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经济学论文

淮安市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1-02-26 11:38:04更新时间:2021-04-02 10:00:30 1

  淮安市地处苏北腹地,辖涟水、盱眙、金湖、洪泽4县和清河、清浦、楚州、淮阴4区,总面积10072km2,2008年末人口达536.91万人。全区自然资源丰富,是全国闻名的农副产品产加销基地和绿色食品加工基地,但全市矿产资源除锶、岩盐、凹凸棒粘土、芒硝外相对贫乏,工业基础较为薄弱。2008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15.8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3.4%。其中,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142.01亿元,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453.25亿元,增长15.0%;第三产业增加值320.57亿元,增长15.6%。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8921元,增长14.6%。三次产业增加值的比例为15.5∶49.5∶35.0(全省为6.9∶55.0∶38.1),产业结构属典型的“二一三”型。按照钱纳里划分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淮安市处在由工业化初期向中期的过度阶段。

  一、淮安市经济发展特征及成因

  (一)优越的区位条件与其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严重错位。淮安位于苏北平原中部、淮河下游,滨海临江,在江苏省内处于苏南、苏中与苏北联系的区域,是区域地理位置的中心,并处于我国“∏”形国家经济开发轴,即东部沿海经济开发轴、沿长江经济开发轴、沿陇海线经济开发轴的结合部,是至关重要的枢纽,在三大经济开发轴的联系、交流、合作和融合中处于无可替代的地位。但淮安市人均投资总额长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境内大中型企业布局较少;在被列为对外开放地区之前,一直没有成为重点发展区域。这种区位条件与发展水平的错位是不少东部欠发达地区的共同点,也是东部欠发达地区与西部广大不发达地区的最显著的不同点之一。

  (二)经济总量偏小,经济结构不够完善。至2008年末,淮安市经济总量位于江苏省第11位,与周边地区相比,淮安经济发展水平略高于连云港和宿迁,而与其余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差较大。从经济结构上看,淮安产业结构层次明显偏低。第一产业比重长期居高不下,与苏南、苏中各市相比,经济发展的差距主要体现在非农产业上,淮安市经济增长主要还是依托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增长对淮安市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还比较小,这也表明淮安市产业结构正处于农业型经济向工业型经济的转轨过程中,结构变革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还很有限。

  此外,尽管淮安市的经济基础发展相对薄弱,但是纵向上分析可以发现,淮安市近几年来经济发展态势良好,GDP呈现出稳步上升的趋势,具有明显的发展潜力。

  (三)科技水平不高,劳动者总体素质偏低。淮安市目前仅有2所本科院校,且建校历史短,教育经费的投人与苏南、苏中城市相比少得多。从事研究、产品开发、生产第一线的高层次人才严重缺乏,自主创新能力较低。更为严重的是人才大量外流:其一是直接外流,即淮安的一些人才被经济发达地区的经济引力吸走;其二是间接外流,由于本地高校少、层次低,每年高、中等院校招生,使很大部分知识青年离开了淮安,而这些人毕业后的“返淮指数”很低。创新能力不足和人力素质低下已经成为制约淮安市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二、淮安市经济发展道路与对策

  (一)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优化产业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工业增长不仅仅是快速增长,更重要的是适应国民经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城市化要求和第三产业支持的稳步增长。只有在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前提下,新型工业化道路才能顺利进行,国民经济才能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根据世界经济科技发展新趋势和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针对产业结构竞争力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淮安要全面落实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部署,积极探索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实现形式和有效途径,推动信息技术向传统产业全面渗透。从企业信息化、产业高度化等层面,全面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级化,加快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步伐,提升产业结构竞争力。

  第一,培育壮大优势产业。加大产业政策引导力度,按照集约化发展思路,加快提升化工、机械、纺织、冶金、烟草等传统支柱产业,培育壮大生物工程与医药、节能环保、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等新兴支柱产业,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制造业的两端延伸和中间分离为突破口,重点发展生产服务业,大力培育新兴服务业,全面提升传统服务业,带动和促进全市经济快速发展。

  第二,加大科技支持力度。加快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应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装备水平,提高技术档次和产品附加植,增强竞争力。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在生物医药、新材料和电子信息产业等领域取得较大突破,形成高新技术产业的群体优势。

  第三,加快开发区和园区建设。立足区域经济特色,强化要素流动互补,努力把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成吸引外资的密集区、先进制造业的集聚区、科技创新的核心区、体制创新的先行区。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注重集成配套、完善功能,注重节约资源、集约发展,提高开发区和园区建设的规模层次和运作水平。

  (二)加快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促进城乡工业共同发展。解决“三农”问题,根本出路在于搞好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大力推进农村工业化。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是要搞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结构由适应性向战略性调整,淮安要发挥生态环境优势,加快发展生态绿色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二是培育好“龙头”企业,加快发展特色水产养殖业,提高畜牧业养殖规模,彰显盱眙龙虾、草鸡,洪泽四季鹅,淮阴乳鸽等绿色食品品牌,扩大市场占有率;三是通过农业招商,引进上规模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拉动农林牧副渔的快速发展。

  (三)发挥政府职能,促进人才资源开发利用,增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淮安目前尚处于工业化初期发展阶段,必须正确把教育投资的重点向基础教育倾斜,突出初等、中等教育和职业教育,高等教育重在提高质量。加大政府教育投人的力度,重视正规教育的同时,用相当的财力去发展成人、职业教育。创新人才资本投资的渠道,加强人才交流,弥补教育资源的不足;改善发展环境,减少智力外流,形成有利人才汇集、人才创业、人才发展的用人机制、分配机制和激励机制,同时,通过改善基础设施条件等方法创造宽松环境吸引人才,降低人才成本,提高人才使用效益;建立完善企业自主创新的引导激励机制,鼓励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姻,开展产学合作攻关,建立企业高新技术研发平台,推动企业自主开发引进各种新技术、新产品;加大政府科技投人的力度,促进制度创新,使企业经济增长由依赖土地、劳动力比较优势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

  (四)加强软环境建设,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淮安经济目前仍处于依靠投资扩张和外向带动发展阶段,招商引资依然是推动本地发展的关键措施。一方面,淮安应抓住世界产业转移及长三角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主动融人长三角发展之中,围绕诸如世界500强之一的富士康科技集团等外资大项目、高新技术项目以及产业配套项目开展招商,力争引进一批对淮安经济发展促进作用大、产业关联度强、科技含量高、出口带动作用显著的大项目,从而形成优势明显、竞争力强的产业。另一方面,推动外经外贸大发展,提高淮安国民经济外向度。培植出口创汇骨干,对已有的有出口实绩、发展潜力大的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在政策上倾斜、资金上帮助,进一步提高出口创汇能力。同时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发展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提高传统出口商品档次,提升国际竞争力。

  (五)加快发展旅游业。淮安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1986年,国务院命名原县级淮安市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2001年2月,淮安撤县设市,今天的淮安市的格局初步形成。淮安与西安、杭州、开封、洛阳等城市同被命名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由此可见其历史文化内涵相当丰富,拥有进行旅游开发的潜力条件。同时淮安市还确立了“文化名城、伟人故里、运河之都、美食之乡、生态家园”的城市品牌,把淮安的旅游业打造成淮安的特色产业。所以淮安市要充分利用本地旅游资源较为丰富的优势,加快景区、景点建设,尽快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和经济优势。同时,培植乡村旅游典型,以实现淮安乡村旅游有序、稳步发展;加快景区景点品牌创建;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地宣传淮安,提升旅游影响力和竞争力。

  (六)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坚持一手抓先进制造业,一手抓现代服务业,增强新型工业化的“双轮”驱动。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制造业的两端延伸和中间分离为突破口,重点发展生产服务业,大力培育新兴服务业,全而提升传统服务业,力争到2010年服务业实现总值倍增,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和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分别提高到34%和38%以上。特别是要加快发展为制造业配套的现代物流、研发设计、金融保险和商务会展业,着力提升商贸流通业,加强批发市场、社区市场和农村市场的网络建设与管理,努力使服务业有一个大的发展,实现淮安经济飞速发展。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jingjixuelw/36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