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历史论文

宫庙“二十四孝”壁画研究

发布时间:2011-02-26 10:40:08更新时间:2021-03-12 11:34:08 1

  摘要: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孝是封建道德所宜扬的五伦之首、百善之先。为了维护封建宗法秩序,中国历代封建统治阶级都把孝奉为国家意志,采取各种措施推行孝道。他们除大造社会舆论,把孝说成是全社会的行为规范外,还树立道德样板,编写伦理故事,广泛传播,以求“敦风化俗”之功。其中广为流传的二十四孝故事就是这方面的代表。本文简要分析了南方民间宫庙中“二十四孝”壁画的内容程式和数量众多的原因。

  关键词:二十四孝,宫庙,壁画

  一、“二十四孝”概述

  “二十四孝”的编者,据说是元代南方延平府尤溪县的郭居敬.郭居敬是一位典型的孝子,双亲去世时,哀毁过礼。他曾选辑虞舜以下二十四位孝子的感人故事,为每个故事配上一首诗,用来做儿童的启蒙读物,“二十四孝”的名称便由此而来。

  郭居敬编纂的二十四孝故事的最初刊本,我们今天已经见不到了。现在我们所能见到的二十四孝的最早刊本,是日本影印的一种抄本,这个抄本的首页下方题有“延平尤溪郭居敬撰”的字样,卷尾署有“岁嘉靖廿五己巳年刊”。嘉靖廿五年为公元1546年,这个刊本距今已有四个半世纪C450年),而郭居敬生活的元代至少应再比此早200年(元代为1279-1368年)。因此,二十四孝故事流传至今,已有五、六百年的历史。

  郭居敬编纂二十四孝的故事,对后代影响深远,但在郭氏之前,有关的孝行故事早已流传,并且也有采用诗的形式歌咏孝行的。清代学者茅浮林,曾从《艺文类聚》、《初学记》、《太平御览》等一批重要的类书中,辑出了十种当时已经散失的隋唐以前私家撰述的《孝子传》,合称《古孝子传》。在《古孝子传》中,郭巨、董永、王样、阂损、老莱子、曾参、丁兰、杨香、蔡顺、吴猛、黄香、姜诗、孟宗、王哀诸孝子均已榜上有名.《古孝子传》之外,尚有另外两种私人撰述的孝子传记,其一是托名陶渊明所撰而事实上是北齐人伪造的《五孝传》,其中有虞舜、黄香、江革的孝行;另一种是晋人徐广撰的《孝子传》,收在元末明初陶宗仪编的丛书《说邪》里,该书对老莱子、郭巨、阂子赛、吴猛的孝行有记载。

  唐以后有关孝子孝行的作品,对郭居敬影响最大的是宋代林同的《孝诗》。林同,字子真,号空斋,南方福清人,南宋后期和弟弟隐居乡里,后来因为元代打下福州,遭祸身亡。他的《孝诗》作于宋理宗淳枯年间(1241-1252年),全书题咏的都是历代的孝子,计有“圣人之孝”十首、“贤者之孝”二百四十首、“仙佛之孝”十首、“异域之孝”十首、“物类之孝”十首。每首以人名为题,题后简述孝行大概,然后是一首五绝。这种形式对后来的二十四孝也产生了影响,只不过二十四孝将讲孝行大概的部分移至诗后。二十四孝所收的大舜、曾参、阂损、老莱子、郭巨、姜诗、蔡顺、丁兰、陆绩、黄香、王衷、王祥、孟宗、皮黔娄、唐夫人(崔氏妇)等人,在林同的《孝诗》中均可以寻见。鉴于郭居敬与林同都是南方人,而且《孝诗》又刊行于晚宋时期,所以,郭居敬编纂二十四孝故事,其主要依据,应该就是林同的《孝诗》。

  二十四孝故事定型之后,它作为形象而生动的启蒙教材而风行干世。明末,又有人在原有二十四孝的基础之上,增删编定成《二十四孝日记故事》。《日记故事》所确定的二十四孝的内容,以及以四字句命名篇名的形式,为后来的绝大多数二十四孝故事刊本所继承,成了妇孺皆知的通行模式.

  清代是二十四孝故事的盛行期。明代二十四孝的刊本,都是以文为主,有的配以插图,清代则是图文并茂,以图为主,外加文字说明,所以,许多二十四孝故事书的书名,都径题作《二十四孝图》.如初刻于道光十三年(1833年),重刊于同治年间的同治刻本《二十四孝图》,每页正面为图,反面是文,图均为白描人物,没有什么背景,文字则聊聊数语,只说个孝行大概而已。

  二、“二十四孝”宫庙壁画

  宫庙壁画的题材非常广泛,“二十四孝”是其中最为常见的题材之一。肇于何时尚不能确定,但流传的范围很广,遍及八闽各地。画面表现的内容已成为一种程式,各地并无多大的区别,基本是采用小格连环画的形式,每幅列四言篇名为上,有些还配有一首五言绝句。因各地画工依据的粉本有所差别,所附绝句也就不完全相同,但中心意思一致,十分简明通俗,利于记忆和口传。区别主要在于画工技艺有高低,画面有精雅和粗略之分。如莆田玉溪祠、南安黄甲宫等宫庙内的“二十四孝”壁画是民间绘画中的上等之作,人物比例协调,个性鲜明,背景得当。南方宫庙中出现如此多的“二十四孝”壁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南方民间信仰发达,宫庙林立,为“二十四孝”壁画的存在提供了物质条件和信仰氛围。自古“闽俗好巫尚鬼,祠庙寄闾阎山野,在在有之。”,就是在现今,南方到底有多少座宫庙,没有一个确切的数字,实际上也难以全面地统计。不说那些偏僻山区,一个村就有好几座宫庙,就是在一些城市的居民区也会有宫庙的存在。民间宫庙的殿堂内大多绘有壁画。一方面,这些壁画拱卫着神像,渲染了宗教信仰的气氛;另一方面,壁画承担着它最基本的功能———“成教化,助人伦”。“二十四孝”是十分适合作为宫庙壁画题材的。一方面,它的教育功能是明显的,通俗明了的画面可以使前来烧香还愿的信徒清晰深刻地感受到孝道思想的教育;再者,“二十四孝”中有一些故事往往有神仙的参与,体现出一种因果报应的观念,如“郭巨埋儿得金”、“孟宗哭竹生笋”等,这与民间信仰所宣扬的思想是一致的,所以深受宫庙的欢迎;而且,“二十四孝”壁画

  分为二十四格来画,可以将整面墙布满,十分“热闹”,也便于分为两组呈对称的布局,这是符合老百姓传统审美观念的。

  其次,南方自古就有聚族而居的传统,传统家族制度十分兴盛。在明代中叶社会变迁的大气候和南方特殊的社会环境里,南方民间的家族制度,在传统的基础上,跃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家族制度日趋完善,家族管理日益严密,这种日益兴盛的家族制度,在近500年以来的南方社会里,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为了维系家族内部的团结,特别强调孝悌忠信的伦理道德,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孝道,从而确保家族内的上下尊卑伦序。现在传统的家族制度虽然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但孝道思想早已渗入闽人的血液中,代代相传。对子女“孝顺思想”的教化,是家庭教育中重要的一环。而且南方的家族制度与民间信仰紧密结合,在家庙族庙中绘制“二十四孝”的壁画是对族人进行教化的一个很好的方式,这样的题材是极符合家族伦理道德教育要求的。现在许多的境主庙、社庙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原先的家庙或族庙。今人对旧庙的修护和重建,往往会延续原有的装饰式样,这就使原先家庙、族庙中的“二十四孝”壁画能流传至今,数量极多且分布于南方各地。

  三、结论

  通过二十四孝故事,我们可以看出编者所具有的丰富的想象力。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便是将史书上明确记载的东汉蔡顺“啮指心痛”的故事,移植到了以孝而闻名但又无具体孝行记录的曾参身上,又因为蔡氏“闻雷泣墓”一节与王衷所为相同,所以尽管事情也见于史书,为了避免重复,二十四孝里派给蔡顺做的,是一桩查无实据的“拾棋供亲”。这种编排上的细致与巧妙,从根本上说是编者富于想象力的表现,而想象力,乃是文学创作的主要动力。我们要继承并且发扬的,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所形成的以孝敬老人、赡养父母为代表的优良习俗,这种传统美德在今天和今后都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参考文献

  [1]程毅中.关于“二十四孝”的两点补充[J].中国典籍与文化,1998,(04).

  [2]赵超.“二十四孝”在何时形成(上)[J].中国典籍与文化,1998,(01).

  [3]魏文斌,师彦灵,唐晓军.甘肃宋金墓“二十四孝”图与敦煌遗书《孝子传》[J].敦煌研究,1998,(03).

  [4]叶涛.二十四孝初探[J].山东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01).

  [5]江玉祥.宋代墓葬出土的二十四孝图像补释[J].四川文物,2001,(04).

  [6]赵超.“二十四孝”在何时形成(下)[J].中国典籍与文化,1998,(02).

  [7]石国伟.二十四孝图本事及其文化价值[J].孝感学院学报,2005,(05).

  [8]袁书会.二十四孝中的异域人物──浅谈中印文化交流[J].社会科学战线,2000,(04).

  [9]刘敏.鱼木寨墓碑石雕中“二十四孝”的视觉解读[J].艺术探索,2007,(02).

  [10]曹占梅.“二十四孝”简论[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04).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lishilw/31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