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育学论文

语文课堂学习活动应把握好三个度

发布时间:2019-11-18 10:13:55更新时间:2019-11-18 10:13:55 1

  一篇课文选择一个学习内容,以学习活动推进课堂教学,这在小学语文课堂里已经成为一种新常态。因为,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习活动的设计和实施能有效地呈现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和实践性,使课堂教学从“以教为主”走向“以学为主”。然而,“以学为主”的学习活动虽然走进了我们的语文课堂,但是其学习效果还有待提升,“为学习活动而活动”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为什么“以学为主”的学习活动不能呈现应有的学习效果?

语文课堂学习活动

  首先,学习活动的目标指向不明。学习活动或没有体现学段目标,或没有体现文体意识,或没有结合学生学情,由此选择学习内容,学习目标也就指向不明。如第二学段阅读的教学目标之一是:“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而第三学段阅读的相应教学目标之一是:“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在组织“自读课文,整体把握”这一常见的学习活动中,由于教师对第二、三学段两个教学目标各自的指向不明确,对这一学习活动就会有盲目性。

  其次,学习活动的过程展开不清。学习活动没有体现梯度和层级性,或一蹴而就,急于求成,或平面展开,没有递进,由此组织学习活动,学习能力也就很难体现。如寓言故事、神话故事这一类课文,组织“讲故事”这一学习活动,由于教师缺少“讲故事”方法指导下的过程展开,课堂“讲故事”往往流于形式,学生对情节表达、语言吸收是薄弱的。

  再次,学习活动的展示评价不实。学习活动很重要的环节是展示学习,即“展学”。“展学”中或针对性评价缺失,流于表面,或评价形式单一,教师主导,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学习能力也就很难提升。如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教师或很强势,或不参与,看似热热闹闹的交流,实则低效无效,为展示而展示,为交流而交流。

  由此,聚焦语文课堂中的学习活动,笔者就语文课堂学习活动应把握的几个问题作了一些思考。

  一、学习活动的目标应有指向度

  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指向。以学习活动的组织来推进语文课堂教学,这是一种教学理念,也是一种教学策略。就一篇课文的学习而言,“学习活动”需要有一个载体,那就是“学什么”,而“学什么”首先必须根据目标来确定,呈现”学什么”的学习活动也必须指向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目标从学段层面作了界定,现行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对阅读教学目标从一组课文层面作了导读,而具体落实到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既具有学段性、一组性,又具有“这篇性”,聚焦这篇课文学习目标来设计学习活动,这样的学习活动就具有了目标指向度,学习活动就有价值。

  二、学习活动的设计应有分层度

  就一篇课文而言,学习活动要充分体现层次性,是有梯度的分层,是纵向的分层;是先个体自主学习,后小组合作学习。语文学习活动分层往往涉及 “语言感知学习的分层”“语言表达学习的分层”和 “语言学习形式的分层”。

  1.语言感知分层,内容到形式语文学习从感知入手,感知是对课文内容和行文结构的整体把握。对语言感知这一目标的达成要求学习活动的设计应从“内容到形式”。如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颐和园》,根据“习得游记这一文体内容把握的方法”这一目标,在“初读课文,感知游记”板块,为引导学生在游记的内容和形式上走一个来回,可设计如下有分层度的学习活动:

  读课文,找划 “美丽”景点,并 归 类 景 点游览图读句子,发现 “ 移 步 换 景 ” 写法,并串句说游览过程。联首尾,发现 “ 总 分 总 ”写法,再串句说 坜 坜主要内容。

  上述学习活动从“写了什么”到“怎么写的”,从游记的“移步换景”到课文的谋篇布局,引导学生从内容入手,分层引导学生走进课文内容,使学生经历一个由感知内容到理解内容、由外部到内部、由部分到整体的多层次的学习、综合过程,形成对课文内容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

  2.语言表达分层,理解到运用阅读是为了表达,阅读是学习语言运用的综合过程。学习表达需要经历理解到运用的过程,理解是为了运用,运用是为了更深入地理解。如《颐和园》,在感知游记的基础上,聚焦“按方位顺序,抓住景物特点描写和运用联想表达”这一核心目标,设计基于表达的从理解到运用的分层学习活动。学习活动 1:读一读“登上万寿山”一段,批注作者是如何把各处景物呈现在眼前的,圈划方位词。学习活动 2:比较两段不同的表达,赏读作者是如何把景物的特点和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的,再批注运用比喻和联想的好处。学习活动 3:比较“来到长廊”和“登上万寿山”这两段,理解作者相同的表达方法,用同样的方法自主学习“来到长廊”一段。学习活动 4:选择自己最熟悉的一处景物游览,用好方位词,运用比喻、联想等方法写一段话。上述学习活动呈现的是“聚焦一段,学习表达” 到“联系语段,深化学习”,再到“选择材料,内化表达”的过程,学习表达是阅读理解过程,内化表达则是运用过程。学习语言表达是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引导学生由“学习”到“学会”,在有层次的学习活动中有梯度地习得。

  三、学习活动的展示学习应有多维度

  学习活动,更多的是从学生学习角度来展开,活动需要展示,“展学”需要评价,既有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评价,又有同伴互学活动的评价,还有教师从学的角度作出的小结性评价,这样的评价具有延展性,是深度学习的重要表现。

  1.自主性学习,重在个性自主性学习活动在阅读活动中占有相当比重,评价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活动,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评价学生“学什么,怎么学”都要立足学生个体,不同学生不同评价。如课前自主性学习活动,通常设计类似“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摘录难写的生字词;把课文内容说一说,用自己的方法概括课文大意”的自主学习活动,在课前展示评价环节,教师要充分给予“展学”的时空,整体把握不同学生“学了什么,学到什么程度”,这不仅展示了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成果,也为教师“教为了用不着教”提供保障。

  2.同伴互学,重在合作同伴互学活动走进语文课堂,能有效地建立一种基于合作的学习模式,使得教师的教不再强势,学生的学最大化。展示同伴性互学,教师要从学生的合作这一核心层面加以评价,不仅要评价同桌、小组互学的合作态度、方法、结果,也要评价其他同学、小组的倾听、补充、纠正,使同伴性互学落地。3.指导性导学,重在学法在“以学为主”的语文课堂中,教师的指导是伴随着学生的学习活动的,是一种评价性的指导,更是一种方法性的引导,教师的指导是为了更深入、更有效地引领学生进一步学习。顺学而导,重在方法。这不外乎三种形式:其一是学生学习活动前的提前介入,如整体把握叙事类课文内容,指导学生借助“起因、经过、结果”来说事情主要内容;其二是学生学习活动时的随机介入,如学生自主性和合作学习时遇到困难,教师适度、随机介入指导,以提高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效度;其三是学生学习活动后的提升、小结,如在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时,在不同学生不同的概括“展学”中,教师从概括内容的方法上进行提炼,或借助题目 扩充,或按 内容组合,或 提 炼 关 键 词和句等。

  3.指导性导学,重在学法在“以学为主”的语文课堂中,教师的指导是伴随着学生的学习活动的,是一种评价性的指导,更是一种方法性的引导,教师的指导是为了更深入、更有效地引领学生进一步学习。顺学而导,重在方法。这不外乎三种形式:其一是学生学习活动前的提前介入,如整体把握叙事类课文内容,指导学生借助“起因、经过、结果”来说事情主要内容;其二是学生学习活动时的随机介入,如学生自主性和合作学习时遇到困难,教师适度、随机介入指导,以提高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效度;其三是学生学习活动后的提升、小结,如在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时,在不同学生不同的概括“展学”中,教师从概括内容的方法上进行提炼,或借助题目 扩充,或按 内容组合,或 提 炼 关 键 词和句等。

  《语文课堂学习活动应把握好三个度》来源:《教学与管理》,作者:邹渭灿。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jiaoyuxuelw/691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