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育学论文

乡土课程资源在地理课堂中的渗透

发布时间:2019-11-22 10:59:45更新时间:2019-11-22 10:59:45 1

  新疆自古为丝绸之路必经之地,现今是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重点开发之对象,自然资源丰富,拥冰川、多矿产,坐落天山北麓,四周皆有森林覆盖;从古至今都为我国西部重镇,汉令电田、唐设庭州、清建将军府,如今多元民族文化汇聚,有中亚国际大巴扎等著名人文景点。这些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地理教学中可利用的乡土课程资源,经过教师的挖掘、整合与适当的裁剪后,在充分考虑其教育价值、课程意义的基础上渗透于课堂中,可为地理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地 理 课 堂

  一、乡土课程资源渗透地理课堂的必要性

  1.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动机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基本上采用全国统一教材,很少考虑各地的实际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与新疆少数民地区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分离,在民族认知、心理发展和文化背景上出现障碍,教师一味的“紧扣"教材,使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疏离感。而乡土课程资源作为身边的地理知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性教学,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的传统课堂中解放出来,成为真正会自主探究和思考地理问题的学生。笔者在和乌鲁木齐民校和汉校学习的少数民族学生交流中也发现,大部分学生对教材中出现与家乡有关的内容更感兴趣。

  2.培养学生跨文化适应能力乡土课程资源为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在获得地理知识,培养地理技能,形成跨文化认知、沟通与理解能力搭建桥梁。地理教学应联系民族地区的社会生活,关注学生周围的世界,通过教材中典型的案例和家乡熟知的地理事物进行比较和分析,帮助学生从不同的地理视角和文化角度观察乡土,使学生客观、科学地看待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的关系,培养学生跨文化运作能力。二、乡土课程资源渗透地理课堂的策略

  1.多土案例教学

  新一轮课改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地理知识、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呈现在案例中,让学生去分析和解决,培养学生举一反三和运用已有的地理知识经验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是高中地理必修3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重要章节,它不仅仅延续了前一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而且为后一章"区域经济发展"打下基础。笔者在设计本章教学时,结合达坂城“风车世界"的乡土案例局部替换课本中原有材料。在第一课时学习任务结束后,笔者就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中“坚持绿色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内容,并结合新疆的风力及其他能源的开发利用,“你是如何看待新疆自然资源开发?"问题一经抛出,经过学生合作讨论后,四个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如下:D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急需降低化石能源的消耗,应该因地制宜开发区域绿色能源;②风车不仅可以发电,其所产生的旅游业发展也带动了达阪城区的经济发展;3新疆冬季供热不仅严重消耗煤炭资源,而且造成的大气污染物也居高不下,“煤改气"1程实施后,乌鲁木齐的冬天不再被“大锅盔”所笼罩.

  2.关照差异教学

  在新疆多元文化背景下,教师应当善于利用多元化的教学素材来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对于相同的教学内容应当采用多元化视角来讲解和阐释,关照每一个文化群体学生的学习和心理需求。

  在学习“春分日”时,笔者以新疆少数民族传统的诺茹孜节来加以解释:在每年3月21日,和春分日一样,维吾尔族、塔吉克族、塔塔尔族、哈萨克族、乌孜别克族等少数民族都要以歌舞、杂技等多种形式来庆祝春天的到来。节日当天最重要的仪程就是要煮“诺茹孜饭",人们将9种谷物、9种蔬菜和各种佐料,放进架在露天里的大锅煮成稠粥,为今年的丰收祈福。诺茹孜节过后,繁忙的春耕生产就开始了。

  3,课堂延伸教学

  课堂延伸教学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拓宽、加深,目的在于巩固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理解,通过课堂活动将课本知识同生活中的地理相融合,激发学生探究思考的愿望,培养创造性思维。

  地理知识的学习是学生通过新、旧经验的协调而形成丰富和调整认知结构的过程,蕴藏着丰富地理信息的乡土课程资源使学生需要的新知识与原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纳人已有的知识结构中。新疆多元化的文化背景,民族语言、文字和民族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地理教学必须从本地实际和特殊情况出发,发掘身边的地理课程资源,让“乡土情”渗透地理课堂中,让“家乡美”渗入每一个新疆人的心里,这是对新课程基本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最好诠释,是深化课改、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

  《乡土课程资源在地理课堂中的渗透》来源:《中学地理教学参考》,作者:黄嘉宁。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jiaoyuxuelw/691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