撑作用。正如上述由于诚实、耐用的结构形式的采用使西宁山陕会馆建筑历经百年不仅坚实,稳固,甚至保存的墙体都较完整、耐用。
西宁山陕会馆建筑

三 优美舒缓的屋面曲线

中国古代的匠师很早就发现了利用屋顶以取得艺术效果的可能性。《诗经》里就有“作庙翼翼”之句,说明三千年前的诗人就已经在诗中歌颂祖庙舒展如翼的屋顶。我国古代匠师充分运用木框架结构的特点,创造了屋顶举折、屋面起翘、出翘和利用斗拱使屋檐口变宽阔,形成如鸟翼伸展的檐口、檐角和屋顶各部分柔和优美的曲线。同时,屋脊的脊端都加上适当的雕饰,檐口的瓦也加以装饰性的处理。以及由这些屋顶组合而成的各种具有艺术效果的复杂形体,使中国古代建筑在运用屋顶形式创造建筑的艺术形象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经验,成为中国古代建筑重要的特征之一。

西宁山陕会馆和所有的中国古代建筑一样保持着三个基本要素:台基部分、梁柱结构和木结构部分、屋顶部分。三个部分中最庄严美丽、迥然殊异于周边鳞次栉比的高楼的是中国建筑博大的荣誉的自是屋顶部分。而屋顶的特殊轮廓,更为该建筑外形上显著的特征。大殿及过厅的大体量建筑因有亭亭如盖的屋顶而使整个建筑体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一进入西宁市山陕会馆院落,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层次突出、高大显眼的大殿硬山屋顶和过厅的卷棚歇山屋顶,两个屋顶一前一后,层层相叠,前低后高,前面是卷棚顶,整个屋面是一个前后屋面形成的大弧形以及由无数屋面瓦形成的小弧线;后面是硬山顶由无数屋面瓦的小弧线构成了一个窜起的笔直屋面中心线,其艺术感染力之强,无与伦比。

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样式可有多样。分别代表着一定等级,等级最高的是庑殿顶,特点是前后左右共四个坡面,交出五个脊,又称五脊殿或者吴殿。这样的屋顶只有帝王宫殿厚敕建寺庙等方面使用;等级次之的是歇山顶,系前后左右四面坡,在左右坡面上个有一个垂直面,故而交出九个脊,又称九脊殿或者汉殿,曹殿,这样屋顶多用在建筑性质较为重要,体量较大的建筑上;等级再次的屋顶主要有悬山顶(只有前后两个面坡且左右两端挑出山墙之外)。硬山顶(亦有前后两个坡面但左右两端并不挑出山墙之外)。还有攒尖顶等等。所有屋顶皆具有优美舒缓的屋面曲线,这样的艺术性的曲线先陡急后缓曲,形成弧面,亭亭如盖,令人赞赏。但是这样的外形不是任意造成,而是适应内部结构的性能和实际用途的需要而产生。屋面曲线,不仅受力比坡面均匀,而且易于屋顶合理的排送雨雪,可以遮荫纳凉。两千多年前的是人们就曾经以“如斯如飞”这样的诗句来描写大屋顶的形式。舒展如翼的屋顶。
西宁山陕会馆建筑

四 极具特色的雕刻及装饰艺术

中国古建筑有着丰富的雕刻装饰。古建筑的雕刻一般是在建筑物身上或雕刻在柱子上,梁枋上,或塑制在屋顶、梁头、柱子之上的。题材有人物、圣佛故事、飞禽、走兽、花鸟、鱼虫等等。雕刻的材料根据建筑物本身的用材而定,有木有石,有砖有瓦,有金有银,有铜有铁。西宁山陕会馆建筑群的雕刻装饰题材繁多从小的屋面瓦勾头的出污泥而不染的莲花浮雕造型到尺幅较大的松下童子图直到大构件的全楼空牡丹屋脊是多姿多彩,种类繁多,美不胜收。从装饰品的用材上主要有三大类,一类是砖雕及瓦件的浮雕;另一类是装饰物品;第三类是精巧的木雕刻。砖雕和瓦件的浮雕大量运用到建筑物的屋面、脊、墀头等部位,屋面正脊、垂脊保存有大量的砖雕,尤其特别的是大殿及过厅屋脊上的全镂空的牡丹砖雕,其上牡丹的形态、样式各式各样,各个不同,突出的体现了中国古建筑在屋面上的的奢华和重视度,显示了高超的雕刻艺术。墀头上的砖雕刻由于面积较大,一般就会讲述一个故事或者一种场景的表现,体现的较多的是人与自然,自然界中的和谐共存的情景,装饰性很强,有松下问童子,有飞鹤仙鹿拜寿等,热别有趣的是在侧殿的一副墀头雕刻图案是小老鼠偷葡萄的情景画,画中情形如真实发生在那一刻般逼真,让人仿佛还能感觉到小老鼠的胆怯、渴望,似有口水出的样子,让人仿佛置身其中,能切身感受到小老鼠既兴奋有胆怯的心理一般。其实这样的砖、瓦艺术在古建筑中体现的淋漓尽致,让人感叹古人的艺术修养。建筑物的装饰物件虽不多但也从细部反映出人们对任何细小局部对美的追求,如十字形、蝙蝠样的铁拉牵,铁拉牵是当时对墙体内外的拉结作用,这样的物件既有他的实用性又在外表冠以各种寓意,如蝙蝠在古代就是福的寓意。木雕刻艺术在山陕会馆也有极其丰富的内涵和主题,会馆木雕主题划一,但形势手法各异,刻工们在不足盈尺的面积中将实用、想象、趣味三者完美结合,令人叹服。如大殿额枋上的二龙戏珠木雕,其龙尾向外,龙头向外,避免了那个年代政治避讳又体现着人们心中的美好意愿,意向美有了具体的表现,还有莲花柱头等都在反映着这一民族的历史的厚重。不管砖雕、装饰物还是木雕刻均使建筑物显现的精巧美丽但又不失庄重,尤其是砖雕中的菊花、竹子、梅花、兰花隐含着中国人欣赏的四种君子品格,反映了当时商业的诚信、实在的经营理念,值得当代商人们学习。
西宁山陕会馆建筑

五 丰富的建筑色彩艺术

中国古代的匠师在建筑装饰中最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这个特点是和中国建筑的木结构体系分不开的。因为木料不能经久,所以,中国建筑很早就采用在木材上涂漆和桐油的办法,以保护木质和加固木构件用榫卯结合的关接,同时增加美观,达到实用、坚固与美观相结合。

西宁山陕会馆内白墙、青砖、灰瓦、绿色和栗色的梁架融入到了大自然环境中,这些色彩显现出会馆的自然、质朴、秀丽、雅淡的格调,整体色调和谐,纯朴淡雅透出的一份庄严肃穆。当然经过长期的实践,中国建筑在运用色彩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很善于运用鲜明色彩的对比与调和。山陕会馆内并不因整体色彩的淡雅而让人产生单调的感觉,因为细细看来建筑细部的彩画勾描均采用绚丽的颜料,精美的图画进行着精细的装点,所以细部色调鲜明,对比强烈,如房屋的支撑结构柱子以及显示房屋档次的出挑斗拱部分均采用明亮、鲜艳的朱红、眼红、翠绿、金黄等暖色系,显现着建筑的绚丽与堂皇。但房檐下的阴影部分,则用蓝绿相配的冷色。这样的色调搭配既大胆又悦目,使建筑在大环境的肃穆中突出了主人的用心也跳跃着建筑的灵动。朱红色门窗部分和蓝、绿色的檐下部分往往还加上金线和金点,蓝、绿之间也间以少数红点,使得建筑上的彩画图案显得更加活泼,增强了装饰效果。正如中国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说的“故中国建筑物虽名为多色,其大体重在节制之占缀,气象庄严,雍容华贵,故虽有较缛者,亦可免淆杂俚俗之弊焉。”当然这种色彩风格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也与西宁的自然环境有关。因为西宁地处西北边陲,冬季景色的色彩是很单调严酷的。在那样的自然环境中,这种鲜明的色彩就为建筑物带来活泼和生趣。
西宁山陕会馆建筑

如前所述,建筑不仅仅是技术科学,而且是一种艺术。我国古代的建筑艺术既是美术鉴赏的重要对象又似一部部耸立的史书,让我们重温着祖国的历史文化,激发起我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心,但社会是向前发展的,特别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城市进入开发建设的黄金时代,建设性的破坏导致大量历史文化遗产的破坏,城市特色不见了,城市的记忆也被打断了,古建筑正在受到越来越大的毁坏。如何保护和使用历史留给我们的艺术瑰宝,使历史遗迹与我们这个时代相和谐是我们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在此从建筑艺术的侧面来为此处的古建筑揭开美丽的面纱让西宁山陕会馆所体现的古建筑美来打动更多的人,使它得到进一步的重视和保护。

参考文献:

[1] 林卿颖. 遗产保护,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访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罗哲文[J]. 建筑与文化. 2006(11)

[2] 冀治宇. 中国古建筑文物保护问题及对策浅议[J]. 古建园林技术. 2001(03)

[3] 窦武. 北窗杂记(一一二)[J]. 建筑师. 2009(02)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jianzhushejilw/166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