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逻辑学论文

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

发布时间:2011-03-01 11:49:11更新时间:2021-03-22 14:22:52 1

  摘 要: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人文关怀,为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赋予了新的内容,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着力点。本文认为人文关怀是我们党以人为本的充分体现,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要求,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第二,建立制度性道德关怀。第三,重视利益关怀,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第四,注重大学生的精神调适。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人文关怀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出现了“人文关怀”的字眼,这是我们党以人为本的充分体现,是对民众的真切关怀和真心关爱,昭示着思想政治工作已开始注重对人的尊严的关注和人生价值的关怀。十七大报告是党绘制的未来发展蓝图和工作指针,人文关怀的明确提出,对于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赋予了新的内容,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着力点,指明了方向。

  一、人文及人文关怀的含义

  在我国,“人文”一词最早出现在《周易》,“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1],在这里“人文”与“天文”相对。“人文”是指人的、人类的;人文还有一个含义,是指哲学、文学、宗教、历史、艺术等学科和课程设置,以精神的、主观的东西为研究对象,来阐释对世界的认识。

  本文所指的“人文”,是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提出的。“人文”与“神文”相对,以文学和艺术的形式,张扬人的价值,主张人是衡量一切的尺度。所以称之为“人文”。人文就是承认人是目的,肯定人性的价值、意义和人的主体性,是人类思想史上对以神为本的背叛。

  “人文关怀”一词脱胎于“人文主义”,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因而也称作人本主义。人文关怀是指以关怀人、尊重人为主旨的思想体系。这一思想体系表现出对人的生存现状的关注,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和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人文关怀的实质主要是在理顺人与其他对象的关系,确立人的主体性,从而确立一种赋予人生以意义和价值的人生价值关怀。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就是要尊重、关心、理解大学生。就是要尊重大学生的人格,以平等的方式对待大学生,使其能力和才华得到他人的承认和赞赏;就是要关心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帮助解决其困难;就是要理解大学生的生活情趣和人生追求。

  二、人文关怀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要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作了这样的表述:“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2]。据此可知,“大学生全面发展”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基本内涵。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片面性、功利性较强,把人的自由发展作为手段,片面强调对大学生的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有用之才。对大学生的本身重视不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课程设置、教学过程几乎都是根据人们对物质和功利的需要而设定和组织的,忽视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一高远目标。

  马克思提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目的的全面发展,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大学生的自然素质、社会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发展,就是在人的各种素质综合作用的基础上人的个性的发展。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培养身心健康的人,具有强烈的生命价值追求的人,“完善的人”、“完整的人”。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而以人为本,正是人文关怀的核心。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要坚持以教育对象为本,强调对教育对象的尊重、理解、信任和关爱。确立对“每个学生”、“全体学生”的人文关怀,把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放在学校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位置。

  三、人文关怀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性的要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要求教育者的教育活动一定要适合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状况。恩格斯说,人们“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他的愿望和动机,才能使他们行动起来”。

  由于思想政治工作者对如何满足大学生的需求表现冷漠,忽视对人的价值的终极关怀,忽视对人的灵魂的关注,教育效果往往是“费力不讨好”。忽视和弱化个体价值,不注重个体生命的价值和个体的幸福追求,必然导致受教育者麻木、甚至虚假、逆反的道德人格,容易使大学生遭受伤害。轻则产生心理问题,重则导致心理疾病,乃至自杀或伤害他人或反社会行为的发生。近些年来,高校中马家爵式的伤害他人等恶性案件和自杀事件在校园内频频发生,说明他们所受到的关注或爱护较少,也说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缺失。

  三、人文关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丰富的内容

  (一)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

  人文关怀强调唤起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要求把学生当作主体而不是客体,把学生看作生命体、认知体,而不是工厂里生产的产品。主体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不具有主体性的人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人文关怀“不是向受教育者灌输一些思想道德修养的知识,或将一些外在的社会道德规范强加给教育对象,而是注重唤醒人的主体意识,不断地激发人的主体发展欲望和追求崇高的自觉性,使人自觉地将外在的社会规范、要求内化为自身的成长、发展需要,从而在内心获得一种提升境界、完善人生的动力”[4]。

  人文关怀中以大学生为主体,教育者就需要做到:一要充满爱心。与人沟通的时候,判断和认同的标准是爱。用爱心动之以情,抚之以心,晓之以理。二要平等。人文关怀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关怀,是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它承认学生个体的差别,但坚持每一个学生都有全面发展的权利,强调使每个人都能得到发展。同时,平等还指教育者以平等的身份,用朋友般真诚的感情对待受教育者,学会“蹲下来与学生说话”,而不是对学生居高临下的“感情恩赐”,更不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感情投资”;三要尊重。尊重学生,就是认可学生的独立个性、独立人格,尊重学生学习、生活的权利和选择、自主的权利,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不受伤害,让学生感到自己的重要,感受自己的人格尊严;四要信任。信任是建立互动的情感基础,信任是对受教育者价值的一种肯定,教育者要放手、放心,给学生学习、做事的机会。特别是对“问题”学生、受挫学生的信任,会激发其积极向上的精神动力。

  (二)建立制度性道德关怀

  “道德建设的目标应该是促使人们自觉自愿地遵守道德规范,给人一种切近的关怀,使之内化道德要求,从而提高社会的道德风尚[5]。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道德行为规范,人们日常行为也就没有了具体的约束,明确的道德判断也就成为不可能,思想政治教育也就难以产生良好的效果。道德行为规范以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规范行为,调动工作、学习、生产积极性为目的。道德行为规范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就离不开人文关怀。没有人文关怀,人们对道德行为规范就不会产生认同感,道德行为规范的制定和实施也就离开了它赖以存在的基础,就不能促使人增强社会责任感,就无法实现人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我们需要更多的是温馨的提示、关怀的话语。在规章的制定和修改订中,应融入人文关怀的因子,体现对人格的尊重,使人体会到规章既是正常学习、工作、生活秩序的保障,是对不良行为的约束,又是对自己和他人的理解、尊重和保护。

  (三)重视利益关怀,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

  人文关怀就必须正视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种种实际困难和利益需求。满足大学生的需要和正当利益是人文关怀的具体体现。马克思认为,思想意识和道德规范必须通过实际的需要与利益发生作用,因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6]。需要和利益是人们积极性的源泉,是人们思想的产生、发展以及行为发生的直接原因。人文关怀离不开物质生活条件和人们的现实需要。

  重视利益关怀,就是要了解大学生的情绪,关心大学生的实际需求。要深入调查研究,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工作,诚心诚意地为他们排忧解难,把好事办实、实事办好。要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帮助他们做好职业定位,广开就业渠道,完善各种奖学金制度,做到公平、公开、公正。体现人文关怀,更应向弱者和弱势群体倾斜。心理自卑且内向的大学生,经济上处于弱势的大学生,有各类残疾的大学生,比一般人更需要社会、老师、同学的救济和关爱。他们比一般人更加看重友谊和关怀,他人对他们的一点点关心和爱护,他们都会铭记在心。要做好对贫困学生的救助工作,建立完善的救助体系,缓解贫困生经济压力,使他们能够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专业学习上去。

  (四)注重大学生的精神调适

  大学生在精神上的需求大于物质需求。大学生在大学学习阶段,从事的是脑力劳动,不仅需要健康的身体和充沛的精力,更重要的是要有精神动力。现代社会科技日新月异,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式、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等呈现多样化的特点,成为大学生关注的热点。种种矛盾和问题触动了大学生的切身利益,一些消极思想因素给大学生带来了严重的不良影响,大学生的心理矛盾和冲突更加突出。

  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倾听大学生的心声,了解大学生的精神需求,把握大学生思想脉搏,注重大学生的精神调适。针对大学生求知欲望强的特点,有意识的培养大学生对文学艺术的爱好,引导大学生形成高尚的精神兴趣,用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陶冶情操,美化心灵;在集体生活中,注意培养大学生善于共事、相互协的精神,引导大学生学会宽容、坦诚,公正客观地评价自己,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使学生具有强烈的关怀意识,积极、自觉、主动地给他人以关爱;面对挫折和困难,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强化抗挫折教育,疏导情绪,使大学生消除自卑感,增强自信心,始终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树立自强不息的精神。

  参考文献:

  [1]徐奇堂.周易[M].广州出版社,2001.

  [2]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中国教育报》 2004.10.15 第1版.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223页。

  [4] 王东莉.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内容体系建构[J].教学与研究,2005(2):85-90

  (作者单位:西昌学院)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luojixuelw/66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