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历史论文

古代文学论文论《歧路灯》语言的地域性文化特征

发布时间:2013-10-09 14:25:29更新时间:2013-10-09 14:26:20 1

  摘要:作为中国古代第一部教育类长篇小说,《歧路灯》反映了18世纪中原地域中下层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作者运用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的方言土语、谚语熟语等对民间风情、阎巷习俗等的描写。充分表现了小说语言的地域性文化特征。

  关键词:方言,土语,俗谚,歇后语,地域文化

  在我国小说发展史上,清人李绿园的《歧路灯》是一部具有特殊价值和意义的长篇小说。其特殊性不仅在于它是我国古代第一部长篇教育小说。还在于它对18世纪的清代社会生活作了细致而有趣的临摹.为后代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多侧面的巨幅画卷。与同时期的《红楼梦》、《儒林外史》相比,它所映象的社会面可谓“五光十色”、“三教九流”,尤其是对中原地区民间风情、闾巷习俗的描述,亦堪称是绘声绘影,跃然纸上与此同时,在表达和描写之间,《歧路灯》大量运用方言土语、谚语、熟语等,充分地表现出小说语言的地域性文化特征。本文通过对《歧路灯》文本的细致梳理对此问题进行归结与阐释。

  一、《歧路灯》中的方言土语浸染着地域文化特色

  杜贵晨先生说:“《歧路灯》在运用河南方言俚语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功。作者在这方面是自觉追求的。”李绿园根据自己创作的实际需要.同时也是为了进一步扩大道德说教的范围及影响。突破了当时一些正统文人的偏见,不避俚俗,用经过加工提炼的河南方言进行写作,间杂以“经史掌故话头”。“又往往以诙谐风趣出之,亦庄亦谐,雅俗共赏”。‘先生所言为切中肯綮之论。作为土生土长的河南人,李绿园对浸染着中原地域文化精神的方言土语十分熟稔。正如著名河南籍作家姚雪垠所说:“它是用带有河南地方色彩的语言写清初的河南社会生活。语言朴素而生动。使我们今天读起来感到亲切,有味。……当我读《歧路灯》时,我常感到这部小说的语言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很多。”因此。可以说《歧路灯》对中原地区的方言的运用是十分成功的。

  首先,《歧路灯》中所使用的大量方言词汇,至今仍然活在中原地区民众的语言之中。例如:书中多次所用到的“膺”字,其意思是充当某一类角色,或做某种身份的人。“他在我手里膺了好几年秀才,后来拔贡出去了。”(第4回)“那时你到衙门膺太老爷,……人人称封乎翁乎,岂不美哉?”(第86回)这种用法在当今的河南话中仍然很普遍。如说:“都是膺爷爷的人了,咱咋能不见老哩!”又如:“膺记”,同“萦记”,是指牵挂、挂记。“膺”同“萦”,牵缠、牵挂的意思。“夏逢若心下又膺记小豆腐送的银子”,(第59回)“但王象荩一向在菜园,心里萦记家事,……眼中有了攀睛之症。”(第62回)现在的河南方言里还经常有类似说法,例如。“家里一切都好,不要萦记。”“你在外面做好自己的事情。不要萦记家里。”再如,小说第54回,王氏道:“王中,你各人走了就罢,一朝天子一朝臣,还说那前话做什么。俗话说:‘儿大不由爷’。何况你大爷已死。你遭遭说话,都带刺儿,你叫大相公如何容你?”其中“各人”、“前话”、“遭遭儿”、“带刺儿”都是中州的方言。“儿大不由爷”是北方的俗语。还有小说第40回。滑氏说:“你哥就把你那前窝儿,上下看了两眼,真正看了我一脸火。”惠养民答道:“咱哥是个老成人,不会曲流拐弯哩。”这里所用的“前窝儿”、“曲流拐弯”,十分形象生动。

  其他如说人没发展前途是“老苗”(第87回)、说聊天为“闲打牙”(第93回)、说人合不来是“各不着”(第108回)等等,也都是道地的中原地区的方言土语。这类词语还有如“扯捞”、“擘画”、“腌腆”、“兑搭”、“攒忙”、“帮光”、“喝晚汤”、“刚帮硬证”、“应”、“费气”、“护短”、“干大”、“翻精掏气”、“蛮缠”、“不中用”、“没成色”、“各不着”、“搅家不贤”、“下作”、“乱董”、“胡董”等.这些方言词语至今仍然被中原地区的民众较为频繁地使用着。《歧路灯》使用此类方言,增加了作品语言的乡土气息,这些方言不仅仅让人读来感到亲切,而且也成为研究中原方言的珍贵资料。

  其次,《歧路灯》中所运用的一些方言词汇与今天的河南方言相比,已有所不同,发生变异。从中能够看到中原地域的语言所历经时代的变迁情况。有些词语在现代的河南方言中已经很难见到或者仅仅在很小的地域范围内使用。较少使用到的,例如:“汉仗”、“妙相”、“开拨”、“和处”、“朝南顶”等;在极小地域范围内使用的。例如:“信惯”、“楚结”、“撤白话”、“面软”等。

  有些虽然在今天的河南话里仍然出现。但意义和用法已经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例如,《歧路灯》中的“认真”。作动词用。有认为、觉得之意。“这侯先生我认真他没有娄先生深远。”(第8回)“侯冠玉见孝移点头,反认真东翁服了讲究。”(第l1回)在今天的河南话里,“认真”是指严肃对待、不马虎的意思。如,“王小明学习很认真。”又如《歧路灯》中的“运用”,指找门路,想办法,有运作的意思。“你休要高声,我今晚给你运用。”(第22回)而今天的河南话中“运用”则指根据事物的特性加以利用。如:“我们要灵活运用学到的知识。”再如《歧路灯》中的“打量”一词,有打算、准备的意思。量,有考虑,筹划的意思。“这就不敢终席,各人打量明日五更接诏吧。”(第4回)而“打量”在今天河南话中指观察、观看、反复看。如,“我对他上下打量了一番。”此外还有“想头”、“清白”、“任意”、“物色”、“方便”、“管许”等等。它们的意思都发生了或多或少的变化。

  在《歧路灯》中所使用的词语中,还出现有一些古今同事不同称的情况。同样的事物,用来表达的词语却不同。例如.小说中不说“喝酒”、“喝茶”,而说“吃酒”、“吃茶”;表示倒掉、倒出来的意思时,一般说“倾”而不说“倒”;表示给予的意思时,一般说“与”,不说“给”。这些用法至今在中原地域的某些区域范围内还使用着。

  再次,最为典型的是《歧路灯》中所使用的某些方言词语,呈现出明显的过渡性。张生汉先生认为:“十八世纪是汉语由近代向现代演进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汉语言的各个方面、特别是语法和词汇方面,具有明显的过渡性特征。具体到个别的词语上,它们在《歧路灯》中往往是近代的与现代的用法并存,原有的意义与新生的意义同在。”如,“打算”,谭孝移“便打算这延师教子的一段事体”(第1回),这里的打算用作盘算、筹划的意思;第41回,“打算此后晚夕,轮流来与韩氏作伴。”此处的打算当作计划、准备讲。后面的打算的意思已经与现代汉语中的“打算”几乎没有什么区别。其他的还有,例如,“认真”、“任意”、“果然”、“的确”、“十分”等词语也都有这种发展变化的情况。在《歧路灯》中可以看到为数不少的这一类词语都呈现出明显的过渡性。由此可见,《歧路灯》较好地体现了中原地域方言在18世纪的发展过渡性特征。《歧路灯》采用了大量的中原地区的方言词语,读者尤其是河南籍的读者读起来亲切自然,回味无穷这些方言词语。反映着中原地域民众语言的特点及其文化蕴涵。

  二、《歧路灯》中的俗谚熟语和歇后语的运用丰富了小说语言的地域文化意蕴

  除了以上所论及的方言土语在《歧路灯》中大量使用之外,李绿园还把许多至今仍然流行在民众生活语言中的俗谚、歇后语纳入作品之中,为小说的场景描写、人物形象的塑造增光添色。古代小说中运用俗谚、歇后语的作品并不少见。《金瓶梅》、《红楼梦》等古典小说就较多地使用俗谚、歇后语等,增强了小说语言的生动性和表现力。《歧路灯》与这些小说一样大量使用俗谚、歇后语,并有其独特的地方。

  《歧路灯》中的俗谚使用范围非常广泛,有涉及家庭闺阁婚姻言语习俗的:有关于日常生活中待人处事习俗的;也有生产生活经验等方面的俗用语言;还有关于衙门、商业、宗教鬼神等习俗语言,丰富而又不失精良.形成了一道五彩缤纷的语言风景线。限于文章篇幅在此仅举要阐释。

  首先,在反映家庭闺阁婚姻习俗方面,《歧路灯》中使用的俗语是异常丰富的。小说第49回,谈论到待字闺中的巫翠姐时。王春宇道:“不过高门不来,低门不就。所以耽搁了。你如今心中有啥不愿意,也不妨面言。”“高门不来,低门不就”比喻女孩在挑选婆家时,男方条件差的看不上。条件好的又求不到。也是中原地区在男女婚嫁中经常使用的俗语。第80回,冯健道:“他们心中一无所系,人大心亦大,自然难以驾驭他。

  依我说,相公回去自己酌度,他们可留,磕了头留下他,把今日的事,只宜丢开为妙;不愿留的,趁这宗无礼,开发了他,也省的家中养活。俗话说,心去身难留,留下结冤仇。不知我说的是也不是,相公酌度。”“人大心亦大”、“心去身难留,留下结冤仇”,意为心已不在这里.勉强挽留反会造成怨恨。于世家豪门来说,对世仆通常是从小把他们养大并使用,但是,如冯讼师所言。这些仆役由于没有家室牵挂,在家主富有之时他没有什么怨言,任其驱使,一旦家主家道中落,就会有各自的想法,就可能造成“心去身难留,留下结冤仇”的局面。这里所用的“心去身难留,留下结冤仇”俗谚.是由婚俗观念中的“女儿大了不可留,留来留去结冤仇”变异而来的。家主与家奴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也像家长与儿女的关系一样,况且“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也是人们一种普遍的认识,世奴因没有家室之累,也就很难与家主同甘共苦。也可见冯讼师的心、奴仆的心与一般民众的心是相通的,唯有出身富贵之家的谭绍闻不明白这个道理。

  再如第49回,夏逢若道:“贤弟呀,人生做事,不可留下后悔。俗语说:庄稼不照只一季,娶妻不照就是一世。你前边娶的孔宅姑娘,我是知道的。久后再娶不能胜从前,就是一生的懊恼。你先看这个人何如?”婚姻是人一生中的大事,因而婚姻又有很多讲究的礼俗。“庄稼不照只一季,娶妻不照就是一世”,这是中原民众思想中根深蒂固的习俗观念,娶妻生儿育女。延续家庭后代,反映着人们对择偶重要性的认识。诸如此类的谚语还有,“做坏生意是一次,讨坏老婆是一世”、“梳头不好一次过.嫁夫不好一世错”等也同样是这种习俗观念的表现。总之,在《歧路灯》中涉及婚姻家庭生活方面的熟语非常丰富,如“丑媳妇不见婆婆么”、“媒婆口,无梁斗”、“千里姻缘一线牵”、“先嫁由爹娘,后嫁由自身”、“得意夫妻欣永守。负心朋友怕重逢”。等等。这些都是作者在富有地方色彩语言基础上提炼出来的文学语言,同时也是婚姻家庭等生活习俗对语言的影响和作用的结果。

  其次。反映日常生活生产中的经验、体验等方面的俗谚,在《歧路灯》中的运用也非常精练、到位。例如,第80回,冯健道:“不管他是外来鱼,本池鱼,总是一个水浅鱼不住。且休说水浅鱼不住,即是水太清,鱼先不住了。譬如做官的长随,若不是劳金之外,有些别路外快儿,谁还肯跟哩。在主户人家,粜粮米,有他们出仓钱;卖牲口,有他们笼头钱;送节礼,有他们脚步赏封;出远门,有他们盘费余头;那些分打庄稼,收租讨课,以及修盖房屋,都免不了有些扣除、侵渔,这才许打就打、骂就骂的。若不然,他们图啥呢?”这里用了“水浅鱼不住”、“水太清,鱼先不住”两个熟语。比喻受环境条件的限制,留不住有本领、有能力的人。①这段引文中,深谙世故的冯讼师说尽了“奴仆”众生相。在利益的驱动下,他们任劳任怨,当牛做马而在所不惜,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也不能够把怨气都撒在“奴仆”身上,谭绍闻要状告奴仆欺主也有些过分。第74回,王隆吉道:“水浅鱼不住,这也无怪其然;老鸦野鹊拣旺处飞,他们自然要展翅哩。……”这里除了再次用到“水浅鱼不住”这个俗谚之外,小说又形象地使用了“老鸦野鹊拣旺处飞”这一俗谚。与前面的“水浅鱼不住”有相近的意思,比喻趋炎附势,讨好有权势有财力的人。在这里只是把鱼变成“老鸦野鹊”,把“浅水”变成“旺处”。②用法也与上面的相近。

  小说第32回。谭绍闻说道:“斑鸠嫌树斑鸠起,树嫌斑鸠也是斑鸠起。我如今嫌你了,讲不起,你要走哩。跪一千年也不中用。天还早哩,你快去把戏箱屋子打扫打扫,我叫宋禄把马移了。还有皮匠家现成的锅台,把米面菜薪都带的去。若是今晚不走,我如今就起身上丹徒去,好躲着你。”“斑鸠嫌树斑鸠起”,说的是斑鸠栖息在树上,如果斑鸠不满意树,它可以飞离,要是树不满意斑鸠。自然也是斑鸠离去。比喻双方共处,如果有了问题必须有一方要离开。在此树为主。鸠为辅为客。在小说里谭绍闻一心要把王中撵出家门。结果只有王中这个“斑鸠”离开才可以化解主仆之间的矛盾。第86回,王中对谭绍闻:“乡里人常说两句俗话。‘宁当有日筹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人肚内有了这两句话,便不怕了。”引文中的“筹”,为筹划、计划、打算之意。告诫人El子富裕时要省吃俭用,为将来可能出现的困难作打算,以免被动,作为身处社会下层的奴仆王中对生活之艰辛的体验可谓深邃而精当.这也是无数的劳动人民生活经验的总结,真可谓至理名言。

  在《歧路灯》中,反映日常生活生产方面的经验的俗谚十分丰富,诸如“水尽鹅飞”、“水平不流。人平不语”、“饿出来的见识,穷出来的聪明”、“一棵树上吊死”、“砍的不如镟的圆”、“腰中有钱腰不软。手中无钱手难松”、“揭债还债,窟窿常在”、“揭债要忍,还债要狠”等,这些或者来自生活生产经验。或者来自人生感悟体验,都是非常鲜活而富有生命力的民众语言,给作品带来了浓郁的时俗世情韵味。散发出醇厚的乡土气息。需要指出的是,《歧路灯》所运用的俗谚涉及社会、政治、经济、人生等很多方面,在此不多赘述。

  下面简单说一说《歧路灯》中歇后语的使用情况。歇后语最大的特点是言简意赅,生动形象。富于概括力和表现力,放在对话中能增强句子的律动感,而且能把说话人的情绪惟妙惟肖地传达出来。小说第51回,夏逢若道:“咱县新任董公,裤带拴银柜——原是钱上取齐的官。”在这里通过帮闲篾片夏逢若之口,使用一个贴切、形象的歇后语“裤带上拴银柜——钱上取齐”。把一个贪赃枉法、收受贿赂的县官形象表现出来。作者对“董公”运用一种漫画式的夸张手法.增加了读者阅读的欲望,引起进一步探究这个贪官到底是如何收受贿赂的兴趣。还有小说第69回。盛希侨摇头道:“野地里拾的柴薪,将就些儿罢,休要嫌湿。从前话,一切拉倒。”小说中,革退兵丁虎镇邦对谭绍闻恶言相加。

  追索谭欠他的八百两银子的赌债。盛希侨巧妙利用旧宦势力威慑虎镇邦.最后仅用二十两银子开发了这个“虎兵丁”,虎镇邦虽然心不甘情不愿,但又怯于盛家势力而敢怒不敢言。小说在这里用了一个“野地里拾柴——莫嫌湿”的歇后语,意思是赌债难以见官,虎镇邦得到二十两银子也是白拣的或净赚的。因为根据《大清律例》有关赌博条目,经官府判决后的赌博钱财是要全部充公的。在这里也把盛希侨年少气盛、敢于坚持、旧宦世家的公子哥性子表现出来。再如小说第83回,程嵩淑道:“老兄们看不见王象荩满面急气,比少主人更觉难堪。今日请我们一起老道长,无非陈曲做酒——老汉当家之意。孝移兄去世,他的家事,我们不能辞其责。若不替他出个主意,也就负好友于地下,并无以对忠仆于当前。”陈曲,曲即酒黜。把麦子或白米蒸过,经过发酵,晒干后用来酿酒,时间长的酒抽叫“陈曲”。中原地区民间一般认为陈曲造酒味道醇美爽口,比喻年纪大的人因阅历丰富,当家主事稳妥。小说中的意思是程嵩淑一起“老道长”作为谭孝移的挚友管教谭绍闻是理所应当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歧路灯》中除了用到普通的歇后语之外,还使用了不少藏词式歇后语,常常让读者于稍加思索后发出会心的微笑或感叹。小说第56回,夏逢若道:“这老脚货是皮罩篱,连半寸长的虾米,也是不放过的。”这里就用了一个藏词式歇后语,前半部分“皮罩篱”显现出来,把“不漏汤水”隐藏起来,但是在作品的叙述中还是稍稍加了一点揭示,即“连半寸长的虾米.也是不放过的”。“罩篱”本为日常生活工具,在中原地区采用竹子、细铁丝等制成,主要用于淘洗米、麦、豆等粮食时捞取之用;也用于制作油炸、水煮等食品时捞取放在锅中的食品。“皮罩篱”在中原言语中是一个歇后语的前半部分,这个歇后语的意思是用“皮罩篱”捞取水中物品,就是连带着把“汤水”也给捞出来而不会漏掉。它有褒义和贬义两种用法,贬义用法偏多一些。在日常生活中,民众口语中可用于形容某一个人做事细密、周全;但更多用以形容人十分吝啬,挖苦讽刺某一个人讨别人便宜,无论大小琐屑,有光就沾。一丝一毫也不放过。藏词式歇后语用法还见于第72回。当槽的说:“你要真真奈何我,我就躲上几天,向家中看看俺那‘秋胡戏~。”在这里使用了藏词式歇后语“秋胡戏妻”,以“秋胡戏”代指妻子。第64回,小说写道:“到了霜降之节,可怜管贻安,一个旧宦后裔。只因不依本分,竟同一起强盗等案,押赴市曹绞桩之上,一个淫魂。上四川酆都城内去了。正是:圣训三戒首在色,怎借执爨强逼迫;弄出世上‘万方有’,落个‘直而无礼则”段引文中的“万方有”是“万方有罪”歇去了“罪”.“直而无礼则”是“直而无礼则绞”歇去了“绞”。意谓管贻安弄出罪情来,落了个被绞死的结局。也是一句含有嘲弄意味的游戏笔墨。在小说第68回写道:“乾健坤宁大造行,太和元气自浑成04,星何故纷家政?--十一日酉时生。”⑧‘‘二十一日酉时生”也是用的一个隐语,隐射一个“醋”字。在这里运用非常含蓄的语言对张类村的二太太杜氏扰乱家政的讽刺。“小星”就是小妾的代称,这里指的是杜氏。在这段文字中隐语的运用起到了正常的、规范的语言所起不到的作用。

  《歧路灯》俗谚、熟语等大多运用在市井人物的身上,非常符合人物身份,通俗而生动,这是作者塑造人物形象描绘场景采用的重要艺术手段,也是作者写实主义的一种体现。

  总而言之。李绿园非常善于学习群众语言,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并纳入自己的作品之中。《歧路灯》的许多方言土语、俗谚、歇后语、熟语等,至今仍然活在中原地区民众的El语之中,捧读《歧路灯》文本不仅使河南人感到亲切自然,就是其他区域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也会感到耳目一新。正因为李绿园纯熟地把这些方言俗谚运用到《歧路灯》中,才使这部作品散发出更加独特的颇具乡土气息的无穷魅力。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lishilw/220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