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教育学论文

探讨幼儿园劳动教育的新途径

发布时间:2022-02-21 10:01:00更新时间:2022-02-21 10:01:00 1

  [摘要]劳动教育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养成劳动习惯的教育,是培养幼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幼儿处于身体、智力、行为和品性发展的初期,幼儿教育也是各阶段教育的基础,所以加强幼儿劳动教育,开辟劳动教育的新途径,对于促进幼儿身心发展,形成家园共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幼儿教育;劳动教育;新途径

探讨幼儿园劳动教育的新途径

  一、研究劳动教育新途径的重要性

  (一)时代的呼唤

  2018年9月,习近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国的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并进一步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讲话不仅重申了“劳”在学生全面教育发展理念中的重要性,更是把“劳动教育”纳入党的教育方针。这一举措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它要求学校和家庭必须把劳动教育重视起来。由此看来,劳动教育是时代对它的呼唤。

  (二)“重智轻劳”的现状

  当前,我国存在着幼儿劳动教育缺失的问题。这一问题集中表现为当下部分幼儿不尊重劳动者,不爱惜劳动成果,有轻视和厌恶体力劳动的行为。究其原因,主要是很长一段时间家庭和学校对劳动教育的忽视。如何让幼儿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是值得家庭和学校深思的问题。长久以来,劳动教育的地位和意义在学校教育中被弱化,在家庭教育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教育呈现重“智”轻“劳”、“智”“劳”对立的形态。事实上,劳动教育是“五育”融合教育的起始点和凝结点。作为幼教工作者,笔者观察到幼儿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几乎没有劳动的机会。虽然大多是出于安全、场地等因素的考虑,但直接导致了重智育轻劳育的结果。此外,当前学校和家庭的劳动教育途径与模式单一,基本局限于简单的家务劳动(如洗碗、扫地、收拾玩具等)和社会活动(如分饭、分菜、扫地、擦桌椅等),幼儿锻炼的机会屈指可数。所以,单一的劳动教育途径与模式,不仅会使幼儿对劳动的兴趣难以提升,而且容易导致幼儿对劳动产生不准确的认知。所以,如何让劳动教育的途径与模式合理化、多样化、生动化和科学化,是我们幼教工作者要深思的问题。

  (三)重视劳动教育的迫切

  针对当前学校和家庭重视智力发展,轻视劳动教育的现状,不少教育专家呼吁,为了民族的未来,我们应该重视“五育”全面发展,增强劳动教育的地位。当今,一些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劳动教育,并将其落实于法律。例如,美国法律规定了6~18岁的学生应做的家务和社会劳动;德国法律规定了6岁以上的学生必须参与家庭劳动和社会劳动;日本、新加坡从20世纪80年代就制定了规章制度,要求中小学生必须参加社会清洁运动。作为幼教工作者,笔者希望集众之所长,结合我国幼儿身心发展的实际,研究出适合幼儿劳动教育的新模式。

  二、研究的现实意义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劳动过程包含着人类处置自然、发现自我的智慧创造,人们通过劳动进行的思维活动,会产生诸多发展效益。所以,研究劳动教育的新途径与新模式有两点意义:一是劳动教育促进幼儿社会角色的认知及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二是劳动教育促进幼儿综合能力的提升。

  三、新型的劳动教育途径

  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人文主义教育家莫尔在论著《乌托邦》中提出将儿童学习与农业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设想。他谈到,乌托邦人不分男女都以务农为业,因此他们无不从小学农,包括理论和实践。除务农外,每个人还得再学一项手艺,精通后,想另学一艺,也可得到批准。受到这种“学习与务农结合”的思想的启发,笔者认为,劳动教育途径与模式可以通过新型、合理的方式推进。在研究过程中,笔者以幼儿园一日活动为载体,运用多种研究方法,总结出以下几种劳动教育的途径与模式。

  (一)观看劳动教育影像,增强幼儿劳动意识

  通常我们眼中的劳动教育就是社会实践活动,但这一理解过于狭窄。我们应更新劳动观念,尝试用新的劳动教育方式——“静态劳动教育”开拓探索。笔者发现,许多学校劳动教育的开展会因天气、场地等因素受阻,而静态教育法突破了客观条件的局限,使幼儿劳动教育适用于更多场景。例如,教师可利用碎片化的时间,组织幼儿观看与劳动教育相关的影像资料(如与劳动有关的电影、动画片、纪录片等),或是拍摄幼儿劳动、学校厨房阿姨辛苦制作美食以及保育员阿姨悉心照顾幼儿的画面等。通过一系列影像资料的观看和教师的引导,幼儿能更好地理解“劳动最光荣”“劳动者不容易”等内容的深刻含义。教师通过这种方式为幼儿输入与年龄段相贴切的劳动知识,不仅能增强幼儿的劳动意识,而且能在他们心里种下劳动的种子,为他们今后的劳动教育打下基础。

  (二)建立劳动积分制度,助力劳动习惯养成

  让幼儿对劳动长期抱有热情,教育者需要有意识地激发幼儿对劳动的向往之情,在他们完成劳动后要及时奖励和激励。“积分奖励制”是激发幼儿劳动兴趣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可将所有劳动项目纳入积分制度,为每个幼儿建立积分档案,并出台分段式积分奖励办法,让各种能力水平的幼儿都有可以达到的劳动目标,使他们产生一种内在的劳动牵引力,让他们主动、积极地参与劳动。积分的分层奖励,让每个幼儿都能获得劳动回馈,幼儿拥有了劳动的快乐后,能更好地进入自愿劳动的良性循环。

  (三)开展劳动技能比赛,帮助劳动能力内化

  劳动教育除激发幼儿的劳动兴趣,使其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外,还能提高幼儿的劳动能力,使他们“能做事,做好事”,拥有一生受用的劳动内生力。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幼儿劳动技能比赛的方式,促进他们能力的提升。教师可以使比赛内容涵盖幼儿日常劳动生活的各个方面,多维度激发幼儿的劳动潜能。如生活自理方面,教师可设置叠被子、系鞋带、梳头发等活动;家务劳动方面,教师可开展洗碗勺、洗手帕、晒衣服等活动;农活类方面,教师可开展拔萝卜、剥豆子、剥花生等活动。幼儿通过内容丰富的活动,不仅提升了劳动能力,而且能体会劳动者的不易。

  (四)开设劳动教育课程,形成劳动教育体系

  幼儿园学习阶段是培养幼儿劳动能力、形成幼儿劳动思想的重要阶段。如果这一阶段能够将劳动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开设“劳动日”园本课程,那么,将对幼儿各阶段的劳动教育产生积极影响。幼儿劳动课程要尊重幼儿的成长规律,结合幼儿园实际深入挖掘可利用的资源。在幼儿劳动课程教学中,教师须制定好每周劳动项目,做好“开展前的教育、开展中的观察、开展后的小结”三个环节,让幼儿在集体劳动中,掌握劳动技能,提升劳动合作意识。幼儿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形成,有助于提升幼儿的劳动能力,增强幼儿的劳动意识,帮助幼儿养成主动劳动的习惯。作为幼教工作者,我们不仅要增强对幼儿劳动意识的培养,更应该拓宽劳动教育的途径,让幼儿在多元化的劳动环境中锻炼、成长,帮助他们形成潜移默化、塑造终生的劳动品质。

  参考文献

  [1]吴玲.陈鹤琴幼儿劳动教育思想探要[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1):130-134.

  [2][苏联]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选集[M].第2卷.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英]托马斯·莫尔.乌托邦[M].戴镏龄,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探讨幼儿园劳动教育的新途径》来源:《教师博览》,作者:钟红云 王丽芸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jiaoyuxuelw/741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