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美术论文

美术资源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中的价值研究

发布时间:2022-03-29 10:40:32更新时间:2022-03-29 10:40:32 1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①“三农”问题是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洼地,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同现实状况之间仍有较大的差距。习近平强调,“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顺应了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②,“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在一系列政策的支持下,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的事业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从中国东部到西部,美丽乡村的建设从未缺失美术的介入,特别是高等院校的美术教育工作者更是以极大地热情投入到振兴乡村的伟大实践之中。乡村的振兴是乡村生活的全面改变,包括了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 国务院出台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 - 2022 年)》提出,“到 2050 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可以看出,乡村的振兴,不仅要让农民富裕起来,还要让农民的生活条件、生产条件全面改变,建设一个有支柱产业的、环境优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笔者以阿坝州 S 县安宏乡景观风貌改造项目为例,探讨美术资源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社会价值。

美术资源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中的价值研究

  一、美术资源助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可能性

  美术是客观世界在主观世界的审美反映,美术资源是对社会生活高度凝炼的视觉表达。民族地区美术资源非常丰富,反映了少数民族人民的价值观念和审美趣味,视觉符号极具特色,是潜力巨大的、 可供开发的、可创造经济效益的宝库。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美术资源的运用空间大,可助力乡村环境改善、文化传承创新、社会新风尚引领,以及产业发展。

  (一)改善和美化乡村环境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改善和美化农村人居环境,需要整治乡村环境脏、建设乱、缺绿化等现实问题。通过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地从需求和问题入手,设计出审美性和功能性兼具的方案。调研中发现,本土美术资源更为契合当地人民的审美取向,描绘出共同的乡村发展愿景。因此,在规划设计过程中,美术工作者必须参考、提取本土美术资源,并按照“美丽乡村”“生态宜居”等要求,根据不同地区、 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美术元素设计出不同风格的乡村风貌建设方案,集审美性和功能性为一体。如,汶川县水磨镇、映秀镇东村的规划设计都包含了设计者的美学知识、规划知识,并尊重了当地的特色美术元素和审美趣味,既达到了美化环境的要求,又符合当地人民需要的实践,并非一味地追求“现代化” “标准化”。

  (二)传承和创新乡村文化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结构随之发生变化,城市化进程加快,人才进入城市,促进了城市的繁荣,而乡村社会“空心化”现象却日趋严重,乡村经济衰弱、文化衰弱,现代商业文化、“消费主义”、低俗文化侵蚀着乡村社会,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需要拯救。美术能丰富乡村文化内涵,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乡村振兴包括文化的振兴,我们需要理清乡村社会的文化脉络,进行反思和创新,建设符合新时代特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文化。文化的视觉形象表达即是美术,要充分利用美术创意去撬动本土文化资源,在景观设计、村容村貌改造过程中, 践行传承和创新,建设符合人们美好生活需求的乡村文化。

  (三)宣传和引领乡村文明乡村社会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承载的是中华文化中关于“家”“国”“孝道”“人伦”等价值观念的传承和实践。美术是文化的一部分,视觉形象是审美偏好的体现,也是从生产劳动、民俗民风等独特文化情境中逐渐演化形成的,美术的多样性也是文化多样性的体现。如,藏族装饰纹样雍仲“卍”是藏族宗教符号,代表吉祥,是藏区极具代表性的民族装饰图案之一①。村民在日常生活中浸润在本地的文化氛围之内,特色的符号、图案、审美趣味反映的是当地人民的精神世界。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 许多地方政府也在提炼、总结当地的价值观念,并用美术语言进行宣传。如 S 县提出了弘扬“孝、善、和、 诚、俭、美”的传统美德,并运用绘画、文字等多种宣传方式进行传播,既提高了村民的道德素质,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是非观,又培育了村民的审美能力,促进了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整体效果较好。

  二、美术资源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中价值实现的案例分析

  (一)S 县实施乡村振兴的背景四川省委省政府在 2018 年发布了《四川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 - 2022 年)》,对我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整体部署,明确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擦亮四川农业大省金字招牌,推动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②。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美丽四川·宜居乡村”要求,S 县按照“一平、二拆、三清、四栽、五化、六提升”的工作要求,着力开展“三域一居”环境综合整治①。2020 年,S 县重点抓“六围绕”,即围绕庭院抓美化、围绕道路抓靓化、围绕土地抓净化、围绕工地抓标化、围绕江水抓洁化、围绕山川抓绿化,全面推进城乡环境整治。

  (二)S 县安宏乡景观风貌改造项目笔者以课题主持人身份参与的阿坝州 S 县安宏乡景观风貌改造项目是将美术资源与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对接,充分发挥美术作用的生动实践。通过调研,团队成员对安宏乡整体情况进行了梳理,运用景观规划、乡村文化发掘等方法制定了建设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 梳理当地的历史、文化、发展定位等情况(1)追溯安宏的历史安宏古称安顺,有史料记载“松茂古道七百里, 安顺古关行千里”。其境内的德胜堡、安顺关、云屯堡、西宁关都是古代松茂古道上的主要货物集散地, 是“岷江河谷百里第一幽溪”。董湘琴在《松游小唱》里赞美安宏乡:“安顺小桥西,一带好幽溪,膏腴沃壤,千亩平堤。西来数百里,要算第一。”安宏自古就是岷江蜿蜒流经之地,自然景观别具一格,经济也非常繁荣。 (2)梳理当地文化特征 S 县是多民族聚居地,曾获得四川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称号。在安宏乡这片土地上,各族人民繁衍生息,藏、羌、回、汉文化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共同创造了多民族交流、 交往,多元文化交融、促进的独特文化。董湘琴《松游小唱》这样描述安宏乡:“尧天舜日,老人击壤在康衢。番语重重,喇嘛传经,此地好风气”。S 县自古以来就是民族文化发展融合之地,文化元素多,美术资源丰富。

  2. 分析查找安宏乡典型村建设存在的问题(1)人居环境风貌杂乱通过调研,团队发现安宏乡所辖的国道 213 线上的 4 个村庄,在人居环境方面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建筑风貌杂乱,建设无序、缺乏特色。一是建筑结构风格多样。有现代洋房式建筑、传统坡屋顶建筑、现代与坡屋顶组合建筑。二是色彩搭配凌乱。 屋面有青灰色、蓝色、红色、白色;墙面有白色、青灰色、黄色、原石黄灰色及青色;门窗有白色、褐色、黄色、暗红色、绿色。三是立面装饰混杂。立面饰面有白色涂料、水泥砂浆、石砌、石砌木板、红砖、绘制青砖、传统木雕花窗、铝塑玻璃窗、传统木门、铁门、铝门。四是坡屋顶混杂。包括小青瓦坡屋顶、彩钢瓦、 石棉瓦屋顶、黄色机制瓦屋顶等类型。 环境杂乱,乱摆乱放,乱搭乱建。一是物件乱摆乱放,视觉效果杂乱。生产建材、建筑垃圾、居民柴火、家具乱摆乱放。二是建筑乱搭乱建。如,简易厕所建在路边和房前屋后,均为临时搭建的棚舍,视觉效果很差。三是生活污水乱排放,垃圾随处可见。 街道两侧生活污水随处可见,沟渠边、河道旁、田间地头等都能看到不少生活垃圾。四是广告乱贴乱涂。在村镇人员较为集中的街道、集贸市场、广场等地段存在乱张贴、乱涂写等现象。

  三、美术资源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中价值实现的路径

  日常生活中的美术资源展现出来的是具体的、 可感知的形象,这些视觉符号需要经过创造性转化, 整合为可以具体应用的产品,才能实现美术的社会价值。民族地区的美丽乡村建设离不开美术的参与,也离不开转化和整合,其价值实现的路径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挖掘梳理民族文化,整合乡村美术资源艺术来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从生活实际中汲取养分,经创造性转化后,再反哺重塑乡村文化。乡村美术资源的挖掘、传承和创新,就是对乡村社会文化、历史、精神的溯源。中华文化灿若星海,极具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美术资源非常丰富,主要表现在服饰、配饰、劳动工具、房屋建筑、宗教寺庙等方面。

  (二)优化民族文化创意,携手助力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既要改善乡村的村容村貌,又要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还要落实到让农民“富起来”的初衷上,让农民能够在本土留下来,成为乡村振兴的人力资源。丰富的民间美术资源经挖掘、整合,仍要经市场化运作,创造出文化创意产品,产生经济效益之后,才谈得上真正助力乡村振兴。传统手工艺品凝炼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技艺,也是审美价值的体现。 传统手工艺品的再开发,就是美术同产业经营相结合产生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藏族唐卡就是最典型的民族传统手工艺。唐卡构图严谨,造型比例准确, 线条优美,色彩对比强列且明快,独具特色。唐卡除了被藏族同胞挂在家中佛堂之外,近年来也备受游客青睐,有很大的销量,促进了藏区老百姓的增收。 传统的唐卡绘制时间长,对画师技艺要求高,产量低,单幅作品价格高,不适合作为文创产品、旅游商品大量销售。目前,出现了“新唐卡”———在材料使用上借鉴西画的颜料,比起传统的矿物质颜料成本更低,绘制更加简单,产量更高。同时,还出现了印刷的唐卡,适合作为文创产品制作和销售,利于市场化大规模推广,促进藏族同胞脱贫致富。同时,在精准扶贫实践中,美术工作者积极为民族手工艺品、农副产品设计视觉形象,开发新样式、新包装,依托“互联网 + ”电商平台,做好网络推广,为农民增收贡献力量。

  四、结语

  乡村振兴事业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本土美术资源的充分挖掘和利用可以为乡村村容整治、风貌改造、景观规划、“一村一品”个性化美丽乡村的打造、文化的传承创新和精神文明建设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从党的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①。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美丽乡村建设是美丽中国实现的关键,也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更是健全现代社会治理格局的固本之策,还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文化传承创新与服务地方是高校肩负的责任和历史使命。高校的美术工作者要积极参与乡村建设,用创作的作品、景观的审美感受激发村民的情感体验,引导村民生活方式和行为的转变,让艺术回归生活,为乡村振兴助力。

  《美术资源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中的价值研究》来源:《阿坝师范学院学报》,作者:母春生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yueqikan.com/meishulw/74353.html